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研究
- 秦放鳴
- 26字
- 2020-05-19 17:08:10
3 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必要性、可行性及重點領域
3.1 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必要性
3.1.1 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動蕩的需要
中亞國家經濟發展受金融危機沖擊影響巨大。金融危機對中亞地區金融層面的影響,主要是銀行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能力和銀行業短期償債能力下降,金融投資環境下滑,落實到實體經濟中,表現為從銀行獲得貸款投放減少,能源價格迅速下跌,對中亞資源型國家的經濟增長造成嚴重打擊(1)。
3.1.1.1 對哈薩克斯坦的影響
金融危機沖擊下,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經歷了10多年的快速增長后,在2008年形成發展拐點,2009年各項經濟指標全面下降,2009年GDP為1153億美元,比2008年(1334億美元)絕對減少181億美元(2)。與此同時,2009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和進口與2008年歷史高位(3)相比,全面下降。不過2010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口迅速回升,并且達到新的歷史高位110.3億美元。2010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與2009年相比有所回升,達到92.8億美元,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2011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口與2010年相比繼續回升,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與2010年相比繼續回升,達到95.7億美元,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2012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口與2011年相比有所回落,同比下降12.8%;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繼續回升,并達到歷史高位110美元。總結一下,2009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出口額達到低谷,自2010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回暖,雖然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出口額穩步上升,但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直到2011年才與2008年水平接近,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口雖然一直保持較高額度,但期間也有波動。
金融危機短期內造成哈薩克斯坦在中國進出口格局中的相對地位全面下降(見圖3-1),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8年的0.69%下降到2009年的0.65%,到2010年下降到0.59%,2011年比重持續下降至0.5%,2012稍有上升為0.54%,2013年升至0.57%;進口由0.68%下降到0.63%,但是該數字2010年迅速回升到0.80%,2011年為0.88%,2012年為0.90%,2013年降至0.82%。說明金融危機對哈薩克斯坦造成的巨大沖擊,嚴重削弱了該國的購買力,造成該國的出口在中國對外格局中相對下降,但是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回升,其在中國總的進口格局中的相對地位上升。
與中國相反,金融危機的發生使中哈貿易在哈薩克斯坦對外開放格局中的相對地位有較大提升。金融危機發生后,哈薩克斯坦對中哈貿易的各種依存度呈全面上升的態勢。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比重由2008年的10.67%上升到2009年的13.63%,再到2010年的17.68%,2011年的19.55%,2012年稍有下降為18.61%,2013年為17.5%(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數據計算得出),這六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的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為19.82%、20.09%、21.54%、25.17%、24.7%和26.94%(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數據計算得出),總體來看也在不斷上升。說明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提升了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對外經濟往來中的地位。
哈薩克斯坦在中亞五國中是經濟開放度較高、對外金融聯系最密切、近年來發展勢頭最好的經濟體,因此也是受金融危機沖擊最早、受影響最深的中亞國家。國際金融危機對哈薩克斯坦的沖擊和影響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銀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影響
