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要讓孩子吃點苦(2)

今天的孩子所面臨的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社會普遍的現象,所有的人都將站在競爭的第一線,每個人都要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只要孩子肯吃苦,他就在吃苦的同時錘煉了自己的意志,培養了自己的毅力;只有孩子能夠吃苦,他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勝利。事實證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歷了千辛萬苦的。

中國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在談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時這樣說:“就兩個字——吃苦。我在20歲以前的經歷,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這是人生最大教育。有人說他讀過MBA(工商管理碩士),念過博士,但是,假如沒有吃過苦,人生就不算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苦的歷程絕不亞于讀MBA和博士學位。這些苦難,給了我信念、力量,同時也賦予了我雄視天下困難和坎坷的毅力和勇氣。”

如果父母真心愛自己的孩子,那么,在教育孩子上,就一定注意學習發達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要敢于讓孩子去吃苦。孩子學會吃苦,他就會受益一生,父母也可以放心一生。

2.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舍得讓孩子吃苦。其實,那些成功的強者都是磨練出來的,也就是吃苦教育。

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與“吃苦教育”分不開。4歲的時候,鄧亞萍每天要撿上萬個球。年齡再稍大一點,她的家人對她就更為嚴格,她的父親鄧大松在球臺上畫上一個點,規定鄧亞萍的每個球都要落在這點上……這簡直就是折磨。但是,鄧亞萍挺了過來,歷盡艱辛后終于成為世界冠軍。

如果當初沒有鄧大松近似殘酷的訓練,會有今天的鄧亞萍嗎?如果當初鄧大松憐愛女兒,不舍得讓孩子吃苦,那世界乒壇還會出現這樣一位奇才嗎?天下父母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只有為孩子準備好一切才是愛嗎?當然不是。只有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學會獨立,他才能學會生存,才能自立于社會。

不能吃苦的民族是孱弱無力的民族,害怕吃苦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父母應該“狠”下心來,加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鼓勵他從小不怕吃苦,樹立敢于吃苦的堅定信念,用智慧和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由此,父母要注意從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汲取經驗,要敢于讓孩子去吃苦,要學著做一回“狠心”的父母。

這一點,日本的父母就做得很好。日本的幼兒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幼兒都要赤身裸體在風雪中滾爬滾打一定的時間。雖然天寒地凍,很多孩子的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但在一旁的父母們卻個個硬著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換來孩子真正的幸福人生。

3.有意識地讓孩子吃苦

作為父母,要經常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一個吃苦的環境,以此來培養他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

吳章鴻女士是全國優秀家長,是感動中國的十大母親之一、家庭教育專家、全國家庭教育講師團的成員、少先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特聘“志愿輔導員”。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就特別有意識地讓孩子吃苦,她這樣自述:

我有意識地讓我孩子去打工,有意識地讓我孩子去吃苦。我舉個例子說:小學生放了暑假,孩子們都在家休息,我卻領上孩子,戴上草帽和我一起去采買店里所需的東西。我們住在郊區,要走很長一段路,再坐兩次公交汽車,才能到漢口的鬧市區。我們所采購的東西有玻璃棒、漆包線、絕緣線、電阻、電容等,出去一次不容易,就希望把所有的東西都買齊,東西是越買越多,越來越重。我和孩子是肩扛手提,汗流浹背,冒著40℃的高溫,走在滾燙的柏油馬路上。

很多家長也許會說,坐不起出租車,打個三輪車也行。我就是不坐,為什么?苦難磨練,要讓孩子懂得賺錢的艱辛,讓孩子知道他的生活費來之不易,讓孩子懂得生活并不容易。所以我堅持和他步行到車站。到了吃中午飯的時候,我們就找一個有樹陰的地方蹲下來,拿出自己在家里準備好的干糧,就著白開水吃。為什么?省錢哪,我對兒子永遠的理念是什么?粗茶淡飯,衣著樸實。

回到家吃晚飯的時候,我問兒子:“今天和媽媽出來打工,感覺怎么樣?”孩子就說:“太苦了,又餓又累,這比我在家里吹電扇、看電視、做作業辛苦一百倍。媽媽,這真是太受罪了。”我馬上接過兒子的話說:“你說得對,但是為了讓你接受好的教育,媽媽必須長年累月地這樣干下去,也讓你從媽媽身上學會堅毅,學會堅強地面對困難。”

優秀母親就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在今天,絕大多數的父母寧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讓孩子吃苦,更不用說有意識地讓孩子吃苦了。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表面上看似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

