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起點茶藝全書:從喝茶到懂茶
- 藍歌
- 1695字
- 2020-08-20 13:33:28
茶風興盛:從漢唐到明清
茶,是中國的國飲。茶作為飲料,在神農氏時代開始作為藥物被利用,在魯周公時代開始有文字記載,在唐朝逐漸流行起來,宋朝時最興盛,晚清時慢慢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又重新興盛,現代的茶文化越來越繁榮。如今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茶推進了我國文明的進程,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方及世界的物質文化生活。
六朝以前——茶文化的萌芽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巴蜀地區被稱為中國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

神農時代:神農氏生吃茶葉解毒,把茶葉當藥用。
西周、東周時代:開始人工栽培茶樹,此時開始食用。
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后,連湯帶葉服用。
西漢:開始商業化,茶葉作為一種飲品并廣為推廣,成都是中國茶葉最早的貿易中心。
東漢:開始制作茶餅,向全國各地運輸。
兩晉、南北朝:茶的制作更精益求精,佛教的引入,使得茶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名茶起初都是佛教圣地種植的。南北朝后期,有的士大夫消極避世,遂喝茶寫詩,茶葉的消費量更大。茶作為一種普通飲品,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此時飲茶講究簡樸。
隋唐五代——飲茶興盛
隋唐時期,經濟快速發展,隋朝開通大運河,提高了茶葉的運輸效率,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進入唐代,飲茶之風已遍及南北,茶文化進一步繁榮,皇家重視茶葉,建立貢茶制,由官府栽培茶樹,此時茶樹由野生變為農作物,實行茶葉專賣。民間開始廣泛種植,國家開始征收茶稅。中唐時期,陸羽著《茶經》一書,開中國茶文化的先河,是茶道最原始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以后的諸多著作皆以此書為綱領,如《茶訣》《茶譜》《采茶錄》等。詩歌盛行的唐朝,詠茶的作品繁多,如白居易的《琴茶》、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等詩。唐朝時不僅國內飲茶普遍,也輸往各國,尤其是鄰近的日本,日本僧人“最澄”,學成后將茶苗帶回日本,至此日本開始了種植茶樹,茶文化在日本蔓延開來。
宋元——茶文化進一步繁榮
宋代是茶飲的鼎盛時期,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嗜好飲茶。宋朝成為整個歷史進程中飲茶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宋朝時期,西域盛產馬匹,內地盛產茶葉,于是出現了“茶馬互市”的貿易行為。宋代,茶區不斷擴大,種植、采制技術不斷成熟并日趨精湛。制茶工藝從大“龍團鳳餅”,到小“龍團鳳餅”,民間茶館林立,飲茶方式豐富多彩,斗茶風氣盛行。茶文化方面,出現了許多茶方面的著作,如蔡襄的《茶錄》。宋朝皇帝皆愛好喝茶,尤其是宋徽宗,親著《大觀茶論》,是我國唯一一部出自帝王之茶書。
到元朝時期,北方的蒙古民族南下,中原被占領,漢族文化遭受嚴重沖擊,團餅茶漸漸淘汰,散茶漸漸流行。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及衰落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廢團茶,改為散茶,這一措施推動了茶葉的生產與加工,茶葉炒制技術向新階段發展。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時代,它為現代制茶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茶葉種類開始增多,除綠茶外,黑茶、紅茶、花茶等相繼出現。明末清初六大茶類基本形成。
到了清代,國際貿易興起,茶葉成為主要出口商品,進入歐洲市場。
明清時期,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小壺“撮泡法”。此時,除茶詩、茶書畫外,茶禮、茶俗等開始進入白話小說中。
清朝至多爾袞入主中原后,漢族思想受挫,文人已無心吟誦茶。清末鴉片戰爭后,民族自尊心受損,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茶葉、茶文化開始走向衰退。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逐年增加,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隨著中國茶向世界傳播,茶已經成為許多國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料。
茶博士TIPS
17世紀中國茶葉開始傳入英國,由于運費高昂,政府又實施重稅,因此只有貴族人士才買得起茶,喝茶成了身份的象征。據說,用英國茶具沏茶時,茶杯常常炸裂,所以要先往茶杯里倒些冷牛奶,再用開水沖茶。有錢人為了炫耀自己用的是高價購來的正宗中國茶具,沖茶時往往故意當著客人的面,將滾燙的開水澆到茶杯里,再加入牛奶,于是“先茶后奶”被看成是有錢人家的講究,反之,“先奶后茶”則是窮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