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動蕩,首先使哈薩克斯坦銀行業受到很大沖擊。這是由該國金融市場“銀行業核心模式”特征決定的。在哈薩克斯坦金融市場中,銀行業占絕對主導地位,保險市場、養老金市場相對弱小,證券市場極不發達(見圖3-1)(4)。

圖3-1
哈薩克斯坦銀行業由一級銀行和二級銀行組成。截至2008年,一級銀行1家——指哈薩克斯坦國家銀行(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Банк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央行),二級銀行35家——指所有商業銀行,再加上哈薩克斯坦政策性銀行1家——指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Банк разви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共37家銀行。近幾年,哈薩克斯坦經濟增長迅速,平均增幅約為10%,使得其主權評級一度很高,經濟發展潛力被熱捧。在此背景下,國際資本紛紛涌入哈薩克斯坦金融市場。2004—2010年,哈薩克斯坦外債總規模以每年100億美元的速度遞增,至2010年年底外債總額達1192.43億美元,占到GDP總值的82%(2010年哈薩克斯坦國民生產總值為1460億美元)(5);2013年年底,外債總額為1385.23億美元,占到中亞五國總外債比重的88%。在此過程中,哈薩克斯坦銀行資產規模得到了超常規發展,商業銀行獲純利總額、銀行自有資本總額均有大幅增長。哈薩克斯坦銀行業資產快速擴張的主要資金是來自于從國際金融市場的大舉借債。伴隨著經濟繁榮和信貸評級提高,哈薩克斯坦商業銀行紛紛從國際金融市場大舉借債,再轉貸或投資到國內的建筑、房地產、股市、個人消費等領域賺取利差,從而形成了依靠外國中短期貸款來擴張國內長期貸款的“銀行業核心模式”。
2014年,哈薩克斯坦銀行業的結構特性從正負兩個方面沒有改變,最大的問題是壞賬比例太高,2013年末達32%,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所占比例最高。
隨著國際資本的涌入和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哈薩克斯坦房地產、汽車等消費市場被拉動起來。國民在享受國際資本帶來好處的同時,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也被不斷放大,尤其是房地產價格扶搖直上。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引發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急劇動蕩和銀根緊縮,哈薩克斯坦從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大幅減少,觸發了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危機。由于難以籌措到新的外來資金,到期的中、短期債務,特別是短期債務又須償還,迫使哈薩克斯坦緊縮銀根,縮小信貸規模。投資風險增加和融資困難,又使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該國主權信貸等級和銀行貸款信用等級,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投資機構對償債能力的信心,使國外融資更加困難,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加劇其銀行緊縮銀根。金融危機暴露了哈薩克斯坦商業銀行過度依賴國外融資的脆弱性,催生了該國銀行業貸款質量惡化及流動性不足的嚴重問題,使該國整個銀行業的資產增速大幅下降,利潤大幅降低。2008年,哈薩克斯坦銀行業利潤降低了93%。更為嚴重的是,銀行業陷入了融資困難——償債能力下降——銀根緊縮——信貸規模縮小——生存困難——融資更加困難的惡性循環之中,由此引發了銀行業被迫兼并、重組及被收購的劇烈變化。更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2月2日,哈薩克斯坦政府宣布收購國內兩大商業銀行——圖蘭·阿列姆銀行(BTA)和聯合銀行(Alliance)——各70%多的股份,成為這兩個銀行的控股方。圖蘭·阿列姆銀行是哈薩克斯坦國內最大、獨聯體國家內總排名第七、私人銀行排名第一的商業銀行,截至2008年10月1日,該銀行總資產額為30832億堅戈(約合257億美元),占哈薩克斯坦所有商業銀行總資產的24.7%。聯合銀行是哈薩克斯坦國內第四大銀行、在獨聯體國家銀行中排名第22位。哈薩克斯坦政府、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署發表的共同聲明中稱:圖蘭·阿列姆銀行違反了關于流動性限額和自有資本金充足率的規定。而圖蘭·阿列姆銀行的原董事長穆合塔爾·阿布列扎夫卻發表了《官員們在剝奪他人創造的生意》的聲明,認為是政府利用金融危機之機強行剝奪原本屬于私人的銀行財產(6)。由此可見,在哈薩克斯坦政府的這一銀行收購案中已摻雜了政治斗爭的復雜因素。當時受這種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首數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由于資金鏈斷裂使房地產業貸款呆壞賬迅速增加,房地產價格和建筑材料價格暴跌。哈薩克斯坦可列為第一批遭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但對其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和與銀行業關聯度較高的房地產等行業,這是與哈薩克斯坦銀行業過度依賴國外融資的結構特點密切相關的。
