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沒有“性別”,也沒有“顏色”,金錢本身并不會犯錯誤,是人們賦予它不同的含義,是人們用以交換事物價值的代用品。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方面,如果父親告訴孩子,金錢是萬惡之源,反而會造成他的逆反心理,有可能使他變成一個金錢的膜拜者。人的生活不能離開金錢,但是生活的首要目標并不是賺錢。還要告訴孩子,金錢也不是萬能的。
建議四:讓孩子知道錢是哪里來的
一位企業家父親的兒子非常能花錢,經常帶同學到高級餐廳大吃大喝。這引起了父親的注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知道爸爸的錢是哪里來的嗎?”兒子想都沒想一下,就回答:“當然知道了,你不是就陪人家吃一頓飯就可以正好幾萬塊錢嗎?這多容易呀,我現在也能陪別人吃飯了。”兒子的話讓這位父親反思了很久。
北京某幼兒園對全園200多名孩子進行了一次調查,詢問他們錢是從哪兒來的。這些孩子有的回答,錢是從爸爸兜里或家里的柜子里拿出來的;有的回答,錢是銀行給的;有的回答,錢是售貨員給的;還有的答,錢是工作掙的。可見,大多數孩子并不知道錢是哪里來的。
所以,父親要告訴孩子,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得來的。有機會的話,盡量帶孩子感受一下自己的工作環境,讓孩子知道,父親賺錢很辛苦;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觀察一下體力勞動者,如建筑工人,清潔工人以及收購廢品的人員等的付出,讓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
建議五:教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盡相同,孩子的消費水平也不同,但是,不管錢花多少,為人父者都應該好好考慮如何讓孩子把錢花在有利于他的發展上,以下三條標準可供參照:
首先,是否能恰當地高效益地使用金錢、財物,合理消費;其次,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未來發展,即是否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是否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最后,是否杜絕了奢侈浪費、享樂主義。
父親應該讓孩子學會樹立健康、科學、合理的消費觀。比如,要讓孩子注意合理調整消費投入,讓孩子懂得,在選購商品時,要本著需要和實用的原則,還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讓孩子注意消費的內容,人生中最重要的消費是精神消費,可以購買一些好書,不要一味地把錢花在吃、喝、穿等物質享受上;讓孩子學會理智看待廣告,廣告是商家促銷的手段,是說服人們購買某種商品的手段,不能作為評價商品的標準。
【教子箴言】
對孩子的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和品德的教育。父親一定要以恰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金錢教育。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會非常有益。
向傳授孩子保富之道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一個家族能夠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所以,有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為人父者,如果您想讓家族的財富能夠“富三代”甚至長久地富下去,就應該懂得保富之道,并把它傳授給孩子。
【家教現場】
晚上,爸爸和兒子在看電視。電視新聞報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已經不再擔任微軟公司董事長,而是和太太全心全意做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已經累計捐款900億美元,相當于很多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
又報道說,華人首富李嘉誠有三個“兒子”,他最愛的那個“兒子”就是李嘉誠基金會,他已經為社會各界捐款140億元。
看到這里,兒子有點不明白了,他問:“爸爸,為什么那些有錢人都捐款呢?難道他們不喜歡錢嗎?”
☆ 家有壞爸爸 ☆
壞爸爸說:“哪有不喜歡錢的人?他們也喜歡錢,不然賺那么些錢干嗎?他們有錢了,就想為社會做貢獻了。說不準,他們也想撈點好名聲哦。”
兒子又問:“爸爸,您也有錢呀,那您怎么不捐呢?”
壞爸爸說:“你爸爸這點錢太少了,再捐就更少了。等你爸爸也成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時就捐了。”
兒子在思考……
☆ 家有好爸爸 ☆
好爸爸說:“他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呀,有責任感,懂得回饋社會。我記得李嘉誠說過,‘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有能力時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并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志。’”
兒子又問:“哦,原來是這樣呀!爸爸,那您會捐款嗎?”
好爸爸說:“當然會呀,爸爸也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參與慈善事業,為社會做點貢獻。”
“爸爸真偉大。” 兒子興奮地說,可他又有點疑惑,“爸爸,錢是會越捐越少的呀!”
好爸爸說:“傻孩子,錢不是越捐越少,而是越捐越多。爸爸給你講個范蠡的故事吧!春秋戰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恢復越國后,就到江南一帶做生意。沒多久,范蠡就發了大財,他馬上把這些財富都捐了出去;又過了幾年,他又發財了,他又把錢都捐給窮人,然后再從小生意做起。歷史上記載,他‘三聚財,三散財’。”
兒子很好奇:“真的是這樣嗎?”
好爸爸說:“當然是。獲得財富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散財。范蠡的做法是謹遵圣賢教誨的。儒家經典《大學》說:‘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當你把財富捂住不給別人時,你就失去了他人的支持;當你把財散出去時,他人都敬重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們都支持你,因為你贏得了人心。”
兒子好像聽懂了,他說:“爸爸,我明天就把零花錢捐給希望工程。”
【案例分析】
壞爸爸的心量比較小,舍不得捐錢做公益事業,自然也就賺不了太多錢。而且他還以為別人做慈善是為了賺取名聲,其實這是很不妥的說法。當然,他的兒子也會受到影響,難免將錢看得很重。
而好爸爸的心量比較大,能夠認清財富的真因在哪里。而且,他還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給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課。其實,好爸爸所說的就是真正的保富之道。
有報道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已超過300萬,但因為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擺脫不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裕家庭的孩子中,只有約10%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積極向上、勤奮好學。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對此,有讀者評論:“還三代呢?一代就已經玩完了。君不見好多第一批富起來的現在已經進了監獄了嗎?”確實如此,因為很多企業家,自己富起來后,就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當然會走向沒落。他們自己都不懂保富之法,又怎能向孩子傳授呢?
