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聽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不要輕信你的耳朵
常說“我……”“我們……”的人
生活中,口頭禪就像黏在人嘴邊的膏藥一樣,怎么甩都甩不掉。就像有些人經常會張口閉口說“我……”“我們……”,這些聽起來不過是日常交流的常用語而已,沒什么特別的。可事實上,這些脫口而出的口頭禪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往往暴露出一個人心底的私密信息,反映出一個人的為人和價值觀。
美國《生活科技》中的一篇報道說:“那些說話時經常使用‘我……’和‘我自己……’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郁的情緒,而那些愛說‘我們……'‘咱們……'‘大家……’的人則更快樂。”
德國卡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特意選取了數百名志愿者,讓他們參與了一次長達90分鐘的帶有心理治療性質的訪談,話題內容是與志愿者相關的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在談話過程中,他們進行了錄音,并計算出第一人稱單數和第一人稱復數在談話中出現的次數,最后又與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快樂程度進行了對照。結果發現,使用第一人稱單數“我”較多的人,更容易出現抑郁問題;而使用第一人稱復數“我們”較多的人,則更容易與他人相處和諧,也更樂觀。
研究者認為,在談話中經常使用“我們”的人,會把自己放到社會關系中考慮問題,也就容易獲得較好的社會支持;而使用“我”的人,則習慣在做事時把自己獨立于社會之外,內心深處又渴望獲得關注。
人們除了喜歡說“我們……”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口頭禪。例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無論說什么都要先說“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兒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曾一連說了142個“你知道”……
各具特色的人說出的口頭禪也五花八門。語言是人類的第二表情,而作為語言中提用率和重復率較高的口頭禪,就是心靈的莫爾斯電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們的內心世界。
那么,現在我們就來“破譯”一下幾種常見的口頭禪吧。
“事情不是這樣的”
喜歡說這句口頭禪的人大多有主見、任性,但同時也很脆弱。他們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只要給予他們必要的尊重,他們就會成為我們的忠實的伙伴。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句口頭禪是為了特別提醒身邊的人“下面我要講自己的觀點了”。這樣的人無論是在隆重的場合,還是私下聊天中,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他們總是希望通過否定別人來突出自己。
“我暈”
生活中“我暈”隨處可“聽”。喜歡說這句口頭禪的人一般比較活潑、坦誠,不隱諱個人感情,但很容易意氣用事。和這樣的人相處,相對比較輕松。從心理學角度講,這種人總是習慣于在潛意識里夸大事情,因此,只要事情不是預計和想象的那樣,都會“暈”。
“好呀好呀”
無論別人說什么,都喜歡回答“好呀好呀”的人,大多性格爽朗、熱情大方、內心善良。但在很多事情上,他們會顯得缺乏主見和立場,給人一種“爛好人”之感,容易讓那些愛占便宜的人有機可乘,從而給自己帶來額外的負擔和麻煩。
“先聽我說”
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在別人討論得正起勁時來一句:“先聽我說!”這樣的人一般比較急躁,內心常有不平之感,為人自信且控制欲強。和這樣的人相處,可以說是一場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
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看法,而“先”字則表露出他們擔心有人誤解自己的心理。也就是說,這種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意見得到別人的重視和尊重,另一方面又擔心別人對自己產生誤解。
現實生活中的口頭禪有很多,像什么“隨便”“無所謂”“差不多吧”“沒意思”……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但無論如何,一個人的口頭禪是長時間形成的習慣,并且極不容易掩飾和改變。因此,我們就可以從這些不經大腦的“語言”中,找到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