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181字
- 2020-05-14 18:34:11
《靜女》:美人的贈禮
男女相戀,約會必不可少,“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詩經》中的《靜女》一詩再現了古時男女幽會的情景,將等候的不安、相見的喜悅,還有回憶里的甜蜜都描摹得極其真切。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說的是約會前的等待。男子等待的是怎樣一位姑娘,詩中并無細致描述,只用了兩個字:一是“靜”,二是“姝”。“姝”是外表的美麗動人,而“靜”則是從內散發出的一種安定嫻雅的氣質。在古人的審美觀里,“靜”是很高的評價,“靜”不是停滯,不是沉悶,而是絢爛中的適宜和妥帖,是紛繁中的篤定和純凈。無論是藝術品還是人,若是離了這個“靜”字,任憑其多么華麗耀眼,終究要墮入庸俗之中。“靜女其姝”,只這四個字,我們便可想見一位內外兼美的女子正盈盈走來,想到要和她兩兩相對,小伙子心里必揣著一份莊重的喜悅。
兩人原本約定在城上的角樓見面,可姑娘卻遲遲沒有出現。古時候沒有鐘表,約會的時間也無定準,只能用“月上柳梢頭”“待月西廂下”這樣模糊的說法;古時候也沒有手機,萬一一方有事耽擱了,也沒法及時通知另一方。種種不確定使得約會的等待更加令人心焦,小伙子“搔首踟躕”,又是撓頭又是徘徊,這兩個動作充分顯露出他內心的忐忑。那么女孩子去了哪里呢?“愛而不見”,這里的“愛”當“隱藏”講,原來她早就到了,俏皮地躲在某個隱蔽角落里,不讓男子看見。接下來便是他們見面的情形: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在男子的企盼中,女孩子終于出現了,還帶來了一件禮物——彤管。彤管是什么?注家們有各種意見,有的說是齒管的筆,有的說是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還有人說是一種草。眾說紛紜,并無定論。這件禮物未必貴重,可因為是心上人送的,意義便不同。男子說“說懌女美”,“說懌”是由衷的喜愛,“女”通“汝”,指“你”。“你”是誰呢?并非姑娘,而是姑娘送的這只彤管。我們通常稱呼物品都用第三人稱的“它”,可為什么男子卻稱之為“你”呢?錢鍾書先生的解讀甚好,他說這是因為詩人“至情洋溢,推己及他”。若是個深情之人,眼中的草木禽獸乃至一件物品皆可有生命有情感;若是薄情,即便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供己驅使的物品而已。最后一章是男子在約會后甜蜜的回憶: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女子還送了他從郊外采來的茅荑草,這更是微薄之物了,可男子回去后越看越歡喜,不住地贊嘆“洵美且異”,真是漂亮又新奇。“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最后他表明了心意:草兒草兒,倒不是你真的有多美,我珍愛你,因為你是美人贈我的禮物,飽含著她的一片真情。
人對物品若只有貪欲,沒有愛惜之心,對人又豈能愛惜?若是用的東西都短命,對人的情意又豈能長久?我讀這首詩,總被其中的物微情深所感動,《靜女》里的愛情無須古馳(Gucci)、愛馬仕(Hermès)等奢侈品去證明,只要對人世有情,手中的一根小草也可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