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讓孩子吃點苦(1)
- 讓孩子吃點苦的30個建議
- 張振鵬
- 5482字
- 2013-12-31 11:42:34
任何人的人生不會都是順境,更多的是逆境,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能不能吃苦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孩子人生的成敗。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讓孩子具備驚人的潛力,教孩子發揮它,孩子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走出逆境,成就生命的輝煌。要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源自強韌的吃苦精神。
一、正確了解吃苦教育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德國)貝多芬
很長時間以來,父母或老師都把能吃苦看作孩子必備的優秀品格,孩子吃苦的經歷也被看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一個真理,但是,卻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經變得特別“金貴嬌氣”了,養成了懶惰的惡習,再也吃不得苦了。
其實,不只是中小學生不能吃苦,就是有“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害怕吃苦。據報載,南方某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個“清潔工作室”,雇了幾個搞清潔的阿姨利用業余時間有償替大學生們打掃宿舍。工作室自從開業以來,生意異常紅火。聽到這個消息,很多大學生都非常高興,甚至歡呼雀躍。
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了偏差。很多父母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風吹日曬”。對社會、學校和家庭來說,已經為孩子提供了相當完備的學習條件,但遺憾的是,在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方面,還是一個空白。
相比之下,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日本:“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是父母教育孩子座右銘。很多日本的中小學生在課余時間外出勞動賺錢,勤工儉學的大學生也非常普遍。他們在飯店做服務生,在商店做售貨員,做家庭教師等工作來賺學費。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一種思想:“不能給他人添麻煩。”全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時,孩子不論多么小,都要背上一個小背包。日本父母這樣解釋說:“那是他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以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學生獨立生存能力,條件看似非常苛刻,但學生們卻受益匪淺。而且,父母也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
德國:父母從不為孩子包辦代替做事。相關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承擔一些義務勞動,比如,給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更是在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加拿大:為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父母都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獨立生活。一位父親讓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十足地分發報紙,那位父親很自豪地說:“為了分報紙,孩子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是如此,他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瑞士:父母也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不讓孩子成為無能的人。比如,女孩到十六七歲時,也就是中學剛畢業,就要到有教養的人家里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幫工,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勞動能力、吃苦精神;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兩個語言區:德語區和法語區,所以一個語言區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區的人家當傭人。
……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父母應該懂得,吃苦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因為這是在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他的生活能力,是他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不僅要“勞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今天的父母應該把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規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吃苦教育的觀點、態度和情感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只知道享受的父親或母親絕培養不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
不可否認,今天的物質生活正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出現許多新問題,其中,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就是新問題之一。現在,很多人對吃苦教育不以為然,以為是沒必要的多此一舉。當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物質生活好了,如果再讓孩子吃父輩的苦,那提高生活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所以,今天的父母,一定要了解吃苦教育的內涵,從而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1.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自覺吃苦精神。其實,無論今天的物質生活有多么大的改變,父母不都能忽視對孩子的吃苦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吃苦教育對孩子的意志力有的影響最直接。
家庭教育的對象是孩子,父母只有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讓教育發揮出巨大的內在力量。孩子只有懂得吃苦,他才能從心底深處感受到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才能懂得勤儉節約,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為父母,都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孩子變得聰明了,但是,他一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甚至會自暴自棄,特別是在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就越發顯得脆弱,越發懷疑自己,沒有勇氣面對。其實,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吃苦教育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在對孩子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忽視了對他的吃苦教育,孩子缺少意志力的歷練。這就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吃苦方面的教育,就是對孩子吃苦精神的歷練過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吃苦教育,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孩子一旦具備了這種精神,他就可以勇敢面對困難,就有勇氣迎接突如其來的各種挑戰,從而讓自己敢于吃苦,敢于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
2.增強孩子挑戰自我的能力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就是逐步培養他挑戰自我的能力。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每個人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明顯。所以,家庭教育有一個迫切的問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要讓孩子在面對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學會競爭。
父母要知道,實際上,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歷練就是對培養他適應挑戰的能力。日本著名劇作家山本有三曾說:“年輕時沒嘗過苦水的人,不能成長。我把‘辛苦’當作我的老師。”可見,吃苦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讓孩子有能力挑戰自我。
今天的競爭非常激烈,也很殘酷,弱者并不會得到它的同情,只有敢于挑戰的人才會有生活的空間。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實際上也是讓孩子用于面對未來挑戰的一種教育。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最大的心愿就是為孩子創造更加優越的生活環境,讓他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更好一些。但是,父母千萬不能因為給予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忽視歷練他的吃苦精神。
3.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教育
對孩子吃苦的教育,就是讓他體會感恩的教育。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定會有期望,都期望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有所回報。遺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卻讓孩子不知道感恩,不會主動去體會感恩。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結果呢?當然,父母不能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這是影響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最直接的一種因素。
其實,現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在孩子的心里,他認為這是應該的,父母就是有讓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義務。而許多做父母的也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身體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勞任怨。因此,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有教育專家建議,一方面,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把自己的工作情況、收入情況等告訴孩子,要講得具體、有針對性,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勞作,感受到錢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適當吃一些苦,以此讓孩子明白幸福的家庭生活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也讓他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當孩子明白了這些以后,就會從心底里對父母產生一種感激和敬重之情,進而懂得感恩。
父母應該認識到,對孩子的吃苦教育過程,就是讓孩子學會認識勞動果實的過程,當孩子在接受吃苦教育時,他從內心就會對物質和事物的價值與來龍去脈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從而讓孩子真正學會感恩。
4.教孩子更好地做人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就是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實際上,吃苦教育正是對孩子進行的一種做人教育。也就是說,當孩子學會吃苦的時候,他就會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艱辛,就會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就會自覺地去努力生活和學習,真正能夠感恩父母,為社會作出貢獻。
當然,父母也應該認識一點,教孩子學會做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是,也要知道,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就恰恰是歷練他做人的一個過程!這正如北宋著名文學家張載所說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的真正的智慧必須在吃苦的經驗中獲取,孩子每吃一次苦,就會克服一次困難,智慧就向他走近了一步。孩子吃的苦越多,克服的困難也就越多,他的意志力也就越發堅忍不拔,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人。
面對今天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孩子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在競爭中游刃有余。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上好吃苦教育這一課,這對他的成長幫助極大,父母一定不能忽視,更不要低估它的力量。一句話,吃苦教育將會直接影響著孩子更好地做人!
