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災害概述
災害引起的創傷是造成人員傷亡或功能障礙的最主要原因,如2005年克什米爾大地震造成超過10萬余人受傷,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37萬余人受傷。創傷類型主要包括肢體骨折、腦外傷、脊髓損傷、創傷性截肢、周圍神經損傷、多發性骨骼肌肉損傷以及燒傷等。2010年海地地震造成27萬余人死亡,另據聯合國統計,地震造成48萬余人流離失所,370多萬人受災,其中骨骼肌肉損傷人數約占80%,下肢骨折最為常見;脊髓損傷人數約占6%;需要接受截肢手術的人數高達6000~8000人次。康復醫學技術的介入對災后傷員功能的恢復和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類與過程
(一)分類
1.從管理上來說,災害屬于突發公共事件的范疇。根據我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基于發生原因、機制的不同,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四類。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包括水災、旱災、地震、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
(2)事故災難:事故災難包括礦難、交通事故、設備設施事故、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
(3)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包括傳染病、動物疫情、群體疾病、食品安全、職業危害等。
(4)社會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襲擊、經濟安全、涉外突發事件等。
2.另一種分類方法是將災害分為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或稱人為災害)。
(1)自然災害:通常是指社區的能力無法應對的破壞性巨大的地理學、氣象學或生物學事件。
(2)技術災害:多是人為引起的,包括大規模交通事故、恐怖襲擊(如“9·11”事件)、核電站事故、涉及危險材料的事故(例如石油泄漏)和大規模毀滅性火災。較新形式的技術災害包括大面積電力故障,計算機病毒的傳播,生物、核或化學武器襲擊,以及恐怖主義襲擊。
(二)過程
根據災害發生發展的過程,可將災害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法。
第一階段:防災階段(prevention stage),評估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帶來的影響。
第二階段:備災階段(preparedness stage),根據即將發生的災害的預警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國家氣象局可能發出颶風預警。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沒有預警,因此會導致準備階段極短或不存在。
第三階段:救災階段(response stage),對受災者進行人道主義救援。
第四階段:恢復階段(recovery stage),通過重建環境體系、社會體系和軀體與心理健康等人文體系來支持災區。
根據災害的范圍和嚴重程度不同,恢復階段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重建不僅包括結構重建,還包括個人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的重建。
二、影響
1900—2013年的全球13445起重大突發事件類型分布見表1-1-1(由于數據搜集的限制,除社會安全事件外,其余事件數據均從1900年開始)。
表1-1-1 重大突發事件類型分布表

在上述重大突發事件中,自然災害在事件總數和死亡人數方面所占比例最高。雖然發生次數占事件總數的38.35%,但其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卻達到了80.29%。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災害的發生難以預測,一旦發生則波及范圍非常廣且破壞性較大。事故災難事件發生數量與自然災害相當,但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僅為0.95%。公共衛生事件數量所占比例最小,但其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比為18.42%,僅次于自然災害。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每起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都在10000人以上,這與其事件性質是分不開的,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短時期內無法控制。社會安全事件是從1970年開始統計的,雖然其造成的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但1970—2013年的事件數占比達到了23.41%。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分析和了解,是災害康復的重要準備工作。
1.地震 與其他災害相比,地震通常會導致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地震的傷害主要是建筑物或山體倒塌造成人體砸傷、壓傷和掩埋,頭顱、胸腹、四肢、脊柱均可受傷。往往同時有大批傷員受傷且多為復合傷,以各種挫裂傷和骨折最為多見,還包括顱腦外傷和肌肉擠壓傷等,以及這些損傷后續導致的脊髓損傷、截肢、腎衰竭等。
