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卷十二)
- 袁樞
- 7301字
- 2020-04-14 16:17:00
【原文】
楊駿入居太極殿,梓宮將殯,六宮出辭,而駿不下殿,以虎賁百人自衛[1]。詔石鑒與中護軍張劭監作山陵[2]。汝南王亮畏駿,不敢臨喪,哭于大司馬門外。出營城外,表求過葬而行。或告亮欲舉兵討駿者,駿大懼,白太后,令帝為手詔與石鑒、張劭,使帥陵兵討亮。劭,駿甥也,即帥所領趨鑒速發。鑒以為不然,保持之。亮問計于廷尉何勗,勗曰:“今朝野皆歸心于公,公不討人而畏人討邪[3]!”亮不敢發,夜馳赴許昌,乃得免。駿弟濟及甥河南尹李斌皆勸駿留亮,駿不從。濟謂尚書左丞傅咸曰:“家兄若征大司馬,退身避之,門戶庶幾可全[4]。”咸曰:“宗室外戚,相恃為安。但召大司馬還,共崇至公以輔政,無為避也。”濟又使侍中石崇見駿言之,駿不從[5]。
【注文】
[1]太極殿:魏晉時洛陽皇宮的正殿,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漢魏故城中。 梓宮:皇帝所用棺槨,以梓木制作,故名。太皇太后、皇太后亦得使用。漢代或賜重臣以示殊寵。 虎賁: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漢武帝時設置虎賁衛,為宿衛皇宮的軍隊,別置虎賁校尉官進行統轄,魏晉南北朝時與羽林同為中央宿衛禁軍。
[2]石鑒(?—294年):魏晉大臣。字林伯,樂陵厭次(今山東陽信東南)人,出身寒素。仕魏為尚書郎,官至御史中丞,遷并州刺史。入晉后為司隸校尉,累遷司徒、司空、太尉,初封代王,后改封義陽公、王。晉惠帝即位,受楊駿之命領兵討伐汝南王司馬亮,但他按兵不動,暗中與司馬亮溝通。死后謚號“元”。 張劭(生卒年不詳):西晉時人,太尉楊駿外甥,楊駿掌權后為中護軍、典禁兵。
[3]何勗(生卒年不詳):西晉將領。廬江灊縣(今安徽霍山東北)人。三國魏光祿大夫何禎之子。任廷尉,勸汝南王司馬亮討伐楊駿,司馬亮沒有采納。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逼晉惠帝禪位自立,他與齊王司馬冏起兵討伐,大破趙王司馬倫部將張泓于陽翟(今河南禹州)。晉惠帝復位,司馬冏輔政,他任車騎將軍兼中領軍。
[4]尚書左丞:古代官名。東漢設置,為尚書臺佐官,掌吏民文書章奏及尚書臺中法紀,管理臺中庶務,位在諸曹尚書之下。魏晉南北朝沿置,掌監察百官及臺內禁令,選用署吏,督錄朝廷各府署文書章奏。 傅咸(239—294年):西晉大臣。字長虞,三國魏司隸校尉傅玄之子,北地泥陽(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東南)人。晉武帝時,傅咸任尚書左丞等官,多次上疏,主張裁并官府,減輕徭役,唯農是務;批評奢侈腐敗的風氣,指出“奢侈之費,甚于天災”。晉惠帝時,任司隸校尉等職,剛直有氣節,為官清廉,奏免高官多人。
[5]石崇(249—300年):西晉大臣。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字季倫。晉初石崇諂事賈后,官至太仆、征虜將軍、侍中。西晉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出任荊州刺史,以攔劫貢使客商致富,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為侈靡,互相斗富。“八王之亂”中,石崇與齊王司馬冏結黨,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譯文】
楊駿入宮,在太極殿居住,主持朝政。晉武帝的靈柩將要出殯的時候,六宮嬪妃都出來與武帝靈柩辭別,楊駿卻不下殿,用一百名勇士保衛他。晉惠帝下詔令石鑒與中護軍張劭監督建造陵墓。汝南王司馬亮懼怕楊駿,不敢進宮參加喪禮,只好在大司馬府門外哭拜。司馬亮到城外居住,上表請求過了晉武帝的葬禮再出發去鎮守之地。有人告發司馬亮要興兵討伐楊駿,楊駿異常恐懼,稟告太后,讓晉惠帝手寫詔書給石鑒與張劭,讓他們二人率領修建陵墓的士兵去征討司馬亮。張劭是楊駿的外甥,他立即率領部下催促石鑒馬上出發。石鑒卻認為事實并非如此,按兵不動。司馬亮向廷尉何勗詢問計策,何勗說:“現在朝野上下都歸心于您,您不去討伐別人,卻害怕別人來討伐嗎?”司馬亮不敢發兵,夜里疾馳奔赴許昌,才免去了一場災難。楊駿之弟楊濟以及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勸楊駿留下司馬亮,楊駿不聽。楊濟對尚書左丞傅咸說:“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馬(司馬亮),退身躲避,那么楊家門戶也許可以保全。”傅咸說:“皇族與外戚,相互依賴就會相安無事。只要把大司馬召回來,共同本著公正無私的原則輔佐朝政,用不著躲避司馬亮。”楊濟又讓侍中石崇去見楊駿,進行勸說,楊駿不聽。
