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中國篇)
- 張振鵬
- 3599字
- 2013-12-31 14:41:00
【必去理由】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筑,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
古人云:“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得恰到好處,廬山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先睹為快
美麗的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世界級名山。廬山風景區面積達302平方千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山峰湖泊渾然一體,雄奇秀麗,剛柔并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
廬山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擁有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這些特征使得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風景獨特,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群峰間散布怪石22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余種,鳥類170余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廬江不只是風景秀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
從司馬遷、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確立了廬山文化名山的地位,到慧遠大師始建東林寺,開創了“凈土法門”。
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總體來說,廬山是一個集教育、文化、宗教、政治于一身的名山。
廬山的歷史遺跡,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彩,充分展示了廬山極其深遠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厚愛和世界的肯定。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它的自然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
景點導覽
●美廬別墅
廬山牯嶺東谷的長沖河畔,有一座隱藏在一片綠蔭深處的英國式別墅——“美廬”。它是廬山所特有的一處人文景觀,它展示了風云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
“美廬”曾作為蔣介石的官邸,當年曾是他與“第一夫人”宋美齡生活過的地方。在那個特殊的戰爭年代,這里曾經是一個“禁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房子,慢慢地向世人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美廬別墅為石木結構,主樓為兩層,附樓為一層,占地面積為455平方米,建筑面積為996平方米。而整個“美廬”庭園占地面積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僅占其中不足10%。整個庭園特別敞凈,顯示出了一種和諧美。
現在,美廬還留存有宋美齡彈奏過的德國制造的立式鋼琴,宋美齡閱讀收藏的精裝英文書籍,宋美齡畫的《廬山溪流》等三幅水彩畫;蔣介石聯姻時,由陳銘樞贈送的禮品——銀質茶具;“美廬”宴請時用的餐具,等等。
●廬山會議會址
廬山會議會址位于牯嶺東谷擲筆峰麓,那里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的三大建筑之一。廬山會議會址于1937年落成,名廬山大禮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劇院”,其外表壯觀,內飾華麗。
我黨1959年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均在此召開,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
現在,這里已設置成為廬山會議紀念館。里面保存著當年許多珍貴的實物、照片、材料和根據紀錄片制作的錄相片,供游人觀看。
右側不遠處的“廬山大廈”為外觀4層、內有6層的鋼筋水泥建筑,原為國民黨軍官訓練團的中下級軍官住所,現已裝修成旅游賓館。位于會址和大廈中間的一座宮殿式建筑即為1935年落成的廬山圖書館,現用作商場、餐廳。
●五老峰
五老峰位于廬山的東南側,是廬山著名的高峰,海拔約1436米。五老峰綿延數里,削辟千仞,山峰受巖層垂直斷面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峰嶺。
遠遠望去,五座主峰就像五名老者一樣,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每座山峰的姿態都不一樣。有的像詩人正在吟詩,有的像武士正在放聲高歌,有的像漁翁垂釣,有的像老僧盤坐。在星子縣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
五峰的特征不一,其中最著名的有第三峰和第四峰兩處。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蓮寺。
五老峰東有“三疊泉”,西南為“廬山松”、“一線天”,峰麓為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為游人必登之地。李白寫詩贊嘆道:“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五老峰后山中建有太白書堂,傳說李白由于傾慕此處的美景,曾經隱居于此。
●仙人洞
仙人洞曾名“佛手巖”,清朝時改稱今名,為廬山著名景點之一,位于錦繡谷的南端。仙人洞洞高、深各約10米,在洞內幽深處有清泉滴下,稱“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題詞。
仙人洞的左側有石砌的月亮門,門楣鐫刻“仙人洞”三個大字。洞中央的“純陽殿”內設置了一尊呂洞賓石像,傳說八仙中的劍仙在此修道成仙。每當云霧繚繞之時,洞中仿佛有了幾分仙氣,讓人驟然間肅然起敬。
在月亮門內有一個巨石突兀地立著,形狀就像蟾蜍一般,名為“蟾蜍石”。有一棵勁松挺立在石中,稱為“石松”。石上刻“縱覽云飛”、“豁然貫通”的大字。仙人洞右側的觀妙亭下,有一個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萬丈深淵,奇險無比,在此可通觀錦繡谷。
仙人洞并不寬敞,其旁所建的道觀規模也不算大,但名聲卻頗響。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年毛澤東主席曾寫過一篇極負盛名的詩,其中有句云:“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因為這句詩句,使得許多人慕名而來。
延伸閱讀
●廬山的來歷
關于廬山的來歷,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公元前17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匡裕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匡裕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于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裕也屢次回避,潛入深山之中。
后來,匡裕其人無影無蹤。人們說他成仙去了。后來人們把匡裕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并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名叫方輔的先生。他同老子李耳一道,騎著白色毛驢入山煉丹,最終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所以,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裕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傳說匡裕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可惜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他的兒子匡裕于鄔陽,號越廬君。越廬君匡裕有兄弟七人,都喜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里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后來被人們稱為廬山。
●廬山云霧茶的傳說
江西省廬山出產云霧茶,據說這種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關于這個茶的來歷,還有一則傳說。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于是一個筋斗云翻上了天,他駕著祥云飛了一會兒向下一望,突然看見底下一片碧綠的茶樹。他被這幅美景吸引,又踩著祥云飛到了地面。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孫悟空想采些茶籽回去,種在花果山里。
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孫悟空說:“鳥兒們,你們幫我采些茶籽吧!我想帶些回花果山。”鳥兒們都很傾佩齊天大圣的武藝,答應了孫悟空。它們紛紛展開雙翅來到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
多情鳥嘴里銜著茶籽,穿云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被巍巍廬山勝景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也都跟著唱起來了。這樣一來,茶籽便從它們嘴里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巖隙之中。從此云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云霧茶。
小貼士:
●門票:
廬山:180元/人(包括五老峰、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涯、三寶樹、蘆林湖、含鄱口、植物園等);
三疊泉:51元/人(來回纜車80元/人);
美廬:15元/人(現役軍人免費);
秀峰:47元/人(來回纜車60元/人);
廬山戀電影:25元/人。
●注意事項:
廬山氣溫比九江低7~10℃,早晚氣溫比較涼請備好外衣。因特有的云霧氣候,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會帶給入住游客陰涼潮濕之感;用餐口味南北各地有別,如方便可帶些本地的小吃或開胃菜;山區公路彎多而急可能會暈車;綠化比率高故有蚊等昆蟲;請游客自帶常用藥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