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儒釋道三教石刻珍品——大足石刻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中國篇)
- 張振鵬
- 3478字
- 2013-12-31 14:41:00
【必去理由】
大足石刻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它以其藝術品質之高、題材之豐富多變、保存之完整而聞名遐邇,著稱于世。
這些石刻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并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非常值得一看。
先睹為快
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大足地區(qū)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大足石刻開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宋代達到鼎盛。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同時還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屬于石窟藝術的范疇。早期的石刻為“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藝術享受。
大足石刻的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其他形式為輔助。大足石刻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形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造像藝術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是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展現了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以及民間宗教信仰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9年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景點導覽
●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龍岡山,距離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北1.5千米,海拔545.5米。造像最初開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
北山石刻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是一處長達500多米,巖高約7米的沿崖造像。現存雕刻4600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yōu)秀代表。它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山石刻從南到北形狀就像新月一樣,龕窟的形狀則如蜂房。這些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嫻熟巧妙,除部分殘毀外,大部分均保存完好。
北山石刻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人為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以佛教密宗為主,在當時民間是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于中國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精美典雅的風格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五代、兩宋時期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fā)展、變化,被譽為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
●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結束。
寶頂山石刻以圣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同北山石刻大致相同,也是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就像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
大佛灣位于圣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中。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石刻依次為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千手觀音、佛傳故事、釋迦涅磐圣跡圖等,歷經七十余年建造而成。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內容的準確表達。全部造像圖文并茂,無一龕重復,是世界上罕見的有總體構思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場。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坐南朝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砌的壇臺,壇臺高2.31、東西寬16.50、進深7.90米,上面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廣華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南2千米,海拔514米。造像開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紹興年間)。崖面長86米,高3.5~10.2米,通編為15號,屬道教造像。
其中最主要的造像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龕、龍洞、真武大帝龕等。在大足石刻中,南山石刻是中國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仙系統(tǒng)最完整的石刻群。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后,又被重慶評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西南25千米處的三驅鎮(zhèn)佛惠村,海拔444.6米。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石篆山造像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三年(公元1082~1096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在石窟中極為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
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東20千米處的石馬鎮(zhèn)新勝村,海拔374.1米。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094~1151年),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造像12龕窟。
石門山石刻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若銅鈴,像能目及千里一般;順風耳面貌丑陋,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逼真,筋脈顯露,手法夸張,讓人過目不忘。
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于一風火輪上,額頭寬廣雙目深陷,口闊唇厚,袍帶飛揚,一下望去有來去如風之勢。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尊,造像儒雅清秀,衣物紋路舒展逼真,手法寫實,讓人不僅覺得這些造像的“人味”多于“神味”。第12號東岳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共98尊,其中東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這組造像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延伸閱讀
●數珠手觀音石像的故事
大足石刻始于晚唐,盛于兩宋,明清時期的雕像有五萬余尊,內容以佛教雕刻為主,并有道教和儒家雕像。大足石刻分布于四十多處,但規(guī)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寶頂山和北山兩處。自1981年對外開放以來,這兩處的中外游客已不下于二百多萬人次了。
在大足石刻北山有一個有名的雕像,名叫“數珠手觀音石像”,俗稱為“媚態(tài)觀音”。她身高不過三尺,頭戴寶冠,腳踏蓮花,體態(tài)輕盈仿佛隨風欲動,眼角嘴角含顰欲笑而又略略帶羞。這尊雕像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關于這一尊石刻,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
據傳,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珠手觀音的神像。他設計了許多小樣,可他沒有一個感到滿意。許多天過去了,雕像一點進展也沒有。一天晚上,他又無功而返。他悶悶不樂地來到小溪邊坐了下來,想洗一下腳放松一下。這時,身后忽然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女孩兒說:“瞧您的褲角都濕了。”
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老石匠感激地沖小姑娘點了點頭,小姑娘見老石匠充滿謝意地瞧著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嫵媚害羞的樣子,一下子激發(fā)了老石匠的靈感。
老石匠靈機一動,不顧勞累重返山上,照著小姑娘的神態(tài)將這尊人情味極濃的女神石像一氣呵成。按佛教經文定名,這一石像應叫數珠手觀音,她一問世,立時名振北山。后人傾羨她的美貌,便給她起了個綽號叫“媚態(tài)觀音”。
聽說有很多舞蹈演員想要學她的神態(tài),可不是過于“媚態(tài)”,就是過于矜持,總學不像。可見古代石刻大師用心血雕塑的石像是多么出神入化!
小貼士:
●交通:
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于其間,乘汽車兩個小時就到了。
●門票:
聯票價格:120元;寶頂景區(qū):80元,北山景區(qū):60元;南山和石門山分別為5元/人。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當天學生持學生證可免費,其他時間為半價。
●開放時間:
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