兒童時期是人生的基礎,父母要讓孩子在這個人生的基礎階段,有意識地為他創造一些條件,讓他吃點苦。否則,孩子就會因為缺乏吃苦的鍛煉而無法擁有生活的本領,難以立足社會。

三、教孩子敢于挑戰苦難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上面都標志著前進的一步。

——(法國)羅曼·羅蘭

對于孩子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如果你受苦了,感謝生活,那是它給你的一份感覺;如果你受苦了,感謝上帝,說明你還活著。人們的災禍往往會成為他們的學問。”

面對苦難,要讓孩子敢于挑戰。只有敢于挑戰苦難,才可能會達到人生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千古風流人物敢于挑戰人生的苦難。

漢朝的司馬遷因為受到李陵事件牽連而被漢武帝賜以宮刑,可他矢志不渝,筆耕不輟,不分酷暑嚴寒,發奮著書,并在墻上寫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著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以此來激勵自己向苦難發起挑戰,成就一番偉業。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煉獄一樣的苦難終于讓他的人生得到了升華,著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可是,他的成長經歷非常坎坷,可以說是一部苦難史。17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隨后蔓熱病又接踵而來,愛情也屢次夭折,后來他又失聰,但他挑戰了重重的苦難,并最終成為蜚聲全球的音樂家。

苦難本身并不可怕,關鍵是否敢于向其發起挑戰。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說:“世界上的事物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確是一個萬丈深淵。”

苦難能夠磨練孩子的意志,讓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變得更加堅強。其實,人生不可能永遠都是平坦的大道,面對生活苦難的溝壑,只要跨越過去了,人生也就變得多彩而豐富了。

洪占輝,一個出生于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家庭屢遭變故,生活艱辛的情況下,他用強烈的責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他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撫養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棄嬰妹妹。從讀高中起,洪占輝一直把這個年幼的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如今已經整整十幾年。

艱難困苦并沒有把他稚嫩的脊梁壓彎,反而磨礪了他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不但他自己考上了大學,也把妹妹送進了學校。盡管生活非常拮據,但他卻從來沒有申請過特困補助,還資助其他困難同學。

在被評選為“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他說:“苦難和痛苦的經歷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自己劣勢的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于艱難中而又無力掙扎出來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洪占輝很有骨氣,是新時代敢于挑戰苦難的典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身處苦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難中喪失戰勝苦難的斗志和決心,自暴自棄。古往今來,那些成就人生輝煌的人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他們無不敢于挑戰苦難,并最終戰勝苦難。

所以,當孩子深處苦難的時候,要讓他把苦難當成一次歷練自己的機會,敢于向其發起挑戰,用自身的力量戰勝它。不要讓孩子抱怨苦難,因為艱難困苦就是他成功的搖籃,感受苦難本身就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只要孩子心中挑戰苦難的信念不調零,生命的葉子就永遠也不會枯黃腐爛,就會永遠保持一顆接受磨礪的心,他的人生將會青春永駐。

1.不要讓孩子向苦難屈服

對于苦難,波蘭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這樣說:“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堅決不屈服!”其實,偉大的人都不會向苦難屈服,他們一定會挑戰苦難,克服艱難和障礙,讓自己強大起來。

19世紀中葉,在法國里昂舉行的一次盛大宴會上,在場嘉賓對一幅畫產生了分歧,爭論起來。他們爭論的焦點是那幅畫到底是表現了古希臘神話中的場景,還是真實地描繪了古希臘的歷史。這時,主人請一位侍者解釋一下。當侍者解釋完,每個人都認為他解釋得很正確,爭論平息了下來。

后來,一位紳士問那位侍者:“先生,請問您是在哪所學校接受的教育?”侍者回答:“我在很多所學校都接受過教育,不過,我在其中學習最長、學到東西最多的哪所學校叫‘苦難’。”這個侍者就是盧梭,也就是后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天才。盧梭沒有向苦難屈服,而是借助苦難,讓自己成長了起來。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障礙、困難,也會遭遇很多失敗和痛苦。在苦難面前,孩子可能會出現恐慌、退縮、悲哀、沮喪,甚至是暴怒等情緒,這樣就會嚴重影響他的學習,損害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抬起頭來,笑對苦難,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向往美好的未來,不向苦難屈服;要讓孩子善于對環境的變化作出積極正面的反應,把不利條件化為有利條件,他就一定能擺脫苦難,戰勝苦難,從而在多難而漫長的人生路上,始終保持一顆健康的心,綻放絢爛的笑容,一步步走向成功。

苦難是一所沒人愿意上的大學,但從那里畢業的,都是強者。

2.鼓勵孩子邁出挑戰第一步

苦難是暫時的,要讓孩子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并堅定地付諸行動,邁出挑戰苦難的第一步最為重要。因為只有邁出第一步,行動才能真正開始。

