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第1種方式 正確面對溝通障礙(2)

父母與孩子可以陳述各自的意見,說出這么做的理由,雙方應該尋求一種途徑,把各自的意見融為一個新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融合而得的意見往往能夠兼顧對方,形成比任何一方的意見都完美的意見,雙方也就都能樂意接受。

第二,不要對孩子采取父母式的教育。

今天時代正在急劇變革,孩子獲得的信息可能會比父母更多、更快速,而父母在這一方面則處于被動地位。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可能就不會把父母視為“第一英雄”。如果還以父母式的教育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多半不會接受,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理解孩子的需要與追求。

魯迅曾指出,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如果一味蠻管,就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展。父母應該學會與孩子的“心理互換”,多站在孩子的心理位置,設身處地去考慮問題,滿足他的正常需要與追求。這樣,孩子會健康成長,家庭關系也會更加和諧。

第四,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向和創造精神。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成人感、獨立感與創造意識日漸突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并適時傾聽、分析、接納他的意見。這樣就能發展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能提高父母的威望。

親自溝通小貼士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正確的,是變形的,用愛的名義、愛的面孔與愛的語言,把孩子推向了真愛的反面,破壞了孩子的興趣、夢想、向上的動力和熱情。父母既然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深入了解他的成長規律、才能和潛力,真正去尊重他,把他看成獨立個體,從小就與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溝通途徑。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父母才能幫助他,才能讓他身心健康地向前發展。此外,父母也要與孩子建立起信任,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真愛”。

溝通的障礙在哪里

一位母親這樣說:“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十分逆反,無論我說什么,他就是跟我唱對臺戲,為了改善與他的關系,我經常試著主動跟他溝通,可以,他總對我愛搭不理的。”

另一位母親說:“我的孩子性格非常內向,不喜歡與人說話,但卻特別喜歡在網絡上聊天,他寧愿坐在電腦前聊上一整天,也不愿意與我跟他爸多說一句話。有時候,我就問他:‘孩子,你們聊得這么起勁,都聊的什么呀?’結果,他就沖著我說:‘就是跟你說,你也不會懂。’然后,他就繼續他的網絡聊天,把我這當媽的晾在一邊。”

一位父親這樣說:“我的孩子也是這樣啊,每當我想要跟他說幾句話時,她總會一副老不高興的樣子說:‘老爸,你怎么又來了啊,你煩不煩呢?’然后,她就走進自己的房間,砰地一下,把門關了起來。每當我聽到關門聲時,就好像聽到孩子把心靈關了起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努力“委曲”地主動去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往往并不領情,于是父母倍感受挫。實際上,這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那么,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與父母溝通的,也可以說,孩子希望與父母溝通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當他感覺父母對自己不理解、不尊重時,他才會把自己的心靈關閉起來。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曾指出,孩子渴望與父母交流,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反應,孩子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努力。于是,孩子的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發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樣,只有經過實際的應用,它們才能得到磨練與提高。

之所以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在心理上,孩子有一定的防御機制。

很多父母可能不會理解,自己對孩子那么好,一心為孩子好,孩子怎么會防著我們呢?其實,正是因為父母“為孩子好”的心理,才會讓自己無意識地傷害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辦了,只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但孩子卻不喜歡單一的生活。

一位中學生這樣說:“父母把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么都不讓我做,但我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他們一點兒都不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他們只希望我一心讀書,除了這個,什么也不讓我做。唉,真是郁悶!”

作為父母,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獨立思想和意識,如果不尊重孩子,總以“我為你好”的想法來壓制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于是,他就會建立起心理的防御機制,防止父母再次傷害他。這樣,孩子就會以冷漠、無視、叛逆等方式來保護自己,與父母的溝通也會隨之停止。

第二,孩子與父母沒有共同的語言。

很多父母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所以每天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也離不開學習,甚至僅僅是學習,而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另外,很多父母沒有學習新鮮事物的意識,以至于一點兒都不了解孩子非常感興趣的事。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說,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卻落后了。對新的語言詞匯、新的技術、新的話題、孩子們聊天的焦點……父母都感到一片茫然,但卻每天依舊嘮嘮叨叨,這必然導致與孩子之間無話可談。在孩子的眼里,這樣的父母就好像“老古董”,于是,溝通也就變得困難起來。

