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秩序敏感期(0—4歲)(2)

原來,有一次,他們全家出去玩,兒子玩累了,就睡著了。于是,爸爸就抱著兒子回家了。可是,剛一進門,兒子就醒了。兒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我還沒有坐電梯呢!”

爸爸只好跟他解釋:“你坐過電梯了,剛才你睡著了,爸爸抱著你就是坐電梯上來的呀!”

但是兒子根本就不聽他的解釋,還大哭了起來。兒子一邊哭,一邊說:“我還沒坐電梯呢!我還沒坐電梯呢!我就要坐電梯!我就要坐電梯!”

看到兒子這么“固執”,爸爸真的生氣了,沖著兒子大聲喊了幾句。但根本就不管用,兒子的哭聲更大了……

最后,兒子哭累了,然后就睡著了。沒想動,兒子半夜醒了,還是哭,而且還在重復那句話:“我還沒坐電梯呢……”

這位爸爸感慨道:“唉,這日子可真是難熬呀!”

敏感期分析

接著上面這位父親的話說,“難熬”,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父母真這樣認為的話,那只能說明父母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還不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這無論是對父母來說,還是對孩子來說,都將是一段痛苦的歷程了。

說到“熬”字,一位父親這樣表示,他從來沒有“熬”的感覺。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他懷著對孩子的愛,對生命的感恩去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探索孩子的敏感期。在他的眼里,時間過得非常快,他的孩子也在飛速成長。

可見,面對孩子的“重來”行為,父母不能武斷地認為孩子是任性,是無理取鬧,更不能因此去批評孩子,打罵孩子,那將是對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扼殺與摧殘。

引導小妙招

1.了解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過程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以不變的秩序與程序存在的,這種秩序與程序已經進入了孩子的內心,并成為他最初的內在邏輯,也就是孩子的思維。后來,這種邏輯開始改變,不變的邏輯核心會被抽象出來,在這個基礎上,事物的形式就可以變化了,甚至可以有無窮無盡的變化。這個過程,每一位父母都應該了解。

有的父母可能會感慨:我們還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是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曾經指出,孩子的心靈就是一個神秘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其實,當父母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時候,就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給孩子愛,給孩子自由。

2.認識并尊重孩子內心的秩序

當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時,就會對一些事情如此的“固執”。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無意地破壞了孩子的這種秩序,或是有意地用強硬的措施打亂了孩子的這種秩序,就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就像故事3中,可能父母是無法體會孩子是怎樣熬過那個夜晚的,他是在一種怎樣的不安全感中度過的呀!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好像是一個龐然大物。當他內心的秩序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龐然大物破壞而得不到恢復的時候,那種隨之而來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認識孩子內心的秩序,并尊重這種秩序。這樣,孩子才能享受敏感期,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3.與孩子一起玩這些“重復”的游戲

對于孩子來說,“重復”是他建立秩序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孩子感知周圍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認為這些游戲很無聊,其實對孩子來說,這些游戲很有趣。如果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這些“重復”游戲,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去體驗秩序帶給他的無比快樂,這樣的話,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可能就會所縮短,孩子也會更快樂!

4.管住自己,千萬別發火

先來讀一個小故事吧:一個3歲小男孩最近一段時間,最愛說的話就是兩個字——重來。小男孩特別喜歡看動畫片,為此還讓媽媽專門給他買了一套《中華德育動漫》,幾乎每天都看上兩集。小男孩在看動畫片時,有一個要求,就是VCD一啟動,在座的每一位都不能再做別的事,包括不能上衛生間,不能接電話,不能說話,只能乖乖地陪他看,否則,他就要“重來”,也就是從頭開始放動畫片。有一天,媽媽陪他看動畫片,因為事情比較多,結果那天他們“重來”了11次。盡管如此,媽媽還是很高興地與孩子一起“重來”,一點都沒有要發火的意思。

故事看完了。遇到類似的情形,我們是否也能像這位媽媽一樣呢?她根本就沒有管自己,也沒有忍,而是享受這一切。一旦我們做父母的能做到這樣,孩子就真的在享受他的秩序敏感期了。而且,孩子也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心態,他會變得安靜、快樂,心靈充滿愛的溫暖。

4.重復: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也愛讓她重復,比如壘高、開關燈、藏東西的游戲等(2—4歲)

