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東晉、南北朝樂府民歌

第一節 東晉、南朝樂府民歌

東晉及南朝樂府民歌過去的一些文學史,都只提“南北朝樂府民歌”,這實際上是不夠準確的。今存南朝樂府最大的一個品類,即吳聲歌曲,《樂府詩集》明確指出:“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于此也。”《宋書·樂志》也說:“吳歌雜曲,并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這都說明南朝樂府是自東晉以來由于城市經濟繁榮而逐步形成的。吳聲歌曲中最重要者為“子夜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正由于南朝樂府開始于晉室南渡,北朝樂府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亦已濫觴。今存北朝樂府中“梁鼓角橫吹曲”不少樂曲乃十六國時代的產物,如《企喻歌辭》、《瑯琊王歌辭》等。“這些胡曲則當是隨了諸少數民族而入漢的新聲”(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主要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大部分屬清商曲辭注12。在清商曲辭中,它們又可分為三類:(一)吳聲歌曲,凡三百二十六首;(二)神弦歌,十八首:(三)西曲歌,凡一百四十二首。據后人考證,神弦歌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地名(如青溪、白石、赤山湖等)多在吳聲歌曲產生的中心地建業(今南京市)附近,所以概括地說,東晉、南朝樂府民歌的主體是吳聲歌與西曲歌。這些歌辭絕大部分來自民間,其中一小部分可能出自文人之手或經過他們加工、潤色。

注12關于清商曲辭,郭茂倩說:“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并漢魏已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三祖所作。自晉朝播遷,其音分散,苻堅滅涼得之,傳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于內地。自時已后,南朝文物號為最盛,民謠國俗,亦世有新聲。故王僧虔論三調歌曰:‘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相高,江左彌重。而情變聽改,稍復零落。十數年間,亡者將半。所以追余操而長懷,撫遺器而太息者矣。’后魏孝文討淮漢,宣武定壽春,收其聲伎,得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之清商樂。至于殿庭飧宴,則兼奏之。遭梁、陳亡亂,存者蓋寡。及隋平陳得之,文帝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乃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律呂,更造樂器。因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謂之‘清樂’。開皇初,始置七部樂,清商伎其一也。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等為九部。而清樂歌曲有《楊伴》,舞曲有《明君》、《并契》。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為一部。唐又增吹葉而無塤。隋室喪亂,日益淪缺。唐貞觀中,用十部樂,清樂亦在焉。至武后時,猶有六十三曲。其后歌辭在者有《白雪》……等三十二曲……通前為四十四曲存焉。長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缺,能合于管弦者惟《明君》、《楊伴》、《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自是樂章訛失,與吳音轉遠。開元中,劉貺以為宜取吳人,使之傳習,以問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學于江都人俞才生。時聲調已失,惟雅歌曲辭,辭曲而音雅。后郎子亡去,清樂之歌遂闕。”(《樂府詩集》)依此,清商樂為漢、魏以來舊曲,至唐開元后聲調漸亡。蕭滌非說:“故此時所謂《清商曲》,實為一清、平、瑟三調之混合物。即如《吳歌》、《西曲》,果各屬何調?已無法指實。”(《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第5編第2章)

吳歌主要產生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建業為中心。《樂府詩集》說:“《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于此也。”建業是從東晉到南朝各朝的首都,樂府機關就近采集這一帶的民歌,加工整理,配上音樂,就是吳聲歌曲。吳聲歌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鄉村,但更多的可能來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具有市民文學的某些特色。

吳歌曲目,《古今樂錄》載有十種,郭茂倩《樂府詩集》又補其所見九種。《古今樂錄》所載曲調,不少曲調的歌詞已經失傳。現在保存在《樂府詩集》中的吳聲歌曲歌詞共二十六種。其中篇數最多的是《子夜》、《讀曲》。《子夜歌》共四十二首,《讀曲歌》八十九首。

《子夜》,據《宋書·樂志》云:“晉孝武太元(376年—396年)中,瑯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可見它只是曲調的名稱。后來《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說子夜是女子名,可能是根據傳說。子夜的變曲很多,《樂府解題》說:“后人乃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皆曲之變也。”今《樂府詩集》存《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此外還有許多文人之作;《大子夜歌》存二首,《子夜警歌》二首,《子夜變歌》四首。