第二階段:從金融業到實體經濟的影響
2008年9月以后,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金融市場的動蕩,演變成了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由此形成了對哈薩克斯坦的第二輪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就更深刻、更全面了。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蔓延和加深,危機對哈薩克斯坦實體經濟的沖擊也日益加深。2009年1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減少13.9%(7);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323.9億美元,比2009年下降0.5%(8)。由于危機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暴跌(從2007年的最高點149美元/桶一路跌至40多美元/桶,最低點曾跌至36.7美元/桶)和國際礦產品市場價格普遍下挫和需求減少,造成哈薩克斯坦政府石油收入大幅縮水,主要的礦業公司紛紛停產或減產。如:哈阿賽洛-米塔爾公司宣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鋅廠停產;著名有色金屬礦業巨頭哈薩克梅斯公司宣布,旗下的哈最大銅—金礦“Hурказган”停產;2008年1—9月哈薩克斯坦汽車進口和生產大幅下降(9)。哈薩克斯坦的中小企業更是生存艱難。目前,哈薩克斯坦銀行的貸款利率一般維持在18%左右。這對于中小企業和農業部門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即便是這樣高的利率貸款,一般中小企業也難以得到。企業的大規模減產、停產、破產必然會導致大量失業,2008年第一季度,哈薩克斯坦失業率高達6.9%(10),2010年仍達5.5%(11)。失業率居高不下影響了其社會穩定。
宏觀經濟指標紛紛下挫,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惡化趨勢,主要表現為:
(1)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惡化。據哈薩克斯坦金融監管局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09年6月1日,銀行業總收入2.46萬億堅戈,總支出4.49萬億堅戈,凈虧20329億堅戈,與2008年同期的盈利581億堅戈形成鮮明對照。銀行自有資本已成負數。2009年8月銀行業總資產額比5月下降11.8%。隨著經濟減速負面影響的不斷蔓延,貸款違約比例增加,迫使哈薩克斯坦銀行大量增提壞賬撥備。到2009年6月1日,全行業計提壞賬準備金2.985萬億堅戈,占到貸款總存量的29.2%。(12)
(2)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06年哈薩克斯坦GDP(810.04億美元)增幅為10%,2007年(1049億美元)減為8.9%,2008年(1334億美元)減為3.3%。2009年(1092億美元)更是減為1.2%。2010年(1469.1億美元)GDP增長雖然達7.0%(13),但仍未達到危機前的水平,2014年降至4.3%。
(3)國家債務增加。截至2010年年底,哈薩克斯坦國家債務總額為1192.43億美元,占GDP總值的82%(2010年哈薩克斯坦國民生產總值為1460億美元)。2010年國家債務總額比2009年(債務總額為1117.3億美元)增加了75.13億美元,增幅為6.72%;比2008年(債務總額為1077.13億美元)增加了115.30億美元,增幅為10.7%;比2007年(債務總額為968.93億美元)增加了223.50億美元,增幅為23.07%(14)。
(4)黃金外匯儲備由升轉降。受惠于能源和其他礦產原材料出口產品價格上漲,哈薩克斯坦的黃金外匯儲備一直在小幅上升,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黃金外匯儲備開始由升轉降。哈薩克斯坦的黃金外匯儲備,包括國家銀行的外匯儲備和國家基金積累的資金,2009年3月減少了2.6%,自年初以來減少了13.7%,還剩409億美元,2013年年底只有246.92億美元。由于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降了2.3%,黃金資產減少了2.3%(自年初以來增加了6.8%)。2009年3月,國家銀行的凈黃金外匯儲備減少了4%,為188億美元(自年初以來減少了5%)(15),2013年年底為55.65億美元。
(5)國家貨幣大幅貶值。2009年2月4日,哈薩克斯坦央行突然宣布不再維持本幣堅戈對美元的原有匯率,國家貨幣堅戈瞬時貶值25%。這一天被哈薩克斯坦媒體稱為“黑色星期三”。在此之前,堅戈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在1美元兌120堅戈左右,持續有3年時間,哈薩克斯坦政府為維持這一匯率的穩定做了大量努力,僅從2008年10月(第四季度)至2009年1月就耗去外匯儲備60多億美元(僅2009年1月就達27億美元),但到2009年2月4日終于開始大幅貶值本國貨幣。截至2014年年底,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哈薩克斯坦官方匯率時期平均值,美元兌堅戈為1:179.19。
3.1.1.2 對烏茲別克斯坦的影響
烏茲別克斯坦是與哈薩克斯坦常常明爭暗斗爭當中亞領頭羊的中亞大國。它在中亞國家中人口最多,達2500萬之眾,又位于中亞的中心。但是,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相比,其經濟體系要相對封閉許多。正因為如此,國際金融危機對烏茲別克斯坦的影響要小許多。當然,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烏茲別克斯坦不可能獨善其身,只不過危機對其影響和作用有自己的特點罷了。