【原文】
五月辛未,葬武帝于峻陽陵[1]。
【注文】
[1]峻陽陵:西晉武帝司馬炎陵墓,在今河南偃師新蔡附近首陽山。
【譯文】
西晉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五月辛未(十三日),把晉武帝安葬于峻陽陵。
【原文】
楊駿自知素無美望,欲依魏明帝即位故事,普進封爵,以求媚于眾[1]。左軍將軍傅祗與駿書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論功者也[2]。”駿不從。祗,嘏之子也。丙子,詔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預喪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關中侯,復租調一年[3]。散騎常侍石崇、散騎侍郎何攀共上奏,以為“帝正位東宮二十余年,今承大業,而班賞行爵,優于泰始革命之初及諸將平吳之功,輕重不稱[4]。且大晉卜世無窮,今之開制,當垂于后,若有爵必進,則數世之后,莫非公侯矣[5]”。不從。
【注文】
[1]魏明帝(206—239年):即曹叡,字元仲,三國魏文帝曹丕之子,歷封武德侯、齊公、平原王,即位后即魏明帝,公元226年至239年在位。繼位初期任用曹休、曹真、司馬懿,平定新城太守孟達叛亂。后期委政于曹爽、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勢力。魏明帝為人沉毅斷識,御下嚴厲,但好大興土木,修建洛陽宮室,擴充園苑,妨害農業生產。
[2]左軍將軍:古代將軍名。三國魏置,西晉沿置,屬中軍將軍,后屬領軍將軍,領營兵千人,掌宮禁宿衛。 傅祗(zhī)(244—312年):西晉大臣。字子莊,傅咸族弟,三國魏太常傅嘏之子。初仕為太子舍人,出為滎陽太守,修浚河塘,為百姓稱頌。晉惠帝初,以討伐楊駿有功,封公。又領兵鎮壓氐人齊萬年起義,升散騎常侍,加光祿大夫。“八王之亂”時周旋于諸王之間,免遭殺身之禍。西晉懷帝永嘉年間洛陽城破,推為行臺盟主,加司徒、大都督。永嘉五年(311年)去世。
[3]關中侯:古代爵位名。漢朝末年曹操設置,用來獎賞軍功,金印紫綬,位在列侯之下。雖名為侯,但無封地食邑。 租調:即“田租”“戶調”,為古代的稅制。
[4]散騎侍郎:古代官名。三國時魏始置,員額四人。西晉因魏制。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
[5]卜世:用占卜等預測國家的命運,也泛指國運。據《晉書·裴楷傳》記載,司馬炎初即位,曾占卜其傳世若干。
【譯文】
楊駿知道自己平時就沒有好的名聲,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先例,普遍給朝臣進封爵位,以便討好眾人,收買人心。左軍將軍傅祗寫信對楊駿說:“還沒有聽說帝王駕崩,就給臣下論功行賞的。”楊駿不聽。傅祗是傅嘏之子。丙子(十八日),晉惠帝下詔書,朝廷內外群臣一律晉升一級,參與晉武帝喪事的晉升二級,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一律封為關中侯,免除一年的賦稅。散騎常侍石崇、散騎侍郎何攀一起上奏,認為“陛下被正式立為太子有二十多年,現在繼承帝業,但遍施獎賞,賜予爵位,比泰始革命之初以及各位將領平定吳國得到的獎勵還要豐厚,這就輕重不相稱了。況且占卜得知,大晉傳國世代無窮,現在開創的制度,要傳于子孫后世,如果有爵位就必得晉升,那么幾代以后,就沒有人不是公侯了”。晉惠帝不聽。
【原文】
詔以太尉駿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鉞,錄朝政,百官總己以聽。傅咸謂駿曰:“諒暗不行久矣[1]。今圣上謙沖,委政于公,而天下不以為善,懼明公未易當也[2]。周公大圣,猶致流言,況圣上春秋非成王之年乎[3]!竊謂山陵既畢,明公當審思進退之宜。茍有以察其忠款,言豈在多[4]!”駿不從。咸數諫駿,駿漸不平,欲出咸為郡守。李斌曰:“斥逐正人,將失人望。”乃止。楊濟遺咸書曰:“諺云:‘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想慮破頭,故具有白。”咸復書曰:“衛公有言:‘酒色殺人,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為悔,而逆畏以直致禍,此由心不能正,欲以茍且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禍者,當由矯枉過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厲為聲,故致忿耳,安有悾悾忠益而返見怨疾乎[5]!”