《讀曲》,《玉臺新詠》載其中一首,題作“獨曲”。《宋書·樂志》云:“《讀曲歌》者,民間為彭城王義康所作也。”可能本非艷曲,后來發展為以之寫艷情。

《子夜》、《讀曲》以外,《七日夜女歌》、《碧玉歌》、《懊儂歌》、《華山畿》等所存篇數都比較多。

神弦歌也屬吳聲歌曲,可能是巫師祠神的樂章,但賦予了神靈極濃厚的人情味,與《楚辭·九歌》相類似。

西曲產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地區,以江陵為中心。《樂府詩集》說:“按《西曲歌》出于荊(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江陵東北)、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因其方俗而謂之西曲云。”《古今樂錄》說西曲之曲調有《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估客樂》、《襄陽樂》等三十四曲。其中有些是舞曲,有些是倚歌。今存于《樂府詩集》的《西曲歌》中,不少出自梁簡文帝、劉孝綽、庾信、徐陵等文人之手,但相當一部分屬無名氏所作。在無名氏所作的作品中,可能有一些民歌。

東晉、南朝民歌的基本內容是表現愛情。雖然不少寫情之作可能受了當時統治階級追求聲色享樂生活的影響,但總的傾向是健康的。在吳聲歌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寫情極為纏綿悱惻,婉轉動人。如《子夜歌》: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上首寫苦戀而不能成為眷屬的沉痛,下首寫苦戀以至于出現幻覺的癡情,主人公的心情聲態,表現得何其惟妙惟肖!如非親身所歷,定不能道得如此真切。也有不少作品是表明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的。如《子夜四時歌》: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前人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主人公自己忠于愛情、矢志不渝,他希望自己的心上人也志如松柏,經得起嚴酷現實的考驗。有些作品則表現了對封建禮教的抗爭,以至于以死徇情。如《華山畿》: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懊惱不堪止,上床解要繩,自經屏風里。

這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

當然,也有寫愛情如愿的歡樂與執著的。如《讀曲歌》:

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連喚歡復歡,兩誓不相棄!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這是何等的熱烈和大膽!

《神弦歌》當是民間祭歌,故寫人神戀愛,充滿了人情味,與傳統樂府中那種莊嚴典雅的祭歌不同。如《嬌女詩》:

北游臨河海,遙望中菰菱。芙蓉發盛華,淥水清且澄。弦歌奏聲節,仿佛有余音。


蹀躞越橋上,河水東西流。上有神仙居,下有西流魚。行不獨自去,三三兩兩俱。

這是從游客的角度去觀察嬌女的處境,推測她追求凡俗愛情的心情,為她的寂寞無侶感到遺憾與惆悵。近似的作品如《青溪小姑》:“開門白水,側近橋梁,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朱熹評《楚辭·九歌》說:“比其類,則宜為《三頌》之屬,而論其詞則反為《國風》再變之鄭衛。”(《楚辭集注·楚辭辯證》)《神玄歌》正是上承《九歌》的傳統。它所祭的神多系“雜鬼”,而且祭神的目的是為了娛神,女巫們載歌載舞向神表達情愫,在歌舞中很自然地就把世俗的美好情感融匯進去。

同吳聲的纏綿悱惻相比,西曲則更多一點調謔幽默的氣息。如《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這是男女對唱之詞。前首女子希望男子再來相聚,卻不肯直說,開個玩笑說但愿他中途篙折櫓斷,只得倒頭回來。后首男子解釋說,自己正當官差,身不由己,即使篙折櫓斷,也不敢倒頭回來。這種傳情的方式表面上很詼諧,但內在的感情卻是極真摯懇切的。

西曲中有些作品可能是寫妓女生活的。如《尋陽樂》:“雞亭故儂去,九里新儂還。送一卻迎兩,無有暫時閑。”表現了妓女屈辱痛苦的生活,反映了城市商業經濟興起后人際關系的商品化。

同吳歌一樣,西曲中也不乏寫情婉轉深沉之作。如《拔蒲》:

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這與《詩經·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如《作蠶絲》: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東晉、南朝樂府民歌內容雖然比較單調,但由于所寫之情極其真實,多從肺腑流出,所以讀來仍令人不厭其復。藝術上的成功也是它們富于永久魅力的重要原因。具體說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篇幅都比較短小,絕大部分系五言四句,類似于五言絕句。這種體式,與《詩經》民歌多用四言加重章疊句及漢樂府民歌多用雜言的效果顯然不同。由于篇幅短小,寫情可以比較集中,每一首突出一個最富于孕育性的情感焦點,不拖沓,不煩冗,點到即止,易于收到含蓄蘊藉、明潔空靈的效果。這種體式后來固定下來形成絕句,原因就是因為它最適合抒寫霎時的感情片斷,能機動靈活地記錄人們隨時隨地產生的感情火花。