地震引起的脊髓損傷,常由于椎體壓縮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直接或間接造成脊髓受壓或損毀,是重要的致殘因素。脊髓損傷常遺留嚴重的殘疾,如運動功能受損或完全癱瘓、肌痙攣、關節攣縮、感覺障礙、疼痛、褥瘡、大小便障礙、性功能不全和心理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脊髓損傷后的康復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在受傷后,只要病情穩定、無其他嚴重并發癥,康復即應開始。
外傷性腦損傷是地震主要的致死原因,其幸存者也常常伴有偏癱、認知功能障礙等腦外傷后綜合征。災后應激反應等一系列因素也可能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病率。地震傷還可能繼發其他并發癥,如擠壓綜合征、傷口感染和敗血癥等。周圍神經損傷和一些骨折可能在初期的救援階段被漏診,但是在后續的治療中常常會被康復專業人員發現。
損傷通常并不一定是由地震直接造成,也有可能是在人們逃離災害現場時發生的,如燒傷可能是由于掉落的電線或二次火災造成。中國雅安地震之后的研究發現,從高處跳下和跌倒造成的損傷在創傷中占很大比重。有多項研究報道,無論是對于救援者還是對于健康幸存者,都可能存在地震之后的心理創傷,稱其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而對于有功能障礙的幸存者,心理創傷或心理問題則更為嚴重,并且可能會持續數年或長期存在。
2.洪災 通常洪災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溺水,而傷員吸入水中的碎片和在漂浮中碰傷是洪災的次生效應,也是最具傷害性的。2010年巴基斯坦洪災,影響超過2000萬人,造成近2000人死亡。家庭毀滅、食物喪失、水源被污染和醫療救援的缺失等增加了人們罹患低溫癥和其他疾病的風險,而那些已患疾病和殘疾的人尤其容易受到傷害。
同所有災難一樣,洪災之后人們精神狀態的惡化也很常見,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且創傷后應激障礙不會隨洪災的消退而立即消失。洪災會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其中兒童和老年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更加嚴重,因為他們的生活更多地依賴于成年人。
3.颶風 颶風的破壞力(比如飛行的碎片或者建筑破損)或其次生的洪水、滑坡、海浪等,均可能致傷或致死。由于颶風和風暴是可提早預測的,因此傷殘率、發病率與死亡率均相對較低,而其次生危害如海浪或滑坡等反而更容易導致傷亡,損傷類型包括穿透傷、撕裂傷和由于飛揚或墜落的碎片造成的鈍挫傷。傷口常被污染,導致感染及其并發癥的風險增加。
卡特里娜颶風之后的研究發現,颶風過去一年后新奧爾良成年人群健康狀況明顯下降,殘疾率也從20.6%增加到24.6%,且精神損傷也有明顯增加,慢性疾病和殘疾患者遭受的影響最為嚴重。
4.海嘯 海嘯常由地震引起大量海水的位移造成。從近期印度洋海嘯和日本海嘯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受傷人數,比例為9∶1。當地震和海嘯同時發生在城市中心區域附近,常能夠摧毀當地所有防災設施,損失非常慘重。
經歷海嘯侵襲的人們可能會出現由于碎片撞擊而導致骨折、撕裂傷、挫傷、顱腦損傷和多重復合損傷。隨著洪災的到來,傷員常無法及時清理傷口和被送醫救治。污水污染開放型傷口導致感染的風險增加。
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在人口聚集的沿海地區,導致20多萬人喪生,絕大部分死亡原因是溺亡。吸入污水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加上海嘯之后的其他影響因素,呼吸道感染持續了幾個星期并占據主導地位。2004年印度洋海嘯之后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死亡率23%,比發病率(7%~10%)高得多;年老者的死亡率最高,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但男性受傷率較高。最常見的損傷類型是撕裂傷(74.8%),其感染率低于50%,受傷人員中約有14%住院治療。
三、趨勢
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事件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而且這兩類事件都有逐年增長的趨勢。1900年以來,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類型為臺風和洪水,事故災難事件中占比最高的為交通事故和礦難,而在交通事故中增長率最高的為道路交通事故。
自然災害不論是在事故發生數量方面還是在死亡人數方面,在四種事件類型中都占比最高。進入21世紀后,一系列的重大特大自然災害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使人們強烈地意識到:全球范圍內的自然災害頻發并且強度日益增加,對人類的生存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1980年代,全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均達200億美元;到1990年代增長到400億美元;而進入21世紀,某些年份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了2000億美元。
鑒于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受累的人群越來越廣,做好防災、減災和災后重建與康復工作,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高強 何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