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清風貌的完整遺存——平遙古城
書名: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中國篇)作者名: 張振鵬本章字數: 3774字更新時間: 2013-12-31 14:41:00
【必去理由】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
平遙古城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非常值得一看。
先睹為快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千米。自有筑城活動開始算起,平遙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平遙古城以其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之多、密度之高、跨度的時間之長,被譽為“中國古建筑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后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縣城,是我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迄今為止,古城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筑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一部分,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城內重點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筑布局嚴謹,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外觀封閉、大院深邃。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平遙城內,有大量的清朝末年民居、寺廟建筑、街道鋪面等,與古城墻共同組成完整的平遙古城。直到19世紀的中后期,平遙古城逐漸成為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舊時的平遙城住宅布局嚴謹而不呆板,透漏出精美和古樸的建筑工藝,這些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藝術水平和民族特色。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景點導覽
●平遙古城墻
古城平遙,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平遙古城墻,以它古老、雄偉的風姿屹立在晉中平原上。平遙古城墻位于平遙縣城中心位置,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明洪武年間擴建為磚石城墻,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墻。
平遙古城墻為方形,總長度為6157米,墻高10米左右。城墻內部由泥土夯實,外部全部磚砌,城墻上以磚石輔就,上面可以并行兩輛馬車。
古城墻起到防護的作用,墻頂上還設有了望孔、射孔、垛口等御敵設施。傳說,城墻上有垛口3000個,現敵樓72處,是按孔夫子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數字修筑的。顯示了古代人民對于孔圣人的尊敬和對儒學的尊崇。
古城墻周圍原本還有護城河,在戰亂年間,這條護城河為保護城內百姓安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墻東西有四座方形甕城,兩兩相對。在東南城墻上還有一座奎星樓,八角形的小樓高24米,全部為琉璃瓦覆頂,精巧挺拔。
這座縣城在明、清兩代500余年間,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現存城墻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經過多次的修葺,使平遙古城墻日益堅固、壯觀。
●日升昌票號
16世紀以來,平遙古城成為中國北方一座商業重鎮。在19世紀中后期,平遙的商業地位達到極盛,一度成為中國近代金融業的控制中心。
1824年,平遙商人雷履泰在城內首先創辦了日升昌票號。總號設于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它采用票號匯兌,代替了鏢局長途押運銀兩的解款方式。不僅如此,他還最早在匯票上特制水印,用來識別真偽。
在日升昌的影響下,19世紀末山西票號發展到33家,分支機構遍布國內85個城市,以及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國,分號總計400多個,號稱“匯通天下”。
在這一時期內,僅平遙城內的南大街和西大街,就設有20多家票號總部,占全國票號總數的一半以上,基本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匯兌業務,簡直就是一座“票號城”。票號成為了平遙古城強大的支柱,帶動了平遙古城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大發展。
日升昌票號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的時光,被余秋雨先生譽為中國各地各大銀行的“鄉下祖父”。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曾經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并一度操縱19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平遙文廟