第二,語言明白曉暢,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說:“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絲竹發歌響,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其實不僅《子夜》如此,東晉、南朝民歌普遍都有此特點。這些民歌大部分都是用來演唱的,聽眾可能有貴族,但更多的是普通民眾。唱的既是民眾自己的心聲,用的自然也是民眾自己的語言。所以其中有不少俚語、俗語。沈德潛曰:“晉人《子夜歌》、齊梁人《讀曲》等歌,俚語俱趣,拙語俱巧。”(《古詩源》)正說出了這一特點。

第三,修辭手法相當巧妙。南朝民歌用得最多的修辭是雙關。雙關又有同音異字與同音同字兩種。前者如《子夜歌》:“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棋!”以“棋”諧“期”;《懊儂歌》:“我有一所歡,安在深閣里。桐樹不結花,何由得梧子?”以“梧子”諧“吾子”。后者如《子夜四時歌》:“自從別歡后,嘆音不絕響。黃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以黃蘗樹的“苦心”諧自己相思的苦心;《讀曲歌》:“相憐兩樂事,黃作無趣怒。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散”本是藥名,這里諧“聚散”之散。南朝樂府中用諧音相關的例子比比皆是,俯拾即得。由于大量運用雙關,就避免了直接抒說,將難言之隱、難寫之情以隱語出之,令人回味無窮。

另外,比喻、烘托也是它們常用的手法。例如《估客樂》:“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三洲歌》:“愿作比目魚,隨歡千里游!”都用了新穎而別致的比喻。《長樂佳》:“紅羅復斗帳,四角垂朱珰,玉枕龍須席,郎眠何處床?”前三句全系環境描寫,最后一句才點出相見時的喜悅之情,顯然具有烘托作用。

東晉、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西洲曲》,其辭曰: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此詩最早見于今傳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宋本未錄),題為江淹作。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題為《古辭》。明、清人的選本或以為晉辭或題梁武帝作。它大概本為民歌,而經文人修改、加工而成。詩的內容是寫一女子對心上人的相思。它與一般寫相思的作品不同之處在于:它寫出了女主人公自與男子幽會之后長期的相思心理,是一篇以寫愛情心理細膩具體見長的抒情佳作。在藝術上它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在結構方面,它善于運用景物來暗示時間季節的推移。在一篇之中寫出四季相思,毫無牽合、拼湊痕跡。開頭“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從冬春之際寫起,以回憶自然領出。“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暗暗過渡到夏天;“出門采紅蓮”由夏天轉入秋天,而以秋天為描寫重點。這樣的結構方法,在以前的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寫景在詩中不僅具有暗示時間的作用,而且具有烘托主人公心情的作用。“日暮伯勞飛”,以伯勞好單棲暗示她的孤寂;“采蓮”的描寫有物我相憐之意;“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寫出她的期待與盼望;“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寫出她無限的悵惘與空虛。沈德潛評此詩“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古詩源》),正道出了它的特點之一。

第二,善于以動態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詩中的主人公有一系列的活動:首先是“憶”,憶中的情事有“下西洲”;接著是相思,由相思而折梅寄贈。以下有開門、出門、采蓮、弄蓮、置蓮、望飛鴻、上青樓、徘徊欄桿頭、入夢送夢諸動作的描寫,這樣就寫出了主人公從春到秋,從白天到黑夜,從醒到夢都在追求不已的心路歷程,寫出了她追求的執著,對愛情的忠貞不二。

第三,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其中最多的是接字鉤句、諧音雙關、比喻等方法。接字鉤句即修辭學上所謂“頂真(針)”、“聯珠”格,如“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上述幾種手法往往是綜合運用的,如“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就既有頂真,又有雙關和比喻:“蓮子”諧“憐(愛)子”、“蓮心”諧“憐(愛)心”;“青如水”喻愛情之純潔,“徹底紅”喻愛情之赤誠。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既能使作品連貫流暢,環環相扣,又能使表達深厚、含蓄。

第四,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全詩五言到底,四句一換韻,且韻腳平仄相間,讀來瑯瑯上口,具有極優美的音樂效果。

東晉、南朝樂府民歌大量的寫情之作,對后世愛情詩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巧妙的修辭手法,為詩歌修辭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后世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利用的藝術源泉,它們短小靈活的抒情體式,為五言絕句的發展開了先路。當時就有不少文人在學習它、模仿它,后世文人學它、模仿它的更代有其人。《樂府詩集》中除收錄了南朝文人的大量作品外,還收有張若虛、王翰、王維、李白、李賀、劉禹錫、溫庭筠、陸龜蒙等唐代詩人學習它們的大量作品,僅此就可看出它們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第二節 北朝樂府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云:“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后分為二部,有簫笳者為鼓吹……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故知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所配樂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稱為“鼓角橫吹曲”。前面的“梁”字,為《古今樂錄》作者釋智匠所加。今存六十六首。另外,《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收有四首,共計七十首。