所以,作為父親,首先自己應該明白怎樣保富,再把保富之道傳授給孩子。這樣,您才不用擔心孩子以后沒有好日子過。
【教育建議】
建議一:重視培養孩子道德品質
凡有遠見卓識的父親,都重視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培養。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時說,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讓他們知道苦難的生活。即使孩子長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三分之一教他們做生意。而做人的根本就在于道德。
道德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一個人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對他人、社會有仁愛心,才不會違法亂紀,做傷天害理的事,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肯定和支持。曾國藩在遺囑中這樣寫道:“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可見,仁愛之重要。所以,作為父親,一定要重視培養愛子的道德品質。
如果父親只關心孩子的吃穿用,而將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拋到腦后,這樣的愛是不理智的,是本末倒置的。
建議二:教育孩子要勤勞節儉
到今天,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家族不僅沒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很大原因就在于他提倡了勤儉的家風。他曾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儉難于登天。”
北宋名臣司馬光在晚年告誡孩子,不要給后輩留太多的錢財,他說:“其若不賢,雖積金滿室,又奚益哉!”如果給孩子留下很多錢財,孩子不僅很難學會勤儉,也不會勞動生存,很可能意識不到父母的恩德,甚至還會怨家財不夠揮霍。
所以,請父親在生活中,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住房、外出都不要奢侈浪費,而要厲行節儉。
建議三:要舍得讓孩子去吃苦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沒有吃過苦的人,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旦面臨凄風苦雨,就會破敗不堪。蘇聯教育家馬爾庫沙曾指出,昂貴的玩具、闊氣的穿戴是通向嚴重后果的最初階梯。今天,大部分失足青年來自“奢門”。所以,作為父親,一定要舍得讓孩子吃苦,千萬不要再嬌慣孩子。俗話說:“嬌子如殺子。”對孩子過分嬌慣只會使他增長依賴能力,喪失自立能力,最終一定會害了他。
建議三:告訴孩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獲取財富,有一個原則,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也是祖先信奉了幾千年的信條。這句話是在告誡后人,取財一定要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那種只想靠投機一夜暴富的想法是錯誤的。
盲目崇拜金錢的人,眼里只有金錢,沒有法律、親情和友情,不擇手段地去獲取金錢,從而很容易走上邪惡的道路。這種以寶貴的人生甚至生命來換取罪惡的金錢的行為是非常愚蠢的。走歪門邪道并不能真正發財。
父親應該教育孩子,千萬別讓他別羨慕那些“今天是人,明天是鬼”的所謂的“富人”。不是自己應得的財富,永遠都不要眼紅。通過貪污受賄、坑蒙拐騙、偷盜、賭、搶等方式獲取錢財都是不合法的,最終都會被繩之以法。其實,對每一個人而言,求財最為重要和必須堅守的原則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在告誡我們,用違背情理的手段得到的財物,也會不合情理地失去。
建議五:積極參與慈善事業
財富是一個人自己時光的凝結。如果一個人能在善良心態的感召下主動捐自己財富參與慈善事業,對后代的成長和成功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人就是很好的典范。他們可貴的舉動,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其后代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毀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無論子孫能力如何,我都不把錢留給他們,如果是賢良的子孫,錢只會讓他們喪失志向,如果是愚笨的子孫,錢只會增加他們的過失。所以,為人父者一定要多參與慈善事業,把多余的錢回饋給社會,這本身就在告訴孩子錢不是用來個人享受,而是幫助勞苦大眾的。
建議六:認識“保富”的真正含義
每個人都十分希望獲得財富,并能長久地保有財富,最大限度地利用財富。但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些,這個道理并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的。但是,“保富”確實是有方法的。
聶云臺是曾國藩的外孫,他經營的機械制造、電力、商業、金融等企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也因此名聲大噪。他因創辦上海大華紗廠而成為上海年輕有為的實業家,后被推選為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董事長和上海總商會會長。他親眼目睹很多顯赫家族的沒落,看到很多豪門一夜暴富而后家道敗落,從而讓他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對豪門的思索。
在《保富法》這本書中,聶云臺以因果規律,結合他一生的見聞,融合歷史經驗與教訓,深刻地闡明了應該如何獲得并保有財富的道理:官員、商賈如果希望傳下萬貫家財蔭澤后代,偏偏會“有心栽花花不開”子孫中能讀書、務正業者的簡直鳳毛麟角;相反,不為子女留錢財,一貫以儉樸為家訓的,卻能“無心插柳柳成蔭”,后代大多十分優秀。
在書中,聶云臺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參透了財富的本源。書名雖然是“保富”,實際上是讓人“散財為善”,勸告人們應該懂得散財,懂得修福、修善。聶云臺認為,只有“深信因果,培福開源,懂得惜福,愛惜福報,寬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佳途徑。
【教子箴言】
《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善于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就會得到大家的擁戴;而沒有仁德的人,只會利用身份、地位搜刮財富,最終一定會招來亡身之禍。這樣的道理,做父親的一定要明白,更要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