平遙文廟位于縣城內東南隅,始建于唐貞觀初年。平遙文廟歷來為縣學所在,直至清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后,縣學才停,改辦為“平遙縣實業學校”,開始了新學。到1923年,在文廟辦起了“平遙勵志中學校”,縣長郭學謙還題寫了校名門額,后改為官辦平遙中學,遷址到察院街。
1950年,太岳中學同平遙中學合并,校址又設在文廟。在1957年地震后,縣政府揭瓦維修時發現,殿脊梁下記有“維大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跡。直到此時,人們才知道平遙文廟的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
平遙文廟至此一直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筑。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文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正式向游人開放。
●平遙城隍廟
平遙縣城隍廟位于平遙古城東側,初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修葺補筑。城隍廟在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廟會期間毀于火災,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續修。
現存廟宇由城隍廟、灶君廟、財神廟三組建筑群組成,城隍居中,灶君財神各占左右。廟宇坐北朝南,前后四進院,占地共7302平方米。
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至北依次是牌樓、山門、戲樓、獻殿、城隍大殿、寢宮樓閣。中軸線建筑兩側是:游廊、官房、鐘鼓二樓、配殿、灶君、財神二廟。整組建筑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布局嚴謹、前殿后寢,是典型的中國道教廟宇殿堂布置形式。
平遙城隍廟建筑風格獨特,集藝術與文化知識于一體,是平遙古城耀眼的明珠,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它與縣衙署對稱設置,是古代“陰陽各司其職”、“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是研究古城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延伸閱讀
●宋夢槐的傳說
宋夢槐,字位三,平遙北三狼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歷任知縣、知府、武衛軍副統領、吏部主事等職,官至四品大員。宋夢槐晚年棄官經商,久居鄉里。在平遙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下面講述一個他智退“兵匪”的故事。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有一股被打敗的零散部隊路經平遙。這股“兵匪”非常囂張,他們所經之地均被洗劫一空。他們來到平遙的消息傳出后,當時的知縣和各界人士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宋夢槐當時在平遙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雖然此時他已年過花甲,但人仍精明強干,才思敏捷。大家請來宋夢槐來商議此事,不一會兒,宋夢槐身著長袍,手提文明棍進了縣衙,知縣及眾人忙起身見禮。
宋夢槐知曉了事情的經過后,略一沉吟說道:“我們不妨采用‘借尸還魂’之計來試試。”眾人都大惑不解,接著,他解釋道:“我們將城門緊閉,準備二百個小甕,甕用紅布蒙上,分置四面城墻垛口上,將城內所有大炮全部搬到城墻上。兵匪們一看城內有了準備,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說著,宋夢槐用目光掃視了大家一眼說:“另外,各商號還要捐一些銀兩。如果這些裝備能嚇住‘兵匪’,他們必然會提出來要些銀兩,這樣大家出點銀兩就可以打發他們走了。”宋夢槐說定,眾人都覺得這個方法很妙,于是分頭準備去了。
第二天中午,“兵匪”來到西門外,一見城上有了準備,果然沒敢輕舉妄動。于是派出一些軍官帶著隨從前來喊話:“我們是國民革命軍,途經此地,快快打開城門。”
這時,精神矍鑠的宋夢槐站在城墻上朗聲說道:“我乃前清京都吏部主事,守衛天津大口的武衛軍副統領宋夢槐,關于你們的所作所為,我們早有耳聞,本應大開城門夾道歡迎,但又怕你們手下的弟兄不聽號令,騷擾百姓,所以萬不得已我們作了防范,請多諒解!”
喊話的軍官聽到這話大罵起來,他說:“大膽宋夢槐,你竟敢強詞奪理,拒不開門!只要我一聲令下,管叫你平遙城變成一片廢墟!”
“如果強行進城,我們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尹坦,大炮侍候!”宋夢槐大喝一聲。尹坦是宋夢槐多年的貼身保鏢,這時,只見尹坦將手一揮,城墻上的一門門大炮都被揭去了蓋頭,炮口對準了那位軍官。那軍官一見,嚇得狼狽逃去。
過了一會兒,“兵匪”中又竄出一人喊道:“宋大人,久仰大名,剛才那位兄弟說話多有冒犯,請多多諒解。這次我們路過貴地,人困馬乏不能前行,只要你們能供給我們些吃喝銀兩,我們繞過去就是了。這個想法你看如何?”
宋夢槐聽了,不由心中暗喜。于是立刻吩咐人們將準備好的東西銀兩從城上吊下。“兵匪”們得了許多銀兩,于是繞城而去。由于宋夢槐的這次出面主持,施用巧計,平遙城免遭了一次大兵災。
小貼士:
●最佳旅游時間:
這里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干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夏季是比較合適的旅游季節。
●門票:
平遙古城套票120元,殘疾人可購半票。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人免票。票為當日有效并印有持票人姓名的信息票,如需第2日繼續游覽,需持票到小十字、縣衙、北門售票處辦手續。
●開放時間:
8: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