親子溝通小貼士

盧勤曾說過,要想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就需要靠溝通。良好的溝通能使父母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相反,不良的溝通則會破壞這種關系。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反省、檢討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努力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溝通氛圍。

孩子也是個獨立的人

據一次對北京市5000名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金錢、愛情、婚姻、民主、自由、事業、知識、個人道德、個人名譽、物質享受、朋友關系、家庭關系、為大眾服務等13種人生目標中,選擇知識的占第一位(19.43%),事業第二位(17.60%),物質享受第三位(14.41%),個人道德第四位(11.86%),自由第五位(10.43%)。

而在影響事業成功11種因素(精明能干、運氣或命運、家庭背景、不擇手段、懂得表現自己、個人品德、高學歷、耍滑頭、儀表相貌出眾、見多識廣、審時度勢)重要性選擇的排序中,孩子們認為重要因素前四位分別是精明能干(97.61%)、個人品德(96.28%)、見多識廣(92.39%)、高學歷(89.24%),表現了他們高度重視自我能力。

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在很高程度上尊重父母等長輩,但也表現出非常強的自我意識和理性的態度。在上述調查中,對“父母永遠是對的”一項,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高達89.38%;對“子女在家應有自主權”一項,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有74.75%;認為“子女應該有參與家庭事物的權力”的占94.56%。

從中可以看出,今天孩子獨立的意識和對權威的理智態度,從他們對“人生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判斷的高贊同率(93.15%)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獨立自主性的強烈表現。

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孩子這個群體因其特殊的身心發展狀況,而需要受到社會的特別重視與保護。但同時,這個群體也正以非主動的形式影響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雖然孩子是未成年人,但他卻是有獨立意識的人,有自身的發展潛能和獨特性。

在生活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孩子與成人社會的矛盾。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父母、老師和孩子的相處。今天的父母往往感覺孩子不如過去聽話,而孩子則認為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有時甚至還要與父母講權利。在這里,主要矛盾表現在父母的死板管教與孩子的獨立性之間的強烈沖突。

與過去的孩子相比來說,今天的孩子格外獨立,但大多數父母并沒有充分認識這種群體特征,還是繼續延用以前的教育方式:替代孩子選擇,對孩子死板管教。在遭到孩子反抗之后,有的父母甚至采取了更為激烈的方式,從而激化了與孩子間的矛盾,進而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

在今天,仍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他們經常對孩子說:“我生的你養的你,你就應該聽我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我的,你就應該聽我的!”這里,父母顯然想讓孩子從小就絕對服從父母,而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孩子應該是相對獨立的,絕不應該是父母要他怎樣,他就必須得怎樣。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理應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父母千萬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話。比如,有的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別瞎摻和!”這樣的話無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父母的信任,從而也就不能獲得自信。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曾說:“在家里,要從小就把孩子當做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勁頭。”所以,請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千萬不要隨意辱罵、懲罰,甚至是毆打孩子,那樣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親子溝通小貼士

今天孩子的獨立特征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社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選擇并不完全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準,而呈現多元化特征。面對這樣獨立自主的孩子,父母應該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否則,對孩子的教育就必然面臨挑戰,產生親子沖突。

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為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美國著名學者赫茨對五大洲20多個國家10萬名孩子進行了調查。最終,他發現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10條:

孩子在場,不要吵架;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以同樣的愛,不要偏心;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失信、撒謊,說話要算話;父母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諒解;父母和孩子之間要親密無間;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全面地予以答復;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缺點;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忽冷忽熱,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美國的《讀者文摘》也曾刊登過一篇孩子寫給父母的信,在信中,孩子充分表達了對父母的要求:

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么事,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腳很短,請走得慢些,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樣見過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觀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過多地限制我;家務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暫的,請花些時間給我講一點世界上的奇聞,不要只把我當成取樂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請對我的反應敏感些,不要整天責罵不休,對待我應像對待您自己一樣;請愛護我,經常訓練我對人的禮貌,指導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需要您不斷鼓勵,不要經常嚴厲地批評、威嚇我;您可以批評我做錯的事情,但不要罵我本人;

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允許我不成功,以便我從不成功中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我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請讓我和您一起娛樂,孩子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從孩子那里得到歡樂一樣……