今存的北朝樂府民歌大多是北魏時期所傳,其中也有部分為十六國時的作品。當時有相當一部分是用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語言創作的,后來才譯成漢語,所以《折楊柳歌》中有“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之語。也有一部分可能原來就是用漢語創作的。據《南齊書·東昏侯紀》、《南史·茹法亮傳》的有關記載,以及梁武帝和吳均所作的《雍臺》詩,可知北朝鼓角橫吹曲曾先后輸入齊、梁,并由梁樂府保存下來。

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比南朝樂府民歌要豐富得多,而且詩的情調也迥然不同:

第一,南朝樂府民歌大多產生于長江流域,那里山明水秀,風光綺麗,所以詩中景物也多秀美清麗,具有江南秀媚的特點。北朝樂府大多產生于北方平沙大漠、草原曠野之地,所以詩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渾的特點。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是當時居于朔州(今山西北部)的一個民族。這首歌為北齊人斛律金所唱《樂府詩集》卷八十六引《樂府廣題》說:“北齊神武(高歡)攻周玉璧(今山西稷山縣西),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璧,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事在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546年)。。本為鮮卑語,翻譯為漢語演唱,故長短不齊。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典型地反映了西北地區的地方特點。那蒼茫遼闊的草原,隨風起伏的牧草,時隱時現的牛群和羊群,都顯出一種雄渾的氣勢,有力地烘托出北方民族開闊爽朗、樂觀豪邁的胸襟和氣質,這是南方樂府民歌中所沒有的。

第二,在南北對峙的數百年中,南方相對比較安定,城市經濟相對發展,統治者多沉湎于征歌買舞、尋歡作樂之中,民間也多溫柔善媚之風,故詩中多以情愛為主。北方則長期戰爭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詩中多反映動亂帶來的凄苦之音。如: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企喻歌辭》第四首)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栝,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隔谷歌》)

“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詩歌中我們屢屢可以看到,北朝樂府民歌在反映亂離方面與建安時期的詩歌相通。后一首寫士兵弓絕食盡、孤立無援之際呼天搶地求救的情景,讀之令人心神震顫不已。

《隴頭歌》三首抒寫人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的苦痛,尤為深沉感人: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歌中極言行役飄泊之苦,千載之下,讀來仍不禁令人神傷。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長期不息的戰爭狀態,培養了人們勇敢剛毅的性格,也造就了他們的尚武精神。這種尚武精神在詩中屢有反映。如: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折楊柳歌辭》第四首)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瑯琊王歌辭》第一首)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企喻歌辭》第一首)


前行看后行,齊著鐵裲襠。前頭看后頭,齊著鐵鉉(同上,第三首)

胡應麟曾批評南朝樂府“了無一語丈夫風骨”,而稱賞北朝樂府的“剛猛激烈”(《詩藪·雜編》卷三),雖然話說得比較偏激,但是對它們的特點是概括得很準確的。

第三,同是愛情詩,南北樂府民歌也有不同。大抵南方言愛情多委婉含蘊,意在表現一種溫情,動人處常在纏綿悱惻、凄苦執著之間。北朝樂府民歌言愛情則多爽快直露,意在表現一種坦誠,動人處常在不遮不掩、干脆利落之時。如: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第二首)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折楊柳枝歌》第三首)

姑娘年紀到了,想要出嫁,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將心腹事和盤端出。又如:

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地驅歌樂辭》第二首)


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禪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

這種對待婚姻和男女情愛的態度是何等的直率、開放!

當然,其中少數作品也比較婉轉:

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鞍。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邊。(《折楊柳歌》)


心中不能言,腹作車輪旋。與郎相知時,但恐傍人聞。(《黃淡思歌》)

這種寫法,可能受了南朝民歌的影響,但仍較南朝樂府民歌直露、顯明。

北朝樂府民歌還有一些南朝樂府民歌所沒有的內容。如反映貧富對立的:“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羸馬,有錢始作人!”(《幽州馬客吟歌辭》)“雨雪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饑!”(《雀勞利》)也有寫漢人反抗匈奴貴族的,如《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就是漢族人民歌頌陳安為反抗匈奴貴族劉曜而壯烈犧牲的作品。

北朝樂府民歌在藝術上也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大致說來,它的風格以古樸蒼勁、悲涼慷慨為主,質直中顯出粗獷,坦率中顯出豪邁,與南朝的艷麗柔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體裁方面,它除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之外,還有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展了七言古體和雜言體。這是它比南朝樂府民歌更有創造性的地方。

