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房地產
- 夏磊 任澤平
- 2407字
- 2020-04-17 14:12:29
第一節 高品質與高房價的共同體
英國政府大力支持住房市場發展,居民住房條件良好,總體充足,但購房壓力較大。“二戰”以后英國政府大規模興建社會住房,20世紀80年代以后鼓勵住房自有,有效解決了住房短缺問題,提升了住房自有率。從“質”上看,住房環境良好,田園式風格顯著,獨戶住宅占比達79%,人均使用面積38平方米;從“量”上看,英國住房供給已基本充足,套戶比自1971年以來維持在1以上,住房自有率自1984年以來維持在60%以上;從“價”上看,房價收入比處于歷史高位,高于多數歐美發達國家。
一、富有田園特色的居住環境,住房品質高
(一)田園式居住環境
英國居民崇尚自然、生態、綠色的居住環境,住房的田園式特征顯著,主要體現在:分布上以郊區和鄉村為主,結構上以獨戶住宅為主,城市和鄉村的居住區都富有田園元素。
80%的住房分布于城郊和鄉村。英國的郊區和鄉村環境優美,公共交通等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宜居性強。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更是以田園風光和生活為重要元素,彰顯英國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2016年英格蘭存量住房中分別有62%和18%位于郊區和鄉村。
獨戶住宅占比高達79%,郊區和鄉村地區更超過80%。英國住房類型可分為公寓和獨戶住宅。其中獨戶住宅包括聯排住宅、半獨立住宅、獨立住宅和平房,截至2016年分別占比為28%、25%、17%和9%,合計達79%。獨戶住宅多數設有花園和院子,配有停車位,私密性較好。郊區和鄉村地區的獨戶住宅占比更高。2013年英格蘭地區,郊區和鄉村的獨戶住宅占比分別為83%和95%,顯著高于城市中心區域的56%。
居住區周邊具有豐富的田園元素。住房設計上,常用灰泥墻面,搭配紅色、棕色為主的清水磚,加上白色門窗,同綠草綠樹形成鮮明對比;住房配套上,常有短前院、長后園,保證私密性和獨立的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城市規劃上,注重綠化帶和綠色開放空間;而郊區和鄉村的住房,更是直接與自然植被融為一體。
(二)居住水平高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38平方米。2016年,英國住房套均使用面積為94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積為38平方米。2018年人均房間數為1.9,在國際上處于中上水平。
住房質量佳、保養好,百年老宅占比高。2016年英國存量住房中,房齡超50年的占比76%,超70年的占比37%,百年老宅占比達21%。即使是在“一戰”中受到轟炸的房屋,經過修復后仍能屹立至今,高度保留了百年前的式樣與結構。郊區的住房由于開發較晚,近50%的住房房齡不到50年。而鄉村地區保留了大量城堡式建筑、莊園和傳統民居,百年老宅的比例高達28%。
(三)套戶比穩定在1以上
套戶比自1971年起穩定在1以上,2016年為1.05,但從國際對比看處于偏低水平。1971年,全國家庭數量1 694萬戶,存量住房1 718萬套,套戶比超過1,此后維持在1以上,2016年為1.05,居民住房需求基本滿足。但與國際對比看,2017年,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德國的套戶比分別為1.15、1.16(2013年)、1.09、1.07、1.02,英國的套戶比相對較低,僅高于以租賃為主的德國。大倫敦區套戶比更低,2011年為1.03,低于同期全國1.05的平均水平。
住房空置率低,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英格蘭住房空置率2.5%,低于日本(2013年,13.5%)與德國(2017年,3.2%),空置6個月以上且未配置家具的住房長期空置率僅0.9%。分區域看,大倫敦、英格蘭東南區、東英格蘭區的住房空置率顯著低于全國水平。
住房自有率保持在60%以上。“二戰”以后,英國住房自有率持續提高,在社會住房私有化政策的推動下,1984年突破60%,至今維持在60%以上。2017年為62%,在國際上處于中等水平。鄉村地區的住房自有率更高,2011年達71%。
私有為主的住房供應結構。隨著1980年英國政府正式推行社會住房私有化,地方政府持有的住房持續減少,住房協會逐漸替代地方政府在建設社會住房上的角色,私人租賃部門在20世紀80年代租賃管制放松后迅速發展。2016年,自有住房、私人租賃住房、住房協會租賃住房和地方政府租賃住房的占比分別為63%、20%、10%和7%。
二、百年房地產見證四輪快牛
(一)英國房價百年上漲888倍,共經歷四輪快牛
英國房價長期上漲,大幅跑贏通脹。1917—2017年,英國名義房價指數上漲888倍,年均漲幅達7%。同期,CPI上漲48倍,年均漲幅為4%。
英國房價漲幅顯著跑贏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1970—2017年,英國名義房價指數上漲52.8倍,明顯高于同期意大利、法國、美國、德國分別為33.9、16.1、12.5、2.3倍的漲幅。
倫敦等主要大城市漲幅更突出。倫敦是英國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倫敦以0.65%的土地占比,承載了超過20%的總增加值和13%的人口,房價漲幅領跑全國。1995—2018年,倫敦房價累計上漲540%,年均漲幅8.4%,明顯高于全國308%和6.3%的水平。同期,劍橋、牛津、曼徹斯特、卡迪夫等大城市年均漲幅分別為7.9%、7.6%、7.4%和6.4%,也都高于全國水平。
近100年,英國房價除了實現888倍的累計漲幅,還經歷過四輪房價快漲、大漲的“快牛”行情。英國房價在短暫的趨穩或下跌之后總是重新上漲。2017年,英國名義房價指數較次貸危機前最高點的2007年累計上漲了20%,實際房價已接近歷史高點。
(二)居民購房壓力普遍較大
房價收入比在主要歐洲國家中明顯較高。按中位房價和中位收入計算,1977—2017年,英國房價收入比從3.3提高到6.1,普通家庭的購房難度持續提升。按三口之家購買100平方米住房所需年限計算,英國房價收入比在主要歐洲國家中最高,2017年達5.9。
租金收益率處于國際中等偏低水平。2017年,英格蘭租金收益率為3.5%。主要大城市中,倫敦為3.2%,利物浦為3.3%,同歐美、大洋洲國家的大城市相比處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購房壓力較大是城市和鄉村居民共同面臨的問題。從1/4分位數計算的房價收入比看,2017年,英格蘭整體房價收入比為9.1,其中,主要鄉村區域房價收入比為8.6,剔除倫敦后的主要城市區域為7.4,并無顯著分化。
房價高漲導致居民置業年齡延后。1990—2017年,英國購房貸款者中,25歲以下居民的占比從19.6%下滑至7.4%,首次置業貸款中,25歲以下居民占比更是從30.0%下滑至13.9%。年輕人更加依賴父母,選擇合住。1996—2017年,20~34歲人口中,與父母同住的群體從268萬人增長到339萬人,占比由21%上升至26%。預計到2020年,30歲人群中擁有住房的比例將降至約25%,而目前即將退休的一代人中,在其30歲時擁有住房的比例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