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鄉的月亮,最大最圓也最亮。這是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心中共同的感慨,因為每一個人不管去了哪里,去到多遠的地方,總要想起故鄉那輪明月,還有那月下寧靜的村莊和那涓涓流淌的小河。
我記得故鄉的月,是從我家門前的那座山上升起來的,特別是在夏夜里最為明顯。因為天熱在屋里無法入睡,爺爺便扯來涼席,往院壩里一鋪,便一邊搖著手中的蒲扇,一邊給我們講故事。那讓我們百聽不厭的“桃園結義”“唐僧取經”“武松打虎”……仿佛這小小的山村,就在爺爺的故事中變得格外的神奇而遼闊;這靜靜的夏夜,就在爺爺的故事里變得海闊天空一般。
最讓我難忘的是初秋之夜,月亮悄悄地從山那邊爬上來,掛在樹梢上,在夜幕漸漸降臨時,便更加的皎潔而明凈起來,涼爽的晚風輕輕地吹來,多少有幾分涼意。因為爺爺有些怕冷,不再來院壩里乘涼了,這里就成了我們小孩的天下了,一會兒跑去院前的小河邊,去看水中的月亮,似乎比天上的月亮更好看。一會兒跑去那草垛邊捉迷藏,仿佛在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小伙伴也找不到,一會兒跑出來一個哈哈,月亮也笑了。隨后,我們拍著小手唱著爺爺教我們的兒歌:“月光光,掛樹梢,大人笑,小孩跳……”
于是,那清純的月光下便爆出我們一陣陣天真快樂的笑聲,仿佛就是我們那快樂無比的童年給月光融入了歡樂無比的色彩。
后來我讀到韋莊的“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的詩句,真是情真意濃,不由得使我想起故鄉的習俗。中秋前一天晚上,就得泡好糯米,蒸好后做成糍粑,在中秋節的晚上,一家人捧著大糍粑,擺上糖果去拜敬天地,去把月亮從“天狗”口中救出來,然后再把大糍粑截成小塊小塊的,去鍋里烙好后吃。那情景比鄉里的“紅白喜事”更富有色彩,因為一切都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參與的。
中秋佳節,古今文人最愛借景賞月,吟詩作賦。白居易詩“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柳宗元詩“可憐今夜中秋月,獨照寒蛩泣細沙”。趙嘏詩“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真是一縷縷夢縈魂繞的思念之情。
此時,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天空中,唯我沉醉于詩一般的意境里,我想,也許我的叔祖父跟鄰居們坐在一起,一邊看月亮,一邊去推測天象。他們說著:
月亮打傘,曬得鬼喊。
月亮起火,大火難躲。
月亮帶圈,大風三天。
二
故鄉那月,依然映透著我許多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照亮著我許多人生的夢想。不知多少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獨坐陋室,如癡如醉地游歷于文字間,像兒時游歷于爺爺的故事中一般,小小的陋室,似乎也在無盡的守望中海闊天空起來,窗外的月光也似乎更加讓人陶醉。
那時,我為了生計而四處漂泊,不知在多少個孤獨的夜里,我總是仰視著天空中那輪明月,仿佛覺得天上有很多個不同的月亮。有時,覺得它朦朦朧朧的,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寫的那個月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時,覺得它凄凄慘慘的,就像《紅樓夢》中賈府在中秋賞玩的那個月亮:“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猛不防只聽那桂樹上,嗚嗚咽咽……”有時覺得天上還有一個月亮,多少讓我感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獨與寂寞……
獨自去到外地打工的我,常在月夜里望著樓下的花園、街道,我聆聽著從四周傳來的動聽誘人的音樂聲,心里一下子想起剛離開不久的那個小鎮,在小鎮上有我打工的小廠,還有那間我一住就是兩年多的租賃房,此時,那里也許被這明凈的月光映照得更加美麗迷人。
在那個小鎮上,那些熟悉的街道與街邊雜亂的店鋪,似乎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我每天從那街道上經過時,都只匆匆地趕去廠里上班,下班后又匆匆地趕回家,根本沒有心思認真觀看這里的一切,這里每天都有動人故事發生與鮮活的內容出現,似乎都在匆忙中與我擦肩而過,而這些動人的故事與精彩細節,往往都是從別人那兒聽來的,聽來的仿佛比自己看見的還要真實難忘。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夜里的小鎮,因為我每次下了夜班回家時,小鎮上總是靜靜的,這時的小鎮,似乎屬于寧靜,屬于和諧,屬于一個自由自在的自己。這時,我獨自走在小鎮的街道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小鎮的另一番美景,街道上低矮的房子與嶄新的高樓形成鮮明的對比,像坑洼不平的道路一樣,在模糊的視線中消失。那些街邊的雜亂的攤點不見了蹤影,整個街道此時已變得干凈整潔,暗淡的燈光,像一只只螢火蟲般在沿街道的兩邊延伸,仿佛我此時走的不是街道,而是在一個空曠的世界,一個夢想的天地。