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蘭詩》。這首詩在《樂府詩集》中屬“梁鼓角橫吹曲”。陳釋智匠所撰《古今樂錄》中已有著錄,因此,其創作時代不會晚于陳代,可以肯定為北朝樂府民歌按《木蘭詩》的寫作年代與作者,北宋以后至近代說法極多,或以為魏曹植作(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引當時傳說),或以為唐韋元甫作(《文苑英華》),或以為南朝人作(張蔭嘉《古詩賞析》),或以為隋朝人作(姚大榮,見《東方雜志》23卷2號)。胡適之《白話文學史》、陸侃如《詩史》、張為麒《木蘭詩時代辨疑》(《國學月報》2卷4號)。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認為當屬北朝為允。列有六條理由:其第一條最為有力:“《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云‘木蘭不知名’。按《玉海》一百五引《中興書目》:‘《古今樂錄》十三卷,陳光大二年(568年)僧智匠撰。起漢迄陳。’《樂錄》雖未載其詩,然已錄其題,足見作于陳以前。如為隋唐作,則智匠不得預為此語。”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采用此說,可從。。從它的修辭情況看,它也可能經過文人的潤色和加工。

詩的主人公木蘭是一個極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不僅勤勞能干,而且深明大義,勇敢頑強。在國家面臨強敵、征兵文書接連傳來的時候,在父老弟幼的情況下,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表現出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從軍十二年,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成了一位功勛卓著的“壯士”,表明她能征善戰,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智慧非凡。尤其可貴的是,凱旋以后,面對高官重爵、榮華富貴,她視之若浮云,義不受賞,只愿“送兒還故鄉”。這表明她從軍的目的只是為了抵御外患,保家衛國;她的理想是與家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勞動生活。這樣的思想境界,真正是光明磊落,可歌可頌。詩的結尾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對木蘭以一女子而能與男子并肩感到無比自豪。木蘭這一形象,成功地顯示了婦女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有力地批判了傳統的重男輕女的陋習。這是一個體現了中華民族廣大婦女斗爭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理想化身,在她身上,展示了婦女要求平等、要求獨立解放的光明前途。

從藝術的角度說,這首詩有如下兩個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它是一首成功的敘事詩,在我國古代敘事詩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與《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兩者異曲同工,前后輝映。《孔雀東南飛》的敘事線索基本上采取雙線,尤重場面的精細鋪排,擅長于營造悲劇氣氛。此詩則全用單線,著重于木蘭的經歷,情節騰挪跌宕,出人意表。它也有精彩的場面描寫,但下筆大刀闊斧,粗獷健邁,擅長渲染一種喜劇情調。《孔雀東南飛》讀來使人悲不能禁,此詩讀來則使人情志昂揚。千百年來,它們始終膾炙人口,決不是偶然的。

第二,語言修辭豐富多彩,富于韻律美。從語言角度看,此詩既有古樸自然,似信口道出的口語(如開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均極本色),又有華麗工穩、精妙絕倫的律句(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等);既多五言,又間以雜言。這些都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造成一種活潑明快、流暢自然的語言風格。從修辭角度說,它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夸張(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有比喻(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有頂真(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有對偶(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有鋪排(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等等。運用了如此多的修辭手法,卻未見雕琢斧鑿之痕,未失古樸剛健、本色自然的特色,可見其修辭功夫是很深的。本詩的押韻也體現了民間歌謠押韻的特色,它不避重字,通篇除開頭數句押仄韻外,其余都平韻相轉,而且轉得很自然,讀起來也覺鏗鏘諧和,具有音樂美,這也是它富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北朝樂府民歌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它慷慨悲涼、剛健豪壯的藝術風格很為文人所稱道。元好問詩云:“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七)他的《歧陽》詩中有“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后句就是化用《隴頭歌辭》寫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木蘭詩》。木蘭這個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形象,一直到現在還英氣勃勃地出現在戲曲舞臺上,成為鼓舞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木蘭詩》中的一些表現方法,也常為后世文人所取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永县| 济宁市| 平乡县| 江陵县| 科技| 新安县| 晋宁县| 霍山县| 宁都县| 洪湖市| 光山县| 康定县| 扶风县| 巴马| 忻州市| 土默特左旗| 甘德县| 金秀| 泌阳县| 新邵县| 麻城市| 都江堰市| 丰顺县| 云安县| 庆阳市| 图片| 申扎县| 鲁山县| 农安县| 木兰县| 子长县| 和平区| 伊金霍洛旗| 油尖旺区| 永宁县| 淅川县| 察隅县| 金坛市| 大新县| 呼伦贝尔市|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