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經濟史
- 楊思遠
- 1209字
- 2020-05-19 17:13:01
一 設立“蕃坊”
唐政府為外商來華貿易創造條件,“除供進備之物外,并任蕃商,列肆而市”(78)。廣州、泉州、揚州、明州、洛陽、長安等大城市都設有外商居住區——“蕃坊”,從外商中選拔“蕃長”,并經唐政府任命,負責外商事務,輔助唐政府招徠外商。經考證,廣州蕃坊的范圍“北至擢甲里,南至大事街,西到人民路,東到普寧寺,即清代蒲宜人巷,宋時稱中賢橫巷”(79),即位于廣州城外西郊,范圍包括今廣州市中山路以南、人民路以東、大德路以北,解放路以西一帶,以光塔寺及其附近為中心。泉州“番坊”的遺址,據泉州海外交通史調查組調查,認為在泉州“南門城附近的地區,東起青龍聚寶、經車橋市,西至富美與風爐坦,北從橫巷起,南抵聚寶街以南的寶海庵止”(80)。
蕃坊是外國商人集中居住的地點,因“列肆而市”,成為一個熱鬧的商業區。這個商業區不僅有特殊的經濟地位,而且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唐政府頒布法律,規定以外商本國的法律處理外商的案件,《唐律疏義》卷6明文記載:“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同類自相犯者須問其本國之制。”這類似于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定的租界,不同的是主權沒有喪失,只是在中國政府的有效管轄下,對蕃客實行特殊優待政策的產物。值得一提的是,蕃坊這種形式,對于阿拉伯、波斯蕃商經商十分有利,因為蕃坊里能在微觀上形成密集商業網點和繁華的商業區,這不但對于蕃客們加強相互聯系和協作,開展商業活動有利,也對歷史上回族的形成和回族商業的發展十分有利。
宋代除在外商集中的城市仿唐設“蕃坊”外,還在通商口岸創辦了諸如杭州懷遠驛,明州、溫州來遠驛,招待來中國貿易的外商。對來中國貿易后不歸或長期留居中國的“住唐”外商,宋政府允許他們與中國女子通婚。為解決“住唐”外商子女的教育問題,專門設立“蕃學”,以方便外商子女入學,如北宋程師孟知廣州時,就大興“蕃學”,“諸蕃子弟皆愿入學”(81)。為了保證外商貿易的正常開展,宋政府在通商口岸建“蕃市”,以方便外商經營。他們到宋后,納稅后余下貨物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區內“舉民間交易”(82),要到內地交易的,則由市舶司發給文券,即可通行。
蕃商進行商業活動,營業地點和時間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唐代市的設立和廢止,均以朝廷的命令為準,并由政府設官管理,稱為“官市”,蕃商不能自行設市,而且,市必須設在城中的固定地點,蕃商不能自由選擇。由政府劃定的市場,也不允許蕃商在內隨意安排,“諸外蕃與緣邊互市,皆令互官司檢校,其市四面穿塹。及立籬院,遣人守門。市易之日,卯后,各將貨物畜產,俱赴市所,官司先與蕃人對定物價,然后交易”(83)。即先劃定范圍,周圍用垣墻圍起,四面各開門,然后蕃商在規定時間到來后,進入市門內交易。市外交易則是違法的。另外,市的交易時間,即市門的啟閉,亦有法律明文規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84)市門關閉期間,不準交易與進入。坊市夜間開門,只有在皇帝特許之下才行。(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