——這是孩子的成長方式,多陪孩子玩這種在他眼中有意思的游戲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自己兩到四歲的孩子非常喜歡重復做一些事情,比如,他會把壘得很高的玩具、積木等一下子推倒,然后再重新壘高;他會把燈關掉,再打開,再關掉,再打開,如此重復不已;還會一遍一遍地爬樓梯……也就是說,孩子對他喜歡做的事情就愿意重復做,而且會做得非常開心,感覺非常有趣。其實,孩子就是用這種重復的方式來感知秩序的存在,從而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坐在房間的角落里很安靜、專注地玩耍。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游戲中——將很多五顏六色的小玻璃球一顆顆地塞到玻璃瓶中。這個游戲看似很單調,小女孩卻玩得很投入。

當一個小玻璃球落到瓶子里的時候,就會發出悅耳清脆的撞擊聲。這個小女孩一直面無表情地重復著這一個動作,當她把所有的小玻璃球都放到瓶子里的時候,就再把它們都倒出來,然后再重復這個游戲。

快該吃午飯了,母親喊了小女孩4次,可她根本就聽不見。直到媽媽過來,把她的瓶子和小玻璃球都收起來后,她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她的游戲。

故事2:

3歲的兒子最近特別喜歡藏東西,藏了東西還一定要讓媽媽去找。這不,他又把媽媽剛給他買的小皮球藏到大衣柜的角落里了。媽媽本來看到了,但她假裝沒看見。而且,媽媽還一本正經地一邊到處看,一邊自言自語:“藏到哪里了呢?”

媽媽假裝到處找,都沒有找到,還有點失望的樣子。最后,媽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在角落里找到了小皮球。兒子看到媽媽找到了,樂開了花,高興地直蹦。

然后,他還接著藏,結果還是藏到了原來的地方。這回,媽媽又假裝到處找,還是沒找到。最后,媽媽也沒有到那個角落里找皮球。這下,兒子忍不住了,他一下跑到那個角落里,把皮球拿了出來,朝著媽媽晃了一下,然后又放到了角落里,他還對媽媽大聲說:“媽媽,皮球在這里呢!你快來找呀!”

但是,媽媽還是假裝什么也不知道,還是沒去那個地方找。突然,兒子跑到媽媽面前,有點生氣地對媽媽說:“媽媽,小皮球就在那里,你為什么不去找呢?”兒子一邊說,還一邊用小手指了指那個角落。媽媽低頭看了一眼兒子,發現兒子臉上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敏感期分析

孩子喜歡重復,因為他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他需要靠這種重復來建立自己的秩序感。但是這種重復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成人的角度所能夠理解的。就像故事1,在成人看來,這樣反復地把玻璃球放進瓶子里的游戲是瑣碎而毫無用處的,真不能理解孩子為什么對此那么癡迷、熱衷。還有故事2,在成人的眼中,都不希望別人找到自己藏的東西。所以,這位媽媽也假裝找不到孩子藏的東西,她認為孩子應該高興,可事實上,孩子卻非常失望。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在這個游戲中,孩子的秩序被媽媽打亂了。他把東西藏起來,就是為了讓人找到,從而產生秩序感。但是如果就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假裝找不到孩子藏的東西,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疑問:“我都告訴媽媽小皮球在那里了,可媽媽為什么不去找呢?”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的秩序感就被打亂了。

父母不要奇怪,也不要覺得不可思議,這一切都是孩子正常的自然的成長行為。父母只需要去配合孩子,引導孩子,滿足孩子就可以了。

引導小妙招

1.讓孩子體會秩序感帶來的快樂

作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要讓孩子真正體驗到秩序感帶給他的快樂。父母要知道,這種在成人看起來很無聊的游戲在孩子眼里卻有著無窮的樂趣。這就是孩子的成長方式。所以,這就要求父母要懂得配合孩子,要與孩子玩這些重復的游戲,而且要讓自己真正進入玩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應付孩子,否則,自己就會很累,而且孩子也感受不到什么樂趣。

2.理解孩子為什么會把東西藏在同一個地方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把一個東西藏在某個地方被人找到了,下一次他就不會再把東西藏在那里了。但是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卻不是這樣,他喜歡把東西藏在同一個地方,而且喜歡被別人找到。這樣,當別人找到他藏的東西時,他就會獲得一種秩序感。而且,他還會樂此不疲地重復這樣的游戲。這樣下來,孩子就會通過重復的方式體驗到秩序帶給他的快樂,并且通過這種重復的方式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起某種聯系來。

當然,這個時期的孩子還特別喜歡“捉迷藏”,捉迷藏的游戲與藏東西的游戲一樣。第一,孩子喜歡把自己藏在同一個地方;第二,孩子喜歡被人找到,如果別人找不到他,他就會給找他的人提供線索,要么自己呼喊,告訴人家,要么自己跑出來讓別人知道后再藏起來。如此反復,他也不會感到疲憊,也不會感覺到無趣。所以,這一點,父母也要理解。