首先,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其國家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棉花、天然氣、黃金等有色金屬和礦產品的出口,因此,危機導致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全面下挫必然會對其財政收入產生重大影響。按照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的說法:“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它的嚴重后果,正在影響著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的效率和發展。由于世界市場對烏茲別克斯坦一些產品,比如對貴金屬、有色金屬、棉花、鈾、石油產品和化肥等的需求減少,導致這些商品的出口價格下降,進而造成經營企業和投資者的收益減少,并最終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指標。”“我要再次強調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對烏茲別克斯坦的影響,是由于外部需求減少和國內主要出口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下降而導致出口導向型企業及其相關產業受到牽連,同時這種影響也將不利于烏茲別克斯坦經濟保持穩定和效率,對實行早先制定的計劃和實現確定的目標設置了障礙。”(16)
其次,烏茲別克斯坦近些年的經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境外勞工的勞務收入匯回國內。政治評論家塔什布拉特·尤爾塔舍夫認為:“據官方資料,在境外的打工者達550萬人,實際數據大概達到700萬人。這支勞動大軍通過銀行系統匯回祖國的外匯金額從10億到20億美元,而我認為實際上勞務打工匯回的金額達70億美元。如果這個來源因為金融危機而干涸,那時人民將會感受強烈。”(17)中亞—阿拉木圖經濟戰略研究所的分析師瑪麗婭·奇謝諾娃認為:“境外勞務匯款占到烏茲別克斯坦國民總收入(BBП)的20%。”(18)隨著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金融危機的加深,生產萎縮必然會使大量的外來勞務人員失去或找不到工作崗位,這對烏茲別克斯坦這樣一個嚴重依賴境外勞務外匯收入的國家將是災害性的消息,不幸的是這一切正在變為現實。
最后,同樣按照政治評論家塔什布拉特·尤爾塔舍夫的觀點:“如果危機沒有明顯地影響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不是因為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的強大,而是因為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的封閉。烏茲別克斯坦對于世界來說是一個封閉的國家。盡管上合組織國家和中國都在努力打開它的經濟邊界,烏茲別克斯坦也正在接受過境服務的建議,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內部市場對這些國家是不開放的。所有的銀行和國家經濟體系都受政府監督,外匯匯率受政府調控。因此,危機的影響將是不顯著的。”(19)我們贊同上述觀點。
3.1.1.3 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影響有較高的相似性。2008年10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召開的聯合國關于中亞經濟專題的國際會議上,專家們討論了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亞的發展問題。會后聯合國歐洲和獨聯體國家區域局首席經濟學家賓·斯列依曾有這樣一段談話,總體上對2008年冬季和2009年初期中亞經濟發展的預測是悲觀的。他認為:“首先,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惡化的條件下最易被攻破。在土庫曼斯坦或者是烏茲別克斯坦,國際金融危機并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這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是處在嚴重的孤立狀態。然而,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更嚴重的問題不是國際金融危機,而是內部問題和威脅,如電力安全保障問題。盡管他們也需要和國際金融危機做斗爭。”(20)我們贊同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事實上,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經濟就一直深陷于“危機”的泥潭中,國際金融危機只是又加重了這種“危機”的程度,可謂是雪上加霜。我們暫時撇開近些年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的宏觀數據不談,每一個在嚴冬季節去過這兩個國家的人都會感到格外的寒冷,因為塔吉克斯坦已連續十多年絕大部分居民都是在沒有電力照明和暖氣供應的嚴酷條件下度過漫長冬季的。2009年“由于國家電力供應狀況持續惡化,多個城市的居民區出現完全斷電現象,杜尚別市的供電時間也由每天15小時縮減至11小時”(21)。吉爾吉斯斯坦近幾年也開始時常斷電、斷氣,尤其是嚴冬季節缺電現象更為嚴重。顯然,這種電力供應嚴重短缺和持續的旱災威脅不能歸咎于國際金融危機。