在美國,有一位身患絕癥的63歲的老人,如果手術成功的話,她還可以活5年以上,但是萬一失敗的話,就可能死在手術臺上。老人所有的家人、朋友以及醫生都希望她能選擇手術,但她拒絕了家人、朋友和醫生的婉言相勸,然后作出了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決定——她要從紐約步行到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市。于是,她強忍著疼痛,頑強地抵抗著病魔的折磨,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邁阿密市。

在那里,有幾位記者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動,在得知老人到達的那一天,他們采訪了老人。記者們問這位身患絕癥的老人:“您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這路途中的困難是否曾經嚇倒過您?”老人回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就是邁出第一步,再邁第二步,不停地邁,就到這里了。”

孩子一生中難免會陷入苦難的“枯井”中,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就會像塵土一樣落到孩子的頭上。告訴孩子,一旦深陷這樣的“枯井”,求救的哀鳴也許換來的只是埋葬的泥土。要想從這苦難的枯井里脫身逃出來,走向人生的成功與輝煌,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勇敢邁出第一步,將它們統統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腳下,它就會成為孩子向上的臺階。

生活中,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困難,每一個失敗,其實都將是他人生歷程中的墊腳石。

艱辛的童年并不是什么壞事,它會成就孩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孩子也離物質的貧乏和苦難越來越遠。這時,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一種忍受艱苦、從中學習的精神,他在未來生活中遭遇失敗和挫折時表現出的應付能力可能就會越來越低。

通過苦難教育,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不去鼓勵他邁出挑戰苦難的第一步,他就不會有堅強的耐挫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3.增強孩子對做事能力的認識

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的嘗試中,增強對自己做事情能力的認識,在不斷學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成長的,應把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看成是自己成長中最快樂和最重要的事情。

馬克是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長,是標準的成功人士,他氣度非凡,但他沒有右手。關于成功,馬克有一段心酸的記憶。他曾經以乞討為生,一天,他到一家去乞討,女主人發現馬克是一個獨臂的殘疾人。她對馬克說:“我給你50元錢,但是你必須把門前這堆磚搬到院子里。”

馬克心想,我只有一只胳膊,還讓我搬磚,這不是故意難為我嗎!但為了吃飯,他只好獨臂夾磚,干了整整3個小時才把所有的磚都搬進院子。女主人給了她50元錢,還遞給他一條白毛巾讓他擦汗,還有一杯水。

過了幾天,馬克又來乞討,女主人讓他把院里的磚再搬回院外。3個小時后,他搬完了,女主人還是給他50元錢,還有白毛巾和水。他很感激地說:“謝謝!”女主人說:“不用謝我,你是憑自己的力氣吃飯,你會發現這比你伸手要的錢更值得回味,其實,我并不需要搬那些磚,只是想告訴你這樣一個道理!”馬克說:“我會記得您的話,用自己的力氣掙錢!”說完,他給女主人深深地鞠躬,然后就走了。

20年過去了,馬克又找到那位女主人,他說:“夫人,我今天特意登門道謝。如果不是你那次讓我搬磚,我永遠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缺了胳膊的殘疾人,這一生只能討飯了。可是,搬磚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自己還能做事情。我現在經營一家跨國公司,我把這張支票留給你,具體的錢數由你隨意填寫。我還在城里為你安排了房子,接你過去安度晚年。因為沒有你昨天的良苦用心,就沒有我今天的作為。”

其實,孩子也一樣,他自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有很高的做事能力,父母一定要適時鼓勵孩子,挖掘他的潛力,讓他成功做事,從而增強他對自己的做事能力的認識。這樣,孩子就會有勇氣去挑戰苦難。

四、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

兒童進行勞動的目的,不在于這種勞動的結果,而在于它對兒童的教育意義。不要進行機械性的勞動,而要進行可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勞動,具有思想意義的勞動。

——(蘇聯)克魯普斯卡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湖北省| 乌什县| 宁安市| 土默特右旗| 睢宁县| 恩平市| 隆化县| 阳谷县| 观塘区| 龙泉市| 长丰县| 桂林市| 天水市| 如东县| 肥东县| 霍山县| 广河县| 邯郸县| 黄浦区| 仪征市| 原阳县| 涟源市| 常熟市| 库尔勒市| 凤山市| 徐水县| 军事| 伊吾县| 米易县| 云浮市| 政和县| 屏边| 普格县| 郓城县| 闻喜县| 平利县| 获嘉县| 渭源县| 青浦区|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