3.滿足孩子的重復要求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重復”,比如,反復要求父母重復講同一個故事,重復做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游戲,重復猜一個早已知道答案的謎語,等等。每當這時候,很多父母就會忍不住抱怨:“總是重復,多沒意思!”特別是當自己的情緒不好或者是很累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想給孩子少講幾個故事情節,企圖跳過去蒙混過關。可是,孩子很快就發現,并大聲說:“媽媽講錯了!”看,想糊弄孩子都很難。

對孩子來說,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每次都有新鮮感。所以,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快樂成長,就要滿足孩子的這些重復要求。當然,孩子的這種“重復”還有很多,比如把玩具拆開再裝上,把瓶子蓋擰下來再擰上去,打開房門再關上,動畫片看完一集再重新看,等等,父母都應該盡量讓孩子的重復需求得到滿足。

5.“作對”:不讓孩子玩孩子偏玩,不讓孩子吃孩子偏吃,讓孩子讀8他偏讀9,等等(3—4歲)

——孩子正處于執拗敏感期,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不要氣憤,不要失去理智,否則就會“兩敗俱傷”,理解孩子

孩子在三四歲左右,就會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好像處處都要與父母作對,不與父母合作,根本就不聽父母的一點意見,非常固執。比如,父母不讓他做某件事,孩子偏偏就去做;不讓他玩某種游戲,他偏去玩;教孩子讀數字時,明明教他讀8,可他偏讀9……不要氣憤,也不要無奈,其實這時候,孩子就已經進入了執拗敏感期。但是,很多父母卻并不了解這個敏感期,結果就會被孩子氣得夠嗆,甚至會失去理智。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3歲的媛媛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與她的芭比娃娃說一會兒話。媛媛有很多玩具娃娃,可她在晚上睡覺前就喜歡跟芭比娃娃說話。

這天,因為媛媛的表妹來家里玩,看到了芭比娃娃,就把它拿回家先玩一天,答應第二天就送回來。這件事媛媛也知道,還是媛媛自己親手把芭比娃娃交給小表妹的呢!

晚上睡覺前,媛媛就跟媽媽要芭比娃娃,媽媽就給她拿了另外一個洋娃娃。可是,媛媛非常不高興地說:“不是這個!”于是,媽媽又給她換了另外一個。可媛媛還是撅著小嘴,一臉的不高興:“不是這個!我要芭比娃娃!”

媽媽給她解釋說:“你不是把芭比娃娃借給小表妹玩了嗎?”媛媛根本就不聽媽媽的解釋,她一下子把手里的那個洋娃娃摔到了地上,哭著說:“我要芭比娃娃,芭比娃娃……”

盡管媽媽努力控制自己不發火,但她還是覺得女兒太無理取鬧了。

故事2:

一位爸爸最近很苦惱,他不知道為什么自己3歲零兩個月大的兒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了。比如,他讓兒子干什么,兒子都會說:“那不行!”“我不!”“我偏不!”

而且,有時候兒子竟然還對父親下命令:“爸爸,給我拿玩具狗來!”爸爸說:“等一等,我忙完這點事。”可兒子語氣非常堅定地命令爸爸:“不行!現在就去拿!”就因為這個,這位爸爸被弄得不知道該怎么應對兒子了。

有一天,他送兒子去幼兒園,在幼兒園門口見到了老師。這位爸爸就讓兒子跟老師問好,可兒子像沒聽見一樣,低頭就進了大門。晚上上床睡覺,他故意把褲子脫下來扔到地上。爸爸給他撿到了床上,一轉身兒子又把褲子扔了下來,而且還得意地沖著爸爸笑。結果,爸爸撿了,兒子又扔。直到最后,爸爸把兒子的褲子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為止。

半夜,爸爸擔心兒子冷,就給他蓋被子。兒子醒了,竟然不讓爸爸給他蓋,而且還故意把腿伸到被子的外面。于是,爸爸再次給他蓋上,可兒子仍舊把被子都蹬開。爸爸很無奈,就轉身離開他的屋子,見到爸爸離開了,兒子自己卻用被子把自己蓋得嚴嚴實實。

故事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阜新市| 镇康县| 伊春市| 湖南省| 革吉县| 城口县| 洱源县| 新竹县| 宜兰市| 呼图壁县| 土默特左旗| 湛江市| 潮州市| 南江县| 邵东县| 高唐县| 铜川市| 林周县| 涪陵区| 宝丰县| 东丽区| 若尔盖县| 衡南县| 永年县| 于田县| 阜城县| 乌恰县| 湖南省| 迁安市| 舟山市| 紫金县| 紫金县| 淳化县| 漠河县| 阿瓦提县| 资源县| 固阳县| 衡阳县| 蓝田县|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