我們認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經濟支撐嚴重依賴對外舉債和外來投資,金融危機首先對世界發達經濟體產生了嚴重沖擊,勢必使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借債更為困難,外來投資和援助都將減少。
其次,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出口產品本來就缺乏競爭力,且品種單一。如塔吉克斯坦嚴重依賴鋁和棉花出口,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力和其他一些礦產品和農副產品。金融危機導致世界原材料市場價格普遍下跌,市場需求萎縮自然會使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出口形勢更為嚴峻。
最后,最直接的影響是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國民收入都嚴重依賴大規模境外勞務打工的外匯收入,國際金融危機使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兩個主要接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勞務打工的國家也深受沖擊,特別是房地產業等大量需要外來務工的行業大幅萎縮,使大量的勞務打工者失去了工作崗位,失去了經濟來源,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來講意味著成千上萬個靠境外勞務打工匯款維持生計的家庭失去了經濟收入來源,國家也喪失了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這一重要經濟收入來源的縮減和喪失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劇了貧困和增加了失業。由此,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復雜而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3.1.1.4 對土庫曼斯坦的影響
在中亞五國中,土庫曼斯坦可以被認為是最封閉的經濟體。長期以來,土庫曼斯坦依靠極其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出口換回了巨額外匯收入,支撐著國家較為完善的福利經濟體系和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國際金融危機雖未能對土庫曼斯坦的金融體系產生大的直接影響和沖擊,但金融危機導致了國際能源市場需求量減少和價格大幅下挫,使主要依靠天然氣出口創匯的土庫曼斯坦出口收入銳減,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3.1.1.5 對中國的影響
(1)對金融系統和金融資產的影響。由于中國資本市場沒有開放,中資銀行雖然購買了一些美國的次級債券,但所占比例很低,這方面的直接沖擊很小,反倒是金融危機先是造成了實體部門的虧損,國家采取的降息政策使銀行系統的利潤大幅下降。金融危機以前中國股票市場的泡沫已經很大,外資熱錢的撤出加速了中國股市泡沫的破裂。總體來說,整個金融系統比較穩定。
現在比較尷尬的是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中國外匯儲備60%以上是美元,美國政府不斷出臺的通過印鈔票刺激經濟的方案對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價值造成很大的威脅。
(3)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危機背景下,全球流動性短缺,外資回流,中國引進外資的難度加大。中國的外資結構以直接投資為主,不能說撤就撤,但新增投資的速度明顯放緩。熱錢的回撤使2008年股市和房市的泡沫破裂,中國家庭的財富價值大幅縮水。
(3)對出口企業的沖擊。我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高達35%,當其他國家特別是占我國出口60%左右的歐美市場出現衰退,出口企業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雪松的一項研究認為,美國的增長率如果下降1%,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將會下降5.2%(22)。在美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更加劇了出口企業的困境。實際上,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東南沿海許多中小型的出口加工企業已經破產。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的出口明顯下降,由于經濟預期不明朗,股市低迷,企業的投資意愿下降,居民對收入的預期比較悲觀,與縮水的財產等因素相結合,通過收入效應與財富效應的共同作用,私人消費增長放緩。三個因素使我國的經濟增長面臨很大的壓力。隨之就是就業壓力變大、大學生就業難、農民工返鄉等問題,對社會的穩定也是個挑戰。
總之,我們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實體部門沖擊最大,金融體系因為開放程度低,目前受影響不大,但未來情況如何,要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實體經濟衰退嚴重,最終會導致不良貸款上升,貸款質量下降,金融系統受到拖累。目前,中國大量的出口企業難以為繼,消費低迷,投資意愿微弱,經濟增速放緩,失業加劇。
3.1.1.6 國際金融危機迫使中國和中亞國家加強金融合作,增強金融穩定性
