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實驗文化(《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3期/全12期)(哈佛商業評論)
- 哈佛商業評論
- 562字
- 2020-04-22 11:17:01
分類思維的危害
巴特·德朗格(Bartde Langhe)、菲利普·菲恩巴赫(Philip Fernbach),《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10月刊
人類天生喜歡將信息分類處理,但這會妨礙我們做出正確決策。
這篇文章向讀者介紹了分類思維帶來的風險。至于能從這篇文章里學到多少東西,就要看各位讀者的個人經驗和心態的開放程度了。
MBTI職業性格測試工具的確能讓參與者了解一些東西。這個測試之所以廣受歡迎,不是因為“分類思維能夠制造強烈的幻象”,而是因為參與測試的人能夠從中有所收獲,更加了解自己和其他人。得知某個人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結果,就像知道他的家庭住址一樣,他不會因此而被迫一直呆在家里。這種知識會幫你走得更遠,更加熟悉有啟發性和有挑戰性的場景,了解給自己充電的策略。
做過該測試的人,可以獲得自我認知,而且對他人身上似乎令人不快的特質更包容、更理解。我們不要這樣污蔑一個對幾百萬人有好處、但可能不適合所有人的認知工具。不要遏制人類對自己、對彼此的理解。
——珍妮特·布里徹
讀者
感謝作者的深入分析。分類一般是表示程度上的差異,而不是類別的差異。比方說,一個人屬于某一個類別,這個結果應當理解為這個人以該類別對應的方式行動、思考、提議的可能性較高。分類只是對現實的大致估計,假如覺得分類完全是現實本身,那就錯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設計分類是為了發揮在未知條件下做決定的能力。
——喬納森·諾爾斯
讀者
推薦閱讀
- 經濟學中的信息與范式革命(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I)
- 有房好,有顏更好?(財蜜eMook)
- 對話:拉斯·特維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5期)
- 世界這么大,我想攢一筆(財蜜eMook)
- 為何要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管理視野27:新能源汽車的突圍
- 雪球專刊104期:2016,要不要買房?
- 新產經(2021年第1期)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3-04期)
- 通往歐洲未來之路(下)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1期)
- 哈佛商業評論·下一個十年,為戰略起點做好準備【精選必讀系列】(全10冊)
- 全球收入不平等,金融何為?(《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4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7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