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明宰輔掇錄
- 爐邊話明史:社會變局與歷史迷思
- 金性堯
- 1306字
- 2020-04-16 13:48:15
唐代宰相的籍貫大多是北方,因唐人對南人是歧視的。宋初也看不起南人,宋中葉以后,南人多而北人少。明宰輔189人,南人占三分之一強,其中江南(指今江蘇、安徽)35人,浙江32人,江西26人。
王鏊是吳縣人,成化十一年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后為文淵閣大學士。他因宋人曾有“南人不可為相”之說,故著《相論》(《震澤集》卷三十三)駁之。他認為置相的標準在賢佞不在地區,這當然是對的。又在《讀宋史》中說:宋世權奸誤國,以至于亡,“我朝不立宰相,豈非以宋為鑒乎?雖然,非相之罪也,任相者之罪也”。明代不立宰相,絕非鑒于宋權相之覆轍,他當然明白。從他結尾的兩句來看,他其實是在批評罷相之非。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就直白地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相始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這段話說得非常精辟。后面又說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者卻是宮奴,即太監。宮奴所以有宰相之實,其過即在太祖之罷相。
太祖廢相之初,雷厲風行,明降詔旨,以后臣下有奏請立丞相者,即以凌遲處之。
太祖為什么廢丞相?楔子是由于丞相胡惟庸之反,但反的是胡惟庸,并非丞相本身,太祖難道不明白?實際是要建立一個絕對專制的格局,即有王室而無政府。中書省原為決策機構,六部為中書省所隸屬,丞相正一品。罷省后,即分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治理國事,副以侍郎,更無領袖人物,而天子總其成,六部長官只是他的幕僚。尚書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侍郎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換言之,全國各項政治活動,全由皇帝遙控。太祖以匹夫而得天下于馬上,自有其過人的充沛精力。
成祖即位,始開內閣于東閣門,即文淵閣,命翰林中品才卓著者入值贊襄,旨在使君臣之間多相溝通,在內廷發揮作用,以彌補太祖廢相之失。入閣者大都為編修、檢討、侍講、侍讀,不置官屬,不制諸司。終永樂之世,未曾改秩。
這以后,閣權隨朝代而逐漸加重。《明史·宰輔年表》序言云:“至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之名耳。諸輔之中,尤以首輔為重。”
仁宗(成祖之子)的年號為洪熙,享國僅一年,此后即進入明之中葉。明制,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英宗天順二年,經翰林學士李賢奏定,修撰、編修專選進士。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侍郎(六部以吏部居首)非翰林不任,而進士始進之時,已被人目為儲相,由翰林拜相者十分之九。明代科舉盛于前代,而翰林之深嚴榮隆,尤為前代所無。唐之翰林,有的只是皇帝的詩酒清客,故有翰林供奉之稱,意為在皇帝身邊侍奉的人,如李白的《清平調》,便是以詩曲供奉玄宗及楊妃。這三首詩,頗為后人傳誦,其實是高級的媚上宮詞而已。
明代大學士只是正五品(清正一品),尚書正二品(清從一品),故仍以尚書為重,署銜必稱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本銜在下,兼銜反而在上。
由于皇帝不與內閣交接,深居宮禁不親政務,中間尚須通過太監傳遞,閣權充其量不過票擬,批紅則由太監代理[1],司禮監之權于是高出宰輔,遂如黃宗羲所慨嘆的,宮奴成為無名有實的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