此次金融危機暴露出中國和中亞國家在經歷1998年金融危機后,金融系統仍存在一定脆弱性,并且區域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在金融危機迫使下,中國和中亞國家各自采取一系列措施應對危機,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主要平臺加強區域間金融合作。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和中亞國家還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區域間金融合作,完善危機防范與資本支持機制,并且在政策對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實質內容的政策協調機制,從而增強中亞地區金融的穩定性。
2009年年初,上海合作組織為應對金融危機專門召開“建立‘上合發展基金’問題專家組會議”。同年6月16日,上海合作組織葉卡捷琳堡元首理事會繼續將應對經濟危機列為峰會主要議題,共同簽署和發表了《葉卡捷琳堡宣言》及聯合公報等重要文件。同年10月,上海合作組織第八次總理會議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及地區性挑戰”為主題,強調深化上合框架內的經濟和人文等領域的合作,在應對危機中進一步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健康、平穩、向前發展。此外,中國銀監會還逐步與上合組織中亞地區成員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為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中國以“貸款換石油”方式分別向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提供了貸款支持,還提供100億美元的信貸支持,幫助上合組織成員應對金融危機。
2013年,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總體來看,全球經濟仍處于低速復蘇階段,尚未形成明顯的新增長力和增長區域;另外,新興的市場經濟體由于受政策瓶頸約束,存在資本外流和金融不穩定問題,因此難以作為經濟引擎的動力;歐債危機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的拖累呈現常態化,在短期內難以大幅改善(23)。2013年7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做了《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報告,預計2013年全球增長仍將處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與2012年情況相同,2014年全球增長為3.75%,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全球經濟的低迷對國際貿易影響凸顯,由此,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與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為促進經濟快速恢復增添助力。
3.1.2 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戰略需要
3.1.2.1 中國對中亞國家巨大的能源需求需要加強與中亞地區金融合作
我國資源豐富,許多資源儲量排名世界前列。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需求量與日俱增,大宗礦產資源供需缺口日益加大,資源制約問題日益凸顯。據估算,截至2020年,中國重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可供儲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100%外,鐵礦石為35%,銅為27%,鋁土礦為27.1%,鉛為33.7%,石灰石可采年限為30年,磷為20年,硫不到10年,鉀鹽目前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供給,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50%和40%(24)。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的短缺除通過建立節約型社會減少消耗外,很重要的解決途徑就是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利用國外資源的進口來彌補國內資源的短缺。
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一直是中東地區和非洲,但近年來現有的幾條海上能源通道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因此,拓展穩定的能源合作對象和保障,開辟陸路能源通道極為必要(25)。近年來,我國能源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能源凈進口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3%提高到2012年的13%(見表3-1),而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傳統能源,堪稱第二個中東,因此我國有必要加強與能源資源豐富又具有地緣優勢的中亞國家大力開展能源合作。
表3-1 我國能源凈進口占能源消費比重(%)

資料來源,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EG.IMP.CONS.ZS/countries?page=2&display=default.
