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璀璨的東方藝術明珠——敦煌莫高窟

【必去理由】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莫高窟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莫高窟還是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

先睹為快

莫高窟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鳴沙山的崖壁上。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這里,看到附近的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體悟到這里便是佛地,于是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后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基本結束。

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莫高窟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成為集各時期建筑、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

這座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導覽

●藏經洞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墻縫中插燈草時,發現墻里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

自從莫高窟藏經洞被世人發現后,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可惜,由于王道士愚昧無知和清王朝的腐敗,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

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經書,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這些珍貴的文物在運輸途中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

●張議潮出行圖壁畫

張議潮出行圖壁畫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壁畫的重要作品。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人張議潮率河西各族推翻吐蕃貴族的統治,受唐朝冊封為河西十一州節度使。畫面從壁畫下部西端起一直延伸到東壁南側,構圖壯闊氣派,人馬眾多,情節生動,引人入勝。

壁畫開始部分以騎兵儀仗為主,中間有軍前舞樂,有八名舞者排成兩隊,甩動長袖相對而舞。這些舞者后面跟著樂隊,共十人,除兩邊各有一面大鼓外,還有琵琶、橫笛、篳篥、拍板、箜篌、腰鼓等樂器。

南壁下部,為騎兵儀仗的后衛,壁畫上剽悍的騎兵環護著旌節,那是皇帝敕封的標志。

整副壁畫取材于現實生活,沒有受到規范的束縛,畫面生動自由。畫面節奏鮮明,色彩華麗,表現出一支威儀赫赫的凱旋之師的氣魄。在敦煌壁畫中,這是一幅少見的、極珍貴的現實題材作品,同時又是有重大史料價值的歷史畫。

●九層樓

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圣元年(公元695年)由靈隱禪師和陰祖居士所建。是佛國三世中“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的塑像。

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后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為多次重修,已經不是唐塑的原貌了,但仍然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

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不過,此窟最初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公元966年)重修。現在的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的,它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

延伸閱讀

●飛天

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飛天,是佛教中能歌善舞,滿身異香的菩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最終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道教相融合。在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當時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那時的飛天、飛仙并不分開。

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它們在名稱上區分開來:人們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叫做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后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實際上,敦煌飛天并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兩個神明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他們一個能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是對和諧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隨著時間的推進,他們由最初人頭馬面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的天人飛仙了。

一開始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則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去霄。

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后,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經無法分辯了。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的融合,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

敦煌飛天不長翅磅、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小貼士:

●交通:

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從市區前往面的單程大約35元左右,轎車稍貴。另外,在市區內也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較晚,6點以后可以搭乘一輛接工作人員的小巴,每人5元。

●開放時間:

8:00~18:00。

●注意事項:

參觀時間最好選在清晨(因為有參觀人數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線較好);參觀時最好帶手電筒(景區外也可租到);莫高窟內禁止拍照;陰雨天洞窟不開放;非專業人士在進洞之前最好讀一本關于莫高窟的介紹,否則很難看明白壁畫的玄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乐昌市| 岑巩县| 临沧市| 铜梁县| 金溪县| 满城县| 南召县| 文山县| 利辛县| 江城| 陆良县| 淮安市| 沙坪坝区| 临汾市| 彭阳县| 瑞安市| 温宿县| 濮阳县| 云南省| 来安县| 北宁市| 尼勒克县| 开封市| 偃师市| 宝坻区| 靖远县| 黔西县| 嘉定区| 崇明县| 邹平县| 玉田县| 博白县| 辽阳市| 巫山县| 哈密市| 饶河县| 扶绥县| 海门市| 新化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