二、讓孩子吃點苦很必要
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于吃苦的人。
——(中國)雷鋒
今天,大多數孩子沒有吃苦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差,一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經不起挫折磨難,經受不住壓力。所以,很多國家都很注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給孩子創設一個相對真實的艱苦的環境,讓他去磨練自己,克服困難,戰勝自我。
但是,現在的中國父母卻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經受一點點磨難。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父母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替他排除。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中間還要給孩子送點吃的喝的。孩子做完作業,父母替他收拾整理,甚至還幫他洗臉、穿衣服。總之,父母就是怕孩子被風吹,被雨淋,怕他餓著熱著凍著!就像在溫室里養花一樣,從不讓他經風雨,接受社會的洗禮和鍛煉。
讓孩子吃點苦很有必要。試想,父母今天的做法能讓孩子修好吃苦這門課程嗎?如果修不好的話,他又怎么能參與社會競爭呢?要知道,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孩子如果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他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
19世紀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去的困境。”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也說:“要從小把自己鍛煉得身強力壯,能吃苦耐勞,不要嬌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遠走高攀吧!”可見,要想讓孩子在社會立足,就一定要讓他吃苦。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國總統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奧納西斯。盡管杰奎琳揚名天下,家財萬貫,但她仍不能容忍兒子約翰日后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決定要把兒子打造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為此,在約翰11歲的時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國一個島嶼上的“勇敢者營地”去接受訓練。在那里,約翰學會了爬山,還學會了駕駛獨木舟和帆船,這些都鍛煉他剛毅果斷的獨立人格。
在約翰13歲時,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去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這種技能訓練非常艱苦,在20天的訓練中,不給食物只給一加侖水、兩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謀生的書。訓練過后,約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兩年后,當約翰15歲時,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亞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當約翰中學放暑假時,杰奎琳還把兒子送去參加“國家戶外學校”為期70天的訓練。隨后,她又送約翰參加和平隊赴危地馬拉從事地震救災工作,以此來更進一步強化約翰的獨當一面的能力。
應該說,約翰自幼就是一個羞怯、自卑、依附性強、優柔寡斷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親杰奎琳的錘煉孩子獨立人格的教育觀念下,他成長為一位理智節制、積極向上、自信瀟灑而又圓通練達的青年。
在布朗大學畢業后,約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時間。3年后,他入讀紐約大學法律系。后來,約翰順利成為曼哈頓一名檢察官,在打贏6場官司之后毅然辭職。1995年9月,約翰成功創辦《喬治》雜志,任董事長。
很多父母并沒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他們卻異常舍得讓孩子過早地“享受生活”,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孩子卻無論如何也不肯吃苦:在學習上不肯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理。
今天的父母可能并沒有讓孩子接受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話,想想孩子會同意嗎?孩子不同意,父母可能就會妥協,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什么?是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他會變成一個好吃懶做、依賴性強的孩子。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來的發展,自己是否也應該改變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了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吃點苦,讓他體驗一下生活的磨難,這是為了磨礪他的堅強意志,陶冶他的高尚情操,豐富他的人生閱歷。當然,這種吃苦教育更有利于培養他的自立能力,錘煉他的獨立人格。
不可否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材。但是,要想讓讓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父母的思想境界是第一位的,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吃點苦就心疼。父母要知道,吃苦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加油站,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孩子不是私有財產。要想讓孩子踏上人生的光明大道,就讓孩子吃點苦吧!
1.孩子肯吃苦才能成功
孩子只有肯吃苦,他才能成功,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正如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