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意義

中亞五國獨立以來,經濟不斷復蘇,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該地區石油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地;開拓中亞市場成為我國全方位開放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對我國構建向西開放新格局起著重要作用。中亞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核心區,伴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中亞國家在我國國家戰略版圖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清除中國中亞國家間的貿易投資障礙,繼續推進與中亞國家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不斷深入的保證。同時,中亞國家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在我國能源需求高速增長和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為了突破“馬六甲困境”和防范中東地區不穩定的局勢,確保中國能源安全,加強同中亞國家合作共贏,建立與中亞能源戰略資源國際大通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選擇(安尼瓦爾·阿木提,2009;何倫志,2008;湯一概,2011)。

但是,隨著上述戰略的不斷推進,金融合作的缺失逐漸成為中亞貿易投資便利化和能源國際大通道建設的瓶頸。因為貿易投資便利化要求交往國之間有協調的貨幣政策和穩定的匯率機制,這樣才能降低交易風險,使投資主體的經濟活動具有穩定預期。跨國油氣資源開發風險較大,我國能源企業開拓中亞地區油氣資源亟須專項金融基金的支持。我國目前與中亞國家已經有一些以項目為載體的金融合作實踐活動,但尚缺乏穩定的制度安排,在理論上也缺乏系統的分析總結。本書就是以區域和國際金融合作相關理論為指導,參考世界各國開展金融合作的典型模式,從我國與中亞地區的現實需求和具體狀況出發,研究中國與中亞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和環境培育問題,為推動中國與中亞地區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國際能源戰略資源大通道建設服務。

二、研究現狀及評述

自中亞各國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獨立以來,學術界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早期的研究著重在政治博弈、宗教和反恐合作上,以潘志平(2003)教授為代表。隨著中國與中亞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不斷推進和中國中亞能源戰略資源國際大通道建設的提出,對中國(新疆)與中亞經濟合作、能源合作的研究逐漸豐富,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就如何利用上合組織的框架全面加強與中亞地區的合作有較多的論著。邢廣程(2006,2008,2009)主編的系列叢書《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對中亞國家和中國中亞國家關系進行了持續關注。趙常慶(2004)、孫壯志(2005)較早系統研究了中亞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宗教關系的變化對中國西部的穩定及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影響。高志剛(2005,2007)對中國企業參與中亞合作的模式,建立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貿易,建立次區域經貿合作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秦放鳴(2006,2010)對中亞市場的潛力,中國新疆與中亞互動關系,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模式,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中的戰略地位等做了系統研究。保健運(2009)從實證角度分析中國與中亞各國進出口貿易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王海燕(2010)對中國與中亞國家參與周邊經濟區域合作機制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雙方都處于經驗積累和探索階段,呈現以周邊為主、雙方共同參與的區域組織并存的特征。

金融合作是建立在良好的國家關系和穩定的經貿往來基礎上,學者們以往的研究成果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這些研究當中,也不時提到加強中國與中亞各國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不過多數是以存在的問題或者政策建議的方式提出的,鮮見中國與中亞地區金融合作問題進行深入專題研究的成果。朱顯平、張建政(2007)和何劍、陳文新(2010)對中國與中亞金融合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是沒有關注金融合作對貿易及能源等領域的推動作用。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首先,以往金融合作在中國與中亞交往中的重要性還未顯現,金融瓶頸問題還不嚴重;其次,另外是中亞各國金融制度體系方面的建設還很不完善,金融市場發育落后,金融方面的相關數據資料較難獲得,很難展開系統研究。

隨著中亞各國近年來的穩定發展,對金融領域的建設日益重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亞國家(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的巨大沖擊,美元價值的不穩定,中亞國家自身也強烈感受到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本書從推動與中亞國家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加強能源合作的現實需求出發,對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以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更好地指導未來的實踐。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內容

本書遵循理論現狀→研究論證→對策建議的邏輯思路展開。首先,對國際和區域金融合作的相關理論進行系統梳理,對世界各國金融合作的實踐活動進行模式概括,并重點分析我國已經開展的合作模式,為本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提供經驗參照。其次,深入剖析中亞國家的金融制度體系,尋找金融合作的契合點。再次,本書從貿易投資便利化和能源合作的現實需求出發,分析為什么需要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和合作的重點領域。最后,對中國與中亞金融合作的五個重點領域分別深入研究,探尋中國與中亞金融合作的具體路徑。

四、主要研究方法

文獻法 本書的理論基礎和現狀部分,需要查閱大量的學術文獻和官方文獻。

實地調研法 本書以參與到中亞經濟活動中的企業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為主要調研對象,發現金融需求,創造金融合作工具,設計金融制度安排。

圖0-1 國際金融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案例分析法 對已經開展帶有萌芽性質的金融合作行為進行深入剖析,研究進一步推廣的可能性。

對比分析法 通過中國與中亞五國經濟金融法律制度、運行體制、經濟狀況的對比研究,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尋找雙方合作的契合點。

數理分析法 跨國區域合作必然涉及利益的分割、競爭與合作等決策,本書利用博弈論等分析工具,構建數理分析模型,分析參與合作各方的決策變量及影響因素。

五、研究的重點、難點

研究的重點:①中國與中亞金融合作與貿易投資便利化、能源合作如何有效地契合,實現良性互動;②貿易結算便利化的制度安排和開展能源金融;③烏魯木齊建設次區域金融合作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的難點:①理論交叉。本書的完成,需要融合國際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能源經濟學和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如何有效地運用相關理論并使之兼容,是本書的研究難點之一。②實地調研和獲取資料難度較大。我們調研的對象包括中國和中亞國家的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數量龐大,分布分散。中亞多數國家金融統計資料系統性差,同時體制較為封閉,資料較難獲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南汇区| 繁峙县| 北川| 余姚市| 石柱| 朝阳县| 安福县| 榆社县| 舟山市| 布尔津县| 怀仁县| 东山县| 太仆寺旗| 简阳市| 正安县| 辽宁省| 叶城县| 阿合奇县| 张家口市| 资中县| 五常市| 米脂县| 邢台市| 康马县| 连平县| 修水县| 卢氏县| 称多县| 娱乐| 方正县| 塔城市| 云安县| 桓仁| 大安市| 壤塘县| 赤城县| 吉林省| 监利县| 保山市|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