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此處歸來不看岳——泰山

【必去理由】

“五岳”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泰山以“五岳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登泰山,自古有“小天下”之說。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先睹為快

雄偉的泰山是中國的五岳之首,有“通天拔地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故稱“岱宗”。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巍峨雄峙在山東省中部。泰山山脈沿黃河南岸延綿200多千米,起伏于齊魯天地之間,青山連綿,莽莽蒼蒼,氣勢磅礴,其極頂——玉皇頂又稱天柱峰,海拔1545米。

泰山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個縮影,黃河下游的泰山周圍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區域的土著東夷族人,留下了他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史前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又成為中國文化中心,齊國有管、晏與稷下諸子,還有孔、孟儒家與墨翟墨學。后來,這些學說逐步融匯,儒學逐漸成為主干,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秦漢以后,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并都得到發展,也逐步融進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人說,泰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確實非過譽之言。

除此之外,泰山地區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也十分的豐富。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有22處,總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等等的自然奇觀數不勝數。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

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最引人入勝的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

歷代名人宗師也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余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山腳下一路登頂,可以見到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就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聯系起來的做法,直到現在我們還耳熟能詳。

由此可見,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游覽泰山就像閱讀一本歷史文化百科全書一樣,來泰山一定能得到非同一般的收獲。

景點導覽

●岱廟

岱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于泰山南麓。岱廟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廟創建于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整座廟宇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岱廟整座建筑的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環周共長1500余米,廟內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為東岳大帝的神宮。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兇禍福。殿內供奉泰山神即東岳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

●碧霞祠

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

碧霞祠位于岱頂,是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組建筑莊嚴巍巍,氣勢恢宏。從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就像天上的宮闕一般,是一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碧霞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主體建筑碧霞元君殿,殿頂由360垅銅瓦組成,雕梁畫棟,氣度不凡。殿內供碧霞元君鎏金銅像,并懸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別御書的“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匾。殿之東西各建配殿三間,鐵瓦覆頂,分別奉送子與眼光娘娘銅質鑄像。

碧霞祠最初名為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改為今名。明代曾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明代擴建的基礎上,又增建歌舞樓及東西兩神門閣,在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時,部分殿宇得到翻修,當時為了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電擊,改正殿為銅頂。

●玉皇頂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座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舊名太清宮、玉帝觀,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

玉皇頂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鑄有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四個大字。

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此處為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建造年代不詳,一傳為六朝古剎,又傳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重修,題為“普照禪林”,后屢遭兵劫,幾乎毀于一旦。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

普照寺在建國后又多次修繕。1984年將后院辟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

該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于此。建國后,游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延伸閱讀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這個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尤其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在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外的地方,有戶人家女兒生了病,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紛紛說是妖氣纏身。那戶人家久聞石敢當的大名,就去請他給女孩兒驅魔治病。

石敢當一聽毫不推辭,跟著人家來到了女孩兒家里。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準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接著,又讓準備了一口鍋,一把椅子就等著天黑了。

天色一黑,他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過來后,石敢當一腳踢翻了鍋。燈光照亮了院子,十二個童男童女一下涌了進來,紛紛敲打起鑼鼓。妖怪一見,嚇得跑出了院子,朝南方跑了。

從此以后,那家女孩兒的病就好了。可是南方福建有戶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后來,那戶農民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妖怪一見石敢當就又跑掉了,又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人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

石敢當心想:“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墻上,那妖就跑了。”

從那以后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墻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墻上,就可以避邪。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

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一件大事,不能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于抑郁成疾,臥床不起。

這時,恰好司馬遷遠游歸來和父親相見,父親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長,可是后世逐漸衰弱,難道是老天要滅我嗎?現在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于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你做了太史后,一定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愿。”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可以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在父親心中是如何重要。終于,父親去世后,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愿望,矢志不移,忍辱負重地完成可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

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寫出了這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后來,人們就開始使用“泰山”和“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了。

小貼士:

●最佳旅游時間:

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云海奇觀,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運。

●門票:

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注意事項:

山上晝夜溫差大,若在山上住宿,盡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備一件衣服。上山宜穿旅游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徒步登山要腳踏實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腳下,所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孟村| 兴海县| 上杭县| 砚山县| 进贤县| 常熟市| 襄城县| 怀宁县| 南开区| 绩溪县| 彰化县| 景宁| 宁南县| 广德县| 克山县| 佳木斯市| 内丘县| 临夏市| 邹城市| 简阳市| 石泉县| 崇州市| 宜兴市| 德化县| 阿拉善盟| 洪湖市| 青海省| 囊谦县| 建阳市| 齐河县| 锦屏县| 西丰县| 福安市| 罗城| 铜梁县| 吉木乃县| 芷江| 商南县| 通江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