我仿佛聽見一陣腳步聲,那或許是我正從鄉間小道走出,朝著夢想甚至不知名的地方奔走的腳步;或許那是我如一只孤獨的小鳥般,在迷茫與荒涼的沙漠里啼叫的聲音,聲聲帶血帶淚,更是帶著期盼,似乎在夢境中終于尋找到棲身的“綠蔭”。因為這時的小鎮,只屬于浪漫與幻想,只屬于來自內心的渴望與心靈的依附。
月光如水,月光下的小鎮已在我的心中烙下美好的記憶,每當我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總是要去夢游一次小鎮,或許,那月光下的小鎮,還有我在小鎮上實實在在的生活,讓我終生難忘。
三
由于我愛好寫作,偶爾回到老家也和縣城的文友們聚會。
那次,正遇上文友們為一個即將去成都奔波的文友送行。大家在北山上的農家樂里吃了飯,大家都喝了很多酒,隨后就從北塔那邊的小路一直走下來,雖然有第一次夜上北山時的那種為文學瘋狂的欣喜,但也有為一個即將分離的文友而傷感。一路上,大家都吟了一些關于月光和秋天的詩句。如李商隱的《無題》,劉禹錫的《秋詞》等。
這時,那位即將去成都的文友,也十分動情地吟詠了李清照的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而喝了酒的我,似乎很多感人的情景都不記得了,唯獨記得那晚北山上的月亮很大很亮和他們吟詠的這幾首詩和詞。
不久,我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從打工的外地回到家鄉的一個村小教書,結束了我四處打工的艱辛生活。記得那也是在一個中秋夜,從書中抬起頭來的我,透過朝著教室外那片田野敞開的窗戶,只見窗外一片淡淡的白色,一輪皎潔的圓月已經升起在夜空中了。田野靜靜的,村莊靜靜的,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的景色更美,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的思念更濃。
我這才想起今夜正是中秋。我來到這個山村小學快一年了,我對這里條件的艱苦似乎早已習慣,對這里人們的善良更是深有感觸。可是今夜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緩緩從心底涌起,直上眉頭。一個人的生活,每天忙于工作,不但把日子給過忘了,就連這明凈如水的月光,也久違多時。因屋里亮著燈,所以月光不能照進來,只能從窗戶中看到她縹緲的豐姿。
我便來到學校后面的山上,坐在山崖邊的那塊大石頭上,遙遙地俯瞰著近處的學校和遠處的村莊。這時,在平日里我以為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每一個角落都十分熟悉的學校,在這美麗的月光下,也變得是那樣的陌生,這時沒有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而越顯靜謐與孤獨;而遠處的村莊呢,也在月光的浸泡下變成了一幅意境深邃的圖畫,那些彎彎的梯田,一層一層地依著山勢螺紋般地向上盤繞著,每一層梯田里,都有一輪月亮,同樣地圓圓的、大大的、亮亮的,微風一吹,水面就蕩漾著迷人的漣漪,把月光蕩漾得碎銀子似的。
在這明亮的月光下,人們似乎還沒有睡,時不時傳來歡快的笑聲和爽朗的說話聲……此時,他們一定是感受到了無比的溫馨與甜蜜,因為一家人正歡聚在一起,共享著中秋佳節的喜慶。
兒時在家,中秋就是全家最歡樂的時刻:吃過晚飯,一家人歡坐在院子里,一邊看著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一邊吃著月餅、花生、瓜子,一邊聽父母說一些關于豐收的話題;或是與村里的小伙伴們在村子前后的田野間玩樂,在明亮的月光下蹦蹦跳跳,打夜仗,鉆草垛,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
可自從我來到這里,山里的月亮不知多少次浸透著我的孤獨,也不知多少次映亮著我的夢想。心想在這蒼茫的月下,今晚自己就是這世間最孤獨的人了,可在我回到學校時,看見一個小男孩站在校門口,對我說:“張老師,我給你送月餅來了,我娘說今天是中秋節,吃了月餅才象征著團團圓圓!”這是我認為平時在班上最調皮的學生,此時我似乎看見了他的另一面,善良真誠可愛。
當我接過他手中的月餅,還沒來得及說什么,他就轉身跑遠了。我看著他的背影,眼睛濕潤了。
四
如今已在縣城工作的我,沒事總往鄉下老家跑。