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孩子在心理方面還有很多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理需要越來越成為親子關系的重點。那么,孩子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第一,情感需要。

孩子有愛的需要,也有被愛的需要,他需要在愛的沐浴下成長。比如,剛出生的孩子喜歡父母的撫摸和擁抱,喜歡看父母燦爛的微笑,喜歡父母對他說:“寶貝兒,我愛你!”這就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需求。

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愛是第一位的。當孩子這種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他就會表現出冷漠、逆反情緒。但父母要注意,千萬不能溺愛孩子。否則,孩子可能就會變得自私與狂妄。

第二,獨立需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希望永遠被父母保護,渴望能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決定和解決自己的事。但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這種需要不了解,他們不讓孩子進行各種探索行為,代替孩子做事,干涉孩子的決定。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受挫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變得不順從、叛逆,與父母對抗。

第三,自尊需要。

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他希望父母尊重他的想法、情感和隱私,等等。但很多父母恰恰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種需要,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于是,經常隨意訓斥、打罵孩子,甚至在公眾場合揭露孩子的缺點、斥責他,完全忽略了他的自尊。孩子得不到尊重,就會逆反,從而加大溝通的難度。

第四,平等需要。

雖然孩子,但他希望父母能把他當成大人來看待。但是,很多父母總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往往是嚴格要求孩子,而寬松對待自己。這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與父母不平等。于是,他也就不再相信父母的話,溝通由此產生了障礙。

第五,成就需要。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認可,尤其是能得到父母與老師的認可。來自父母與老師的認可和表揚能讓孩子產生成就感,讓他獲得快樂。所以,孩子總希望自己在家做個好孩子,處處得到父母的夸獎;在學校,他又希望做個好學生,成為老師表揚、同學羨慕的優等生。當孩子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變得失落與沮喪。

親子溝通小貼士

父母應該知道,把握孩子心理需求十分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跟上孩子的發展變化,要對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有足夠的了解,還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變化,與孩子一起分享歡樂,也要分擔孩子的苦惱。這樣,才能縮短與孩子間的心理距離,才能讓自己與孩子的心靈更加接近、相通。

把握孩子的成長需要

一名中學生這樣說:“成長,讓我們產生了諸多的改變,讓我們逐漸走向成熟。或許我們從來沒有注意過成長的方式,但是在無形中,我們體驗了成長,在無形中,我們真真切切地長大了,懂事了,明理了。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成長體驗。”

“我曾經是班委,但媽媽說會影響學習,讓我辭去了班委。我自己其實很樂意去做。學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無兒無女,走路都困難,我和幾個同學輪流幫她做飯。我覺得自己還有點用。可媽媽聽說后,不讓我去了,說這樣會影響我考大學。”

“在家里,媽媽不要我幫她做任何事,只讓我學習。不過也有需要我的時候。媽媽身體一直不太好,每當爸爸不在家時,她就讓我幫著搬煤氣罐。這時,我覺得自己長大了,還有點兒用,像個男子漢……不過,這樣的機會不多。”

“在我17年的記憶中,只有這兩件事讓我感到自豪:一是幫助無兒無女的老奶奶做飯,二是幫助有病的媽媽搬煤氣罐。做這些事讓我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我還有點兒用!我能行!”

讓這名學生感到自豪的兩件事正是他的成長體驗。然而,他的母親并沒有認識到孩子成長體驗的可貴,而是武斷地認為這些事與考大學無關,然后就竭力阻止兒子繼續做。這位母親扼殺了孩子體驗成長的權利,關閉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門。

今天的孩子獲得的間接經驗較多,因為他們聽別人講的多,而自己的親身體驗少。其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當然也不能代替孩子的體驗。父母要明白,孩子需要在體驗中長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漳州市| 砀山县| 进贤县| 阜宁县| 姚安县| 弋阳县| 兴文县| 兰州市| 松江区| 吴江市| 德清县| 会昌县| 上蔡县| 文成县| 沾益县| 都兰县| 安丘市| 化州市| 临武县| 张家界市| 增城市| 光泽县| 洛宁县| 太仆寺旗| 巴彦淖尔市| 酉阳| 盐城市| 普洱| 芜湖县| 吉隆县| 岳西县| 鹤山市| 颍上县| 华宁县| 漳浦县| 收藏| 视频| 财经| 民乐县| 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