3.1.2.2 世界大國在中亞國家的戰略布局迫使中國加強與中亞地區金融合作
眾所周知,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合作可有效整合區域內的金融資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掌控了一國的金融資本就相當于控制了該國的經濟命脈,乃至成為影響國家政局的重要因素。雖然在經貿領域我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有顯著提升,但還落后于政治領域的合作。目前,世界大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已經通過多種方式參與中亞國家金融體系,它們通過向中亞國家提供一系列經濟技術援助,對中亞國家經濟金融領域進行滲透,并影響其金融市場發展。例如,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小銀行已基本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哈薩克斯坦銀行資本中,外國資本已占到了10%以上;美元、歐元、英鎊等占據了中亞國家貨幣市場的50%。(26)因此,有必要建立由我國主導的中亞金融合作體系,形成與國際資本的競爭均衡,對促進我國的地緣政治穩定,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1.3 實現中國與中亞國家全面經濟合作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五國間貿易增長迅速。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聯系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貿易由最開始的易貨貿易發展到一般貿易、加工貿易、租賃貿易、工程承包等多種形式。2001年以來,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規模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2001—2013年,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規模年均增速達38.8%,明顯高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速,個別年份對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增速甚至超過800%。《2013年中國海關統計年鑒》顯示,2013年,中國和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總計高達420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約26.8倍。
中國和中亞五國的投資合作晚于貿易合作,起點較低,發展較快。總的看來,次貸危機以后,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規模總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根據2006—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從流量上看,2006—201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ODI(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整體呈快速上升趨勢,但個別國家波動較大。其中,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的ODI流量相對于其他4個國家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2012年還出現近2679萬美元的撤資;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的ODI波動較大,2008年之前投資水平很低,每年流量不足150萬美元,此后隨著天然氣大型能源項目陸續落地,投資額逐漸增加,2010年高達4.5億美元的投資成為當年整個中亞五國之最,隨之2011年就出現3.8億美元的巨額撤資,2013年的ODI又為負值,但規模大幅減少僅為3200萬美元;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ODI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流量峰值都在2012年出現。從整體看,2006—2013年,直接投資規模年均增長53%。
從存量上看,2006—201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ODI存量上升趨勢明顯。其中,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五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吸引中國的ODI也最多,2013年達到69.6億美元,占中國對中亞五國ODI存量的78%。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的ODI存量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達到6.6億美元,此后一路震蕩下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對塔吉克斯坦的ODI呈下滑趨勢,直到2012年才轉為增長,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ODI增速也出現同步放緩跡象。201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流量(單位:千萬美元)分別為哈薩克斯坦81.1、吉爾吉斯斯坦20.3、塔吉克斯坦7.2、土庫曼斯坦-3.2、烏茲別克斯坦4.4。
一國的金融體系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該國經濟的發展程度,金融危機暴露出中國和中亞國家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通過金融合作可以增強各經濟體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金融合作是經濟合作的一種高級形式,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入是產生金融合作需求的前提條件,金融合作的開展又反作用于經貿領域,促進經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3.1.3.1 促進中國和中亞國家貿易便利化需要開展金融合作
從貿易規模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發展迅速,由1999年進出口總額5.49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17億美元,年均增幅31.57%。其中,2000—2012年進口年均增長38.89%,出口年均增長30.07%。可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上的相互依賴在不斷加深,具體見表3-2。
表3-2 1999—2012年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雙邊貿易統計

續表

資料來源:數據為哈薩克斯坦統計,原始數據來源于哈薩克斯坦統計署2003—2009年統計年鑒,月度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2008—2012年哈薩克斯坦海關統計。轉引自哈薩克斯坦商務參贊網。
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1102/20110207388771.html.
http://kz.mofcom.gov.cn/accessory/201003/1267724477551.pdf.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202/20120207981585.html.
從表3-3可以看出,中國及中亞五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般超過50%。其中,吉爾吉斯斯坦連續多年外貿依存度高達100%,是區域內對外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27)。2013年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達20.26%;塔吉克斯坦達87.51%;哈薩克斯坦為64.95%;烏茲別克斯坦比較穩定,為59.27%;土庫曼斯坦2012年突破100%。上述數值表明,中國和中亞各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度都較高,這種高度開放的特征非常需要各國深化金融合作,從而維持匯率及經濟的穩定。
表3-3 中國及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

資料來源:數據來源于《國際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data.worldbank.org.
