- 詩詞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157字
- 2020-05-14 18:34:11
《新臺》:癩蛤蟆的丑行
俗語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當然只是個比方。自然界里的癩蛤蟆甭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將珍禽的血肉當作佳肴。倒是在男女情感的世界里,癩蛤蟆吃上天鵝肉的事并不罕見。怎么吃上的呢?有人憑借不屈不撓的意志,也有人靠著流氓耍賴的手段。
《詩經》中的《新臺》一詩就講述了一個癩蛤蟆霸占天鵝的故事。詩里的癩蛤蟆暗指春秋時衛國國君衛宣公,而天鵝則是齊國公主宣姜,她原本是衛宣公為兒子所聘的媳婦。衛宣公年輕時就是一位花花公子,他與父親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伋,寄養在民間。登基之后,衛宣公把伋立為繼承人,還給他定了一門好親事,讓他娶齊國公主宣姜為妻。后來,衛宣公聽說宣姜是個百媚千嬌、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不由得心旌蕩漾,動了歪念頭。他一面找借口把太子伋派往其他諸侯國,一面命人在黃河邊修筑了一座名為“新臺”的豪奢宮殿,把前來完婚的宣姜中道攔截,無恥地占為己有。等伋回國了,也只得認命。這段“新臺納媳”的人倫丑聞在《左傳》《史記》等史籍中都有記載,《詩經》中諷刺這段丑行的作品也有好幾篇。但詩歌不是八卦新聞,雖是譏諷,文字倒也含蓄,比如這首《新臺》。
詩人先是大贊新臺之美:“新臺有泚,河水彌彌”“新臺有灑,河水浼浼”。“泚”指新臺之鮮明,“灑”指新臺之高峻,新臺之下黃河水奔流滔滔。古代帝王筑高臺,大多為著鞏固邦國、招攬賢才,可衛宣公建這座新臺卻是為著搶奪兒媳。詩人不言宣公之卑劣,卻贊新臺之美妙,是寓譏諷于反襯中。
美麗的宣姜帶著對翩翩王子的無限憧憬,滿心喜悅地來到衛國,豈料竟被好色的衛宣公霸占。“魚網之設,鴻則離之”,這就好比撒網打魚,結果竟撈上來一只癩蛤蟆,實在晦氣。這里的“鴻”不是那只有“鴻鵠之志”的大雁,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鴻”是“苦蠪”的合音,而“苦蠪”是癩蛤蟆的另一個名字。對于這樁“鮮花插在牛糞上”的婚姻,詩人實在看不慣,于是反復慨嘆:“燕婉之求,蘧篨不鮮”“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燕婉”指夫婦恩愛和美,漢詩《留別妻》中云:“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能得一個白首不相離的知心人,大約是所有女子對婚姻最大的期待。可宣姜得到的是什么呢?“蘧篨”和“戚施”。“蘧篨”是不能彎腰俯身的人,“戚施”是不能直腰仰視的人。宣公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患上這兩種古怪的毛病,這其實是諷刺他行為顛倒,不配為一國之君。還有人認為“蘧篨”“戚施”都是癩蛤蟆,也未嘗不可,反正都是“丑惡之通稱”。宣公的相貌未必如此不堪,丑惡的是他的品行。
在“燕婉之求”與“得此戚施”的對比中,既包含著一個男人的無恥,也包含著一個女人的不幸。作為一個舊時女子,在婚姻上遭遇調包事件,宣姜能做的只有認命。詩中說新臺之下“河水彌彌”“河水浼浼”,那靜靜流淌的河水里怕是也有她的盈盈粉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