那是夏天的一個周末,我回到鄉下老家看望父親。盡管鄉下樹木密集、空氣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陽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鄉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點必要的農活外,多半都待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涼,都盡力去尋找最涼爽的地方待上一時半會兒,合合眼打個盹,也是乘涼的一種方式。
我的父親乘涼的最好去處是他承包的那個魚塘,因為要喂養和照看魚塘里的魚,父親就在魚塘邊搭起一個簡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搭的,父親還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層,這樣就冬暖夏涼。冬天把門關上,里面升上一個爐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樣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門打開,涼涼的風就輕輕地吹拂著小屋,里面涼悠悠的,儼然就是天然的“避暑山莊”。棚子里雖然只能放下一張床和幾張小凳子,但在這空曠的田野上,在這寬寬的魚塘邊,在這清清的水面上,卻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也許我早就知道父親魚塘邊的小屋冬暖夏涼,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親的魚塘跑去,只見父親的小屋里正坐著幾個人在高興地聊著天。他們見我回來了,就趕忙叫我進去坐,他們仍天南地北地聊著,我卻在屋里坐著乘涼。也許是我在城里吹慣了空調,回到鄉下盡管手中的扇子扇個不停,還是感覺到很熱,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來到這小屋里,一會就感覺到涼悠悠的。
不一會兒,那幾個跟父親聊天的人走了,父親就與我聊起天來。在這清清的魚塘邊,時不時有魚兒浮出水面,弄出“叮叮咚咚”的水聲,父親看著頑皮的魚,高興地說:“這些魚,多可愛,我看見它們就像看見你們小時候一樣,多高興多快樂呀!”我說:“聽說你這魚塘承包期快滿了,還承包么?”父親說:“當然要承包,只要在這魚塘邊一坐,心中就有一種快樂和踏實的感覺喲!”我似乎明白了父親的心情,雖然我們都勸父親不要再承包這魚塘,因母親常年在城里幫著做生意的弟弟帶孩子,也想叫父親去城里享享福,可他總以有魚塘走不開為由一再拒絕。這時,我也沒有再勸父親,只是聽他說村里新近發生的事,我也告訴他城里最近出現的一些新鮮事……
晚上,父親說我怕熱就讓我在魚塘邊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興地接受了父親的這一安排。這是一個多么靜寂而美麗的夜,當人們在喚回未到家的雞鴨之后,月亮便漸漸地沿著那山頂上升起,雖然農家小院的燈火通明,但還是擋不住這月光的明凈,那皎潔的月光照在那片靜靜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園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魚塘邊,看著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臨仙境一般。
這時,村子顯得靜靜的,似乎沒有我記憶中的熱鬧,特別是在夏天這樣美麗的夜晚,到處都是乘涼的人們那熱鬧的說話聲,還有粗獷的笑聲和動聽的歌聲……現在,山村里的大部分青壯年都舉家外出打工了,山村里多半是勞動了一生對土地也一生鐘愛的老人,還有在山村里默默擔當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女人們,還依舊守護著鄉村,依舊守望鄉村這濃濃的夜色,延續著山村里耕種和收獲的歡愉。
夜已經很深了,我不知是因為這山村的靜寂而沉思,還是因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一直無法入眠。盡管我躺在這涼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卻是被月光點綴的魚塘美景,我透過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見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多么美妙的一種意境,我再低頭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時,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我枕著月亮,漸漸地進入了夢里,夢中我卻變成了一條快樂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