從中哈貿易依存度看,如表3-4所示,不管用哪個比重表示,均呈明顯上升趨勢,說明中哈之間的依賴呈全面加強、不斷深化態勢。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0.24%上升到2013年的0.56%,說明隨著哈薩克斯坦的經濟恢復和社會發展,其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際市場之一。雖然對哈薩克斯坦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重不高,但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對哈薩克斯坦市場卻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新疆,哈薩克斯坦的市場狀況對新疆的外貿以至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直接影響到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實現問題。2011年,新疆同哈薩克斯坦的進出口貿易額為106億美元,占新疆進出口總額的46.5%,哈薩克斯坦是新疆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新疆對哈薩克斯坦貿易額占到中國對哈薩克斯坦貿易額的42.5%(28)。2013年,新疆對哈薩克斯坦口岸進出口貿易總值為2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通過這些口岸,新疆對哈薩克斯坦出口99.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自哈薩克斯坦進口1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3.8%。阿拉山口口岸是新疆對哈薩克斯坦貿易最大的口岸,占新疆口岸對哈薩克斯坦貿易總值的71.2。(29)新疆對哈薩克斯坦貿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第二,隨著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建立,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就意味著進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3個國家的市場。哈薩克斯坦傳統上是以農牧業和資源采掘業為主的國家,輕工產品和機械制造產品仍然貧乏。該國成立之初,亟須基本的生活資料,中國當時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滿足了這種需求。隨著哈薩克斯坦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建材、機電等產品在哈薩克斯坦市場也受到歡迎。所以,在對外依存度指標中,對我國產品的進口占該國進口的比重上升最快,由2000年的6.67%上升到2012年的24.7%。
表3-4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依存度(%)

續表

資料來源:原始數據中的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額按中方統計,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哈薩克斯坦GDP來源于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庫。中國GDP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其中,2012年數據來自聯合國數據庫http://comtrade.un.org。
從金融對一國貿易的影響看,“世界經濟論壇”在2013年發布的《全球貿易便利化報告2012》中列舉出影響哈薩克斯坦出口的主要因素,共包含10項因素,以百分比排序,貿易金融不完善占9.9%,位于第六位;影響中國出口的主要因素中,貿易金融不完善在主要影響因素中位列第五位。因此,為了促進中國和中亞地區貿易便利化,開展金融合作極為必要。
3.1.3.2 促進中國和中亞國家投資便利化需要開展金融合作
中亞國家獨立后都經歷了痛苦的轉軌過程,經濟大規模衰退,迫切需要資本投入以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但國內資本極度短缺;同時,中亞國家區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能源資源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資源稟賦決定了中亞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強度。由表3-5可見,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中亞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其中:哈薩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儲量4.8億噸(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亞地區總儲量的80%;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儲量占中亞地區儲量的56%。相比之下,自然資源有限、高昂的運輸成本、遠離市場潛在的政治風險導致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吸引外資的能力明顯較弱。總體來看,中亞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日漸增強。(30)
表3-5 中亞五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 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發委,http://unctadstat.unctad.org/TableViewer/tableView.aspx4.
如表3-6所示,中國引進哈薩克斯坦投資2000—2013年總體呈上升趨勢,期間有所波動;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也是呈上升趨勢,且波動較小。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中哈雙邊貿易額為257億美元,中方出口110億美元,進口147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哈薩克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已經超過200億美元,哈薩克斯坦已成為中國在海外第三大投資目的地國,對哈薩克斯坦各類形式的金融信貸超過300億美元,在哈薩克斯坦注冊的各類企業達3000家。(2013年中哈雙邊貿易額為285.9億美元,中方出口125.5億美元,進口160.5億美元。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截至2013年年末,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存量為69.57億美元,在哈薩克斯坦注冊中資企業2800家,在哈薩克斯坦外企總數中居第三位)可見,中哈之間的貿易投資往來日益增多。
表3-6 中哈直接對外投資情況

注:標“1”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2”數據來源于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商務參贊處網站數據并整理,標“3”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發委數據庫。
貿易和投資是兩國經濟交往的主要渠道,這兩項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目前,對于中國,能源進口貿易具有更現實和迫切的意義;對于哈薩克斯坦,吸引外資到本國,實現本地資源的深加工,使產業結構全面優化是更迫切的愿望。從中方角度考慮,能源礦產資源穩定的進口需要中方積極參與到哈方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中,以投資的擴大保證能源進口的穩定,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對哈貿易和投資都已較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動因。
我國對哈貿易和對哈投資相比,投資發展程度相比貿易發展水平有些滯后,這既有大國在哈薩克斯坦博弈造成的原因,也與中哈金融合作滯后具有很大關系。因為對能源礦產資源的前期投資規模巨大,投資風險很高,如果沒有金融合作和金融支持,多數企業面臨無法承受的資金鏈壓力和投資風險。因此,要促進中國和中亞投資便利化必須加強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