【注文】
[1]太傅:古代官名。始設于周代,為輔弼國君的官三公之一,位次太師,在太保上。春秋、戰國沿置,執掌軍政。西漢平帝時,與太師、太保、少傅合稱四輔,無實際職司。東漢時以授元老重臣,居百官之首,秩萬石。 諒暗:一說為天子諸侯居喪之稱;一說為居喪之所,即兇廬。此處指前者。
[2]明公:舊時對有名位者的尊稱。
[3]春秋:指年齡。 成王:即周成王姬誦(?—前1021年),西周文王之孫,武王之子。武王死后,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七年后周公旦還政于他。周成王繼續分封諸侯,同時委托周公制作各種禮樂及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基礎。他在位期間是周朝盛世的開端,歷史上稱周成王和周康王統治的時期為“成康之治”。
[4]山陵:本指山岳高原,又作帝王陵墓的稱號。 忠款:忠誠的心意。
[5]坐:由于,為著。 亢厲:激烈,激揚。 悾(kōng)悾:形容誠懇的樣子。
【譯文】
晉惠帝下詔,任命太尉楊駿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鉞,總領朝政,百官都聽命于楊駿。傅咸對楊駿說:“居喪三年之制已經很久不實行了。當今皇帝謙虛,把政事委托給您,但是天下人認為這樣做并不好,恐怕明公您不容易擔當這一重任。周公是大圣之人,攝政時尚且招來流言蜚語,何況當今皇帝的年齡,并非當年的周成王呢。我私下認為武帝已經安葬完畢,您應當慎重考慮進退事宜了。如果可以證明您的真誠,豈在言辭的多少呢?”楊駿不聽傅咸之言。傅咸多次勸諫,楊駿心中逐漸不平,想把傅咸逐出朝廷,讓他去做郡守。李斌勸楊駿說:“斥逐正直的人,就要失去人們對您的敬仰厚望。”楊駿這才罷休。楊濟給傅咸的信上說:“俗語說:‘生子癡,了官事。’官場之事哪容易了斷?我為你憂慮得腦袋都要破了,所以寫信提醒你。”傅咸回信說:“衛公有言:‘酒色殺人,比直言殺人還要厲害。’因酒色獲罪而死,人們不覺得后悔,但卻害怕由于正直而招來禍殃,這是由于心不能正,想把茍且偷生當作明哲保身的方法而已。自古以來由于正直而招來災禍的人,是由于矯正邪惡過了頭,或者是因為不是真心實意,想以激昂誠懇來博取名聲,所以會招來怨恨罷了。哪里會有忠誠懇切做好事,卻反而被人憎恨的道理?”
【原文】
楊駿以賈后險悍,多權略,忌之,故以其甥段廣為散騎常侍,管機密;張劭為中護軍,典禁兵[1]。凡有詔命,帝省訖,入呈太后,然后行之[2]。
【注文】
[1]險悍:險惡兇悍。 權略:隨機應變的謀略,權謀。
[2]詔命:皇帝的文告、命令。 太后:帝王的母親稱太后,或皇太后,此處指楊太后楊芷。
【譯文】
楊駿因為賈后陰險蠻橫,又富于權術謀略,因而忌恨她,所以任命自己的外甥段廣為散騎常侍,掌管機密要事;任命張劭為中護軍,統領皇帝親兵。凡是詔命,皇帝看過之后,呈送太后,然后實行。
【原文】
駿為政嚴碎專愎,中外多惡之[1]。馮翊太守孫楚謂駿曰:“公以外戚居伊、霍之任,當以至公、誠信、謙順處之[2]。今宗室強盛,而公不與共參萬機,內懷猜忌,外樹私昵,禍至無日矣[3]!”駿不從。楚,資之孫也[4]。
【注文】
[1]愎(bì):固執任性。
[2]馮翊:古郡名。三國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轄境相當于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 太守:古代官名。戰國時郡的長官稱“守”,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為太守,太守始為正式官稱。 孫楚(?—293年):西晉詩人。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少負才名,盛氣凌傲。年四十余始入仕,官至馮翊太守。西晉惠帝元康三年(293年)卒。孫楚詩文俱佳,名重一時。 外戚:古時稱外家的親屬為外戚,尤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伊、霍:即伊尹與霍光。伊尹(生卒年不詳):商初政治家、大臣。商湯時期伊尹輔政,幫助商湯攻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湯之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伊尹又接回太甲復位。伊尹卒于沃丁之時。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武帝時為奉車都尉。漢昭帝年幼即位,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政,任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后又輔佐漢宣帝,前后執政二十年。
[3]宗室:指同宗之人,秦漢以后多指皇族。 萬機:指當政者處理的各種重要事務。 私昵:指個人所親幸、寵愛的人。
[4]資:即孫資(?—251年),三國時曹魏大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字彥龍。東漢獻帝建安初,曹操辟為丞相軍事,后遷秘書郎。三國魏文帝曹丕時,為中書令,加給事中,賜爵關中侯,掌管機密。三國魏明帝時,加散騎常侍,晉爵樂陽亭侯。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病重,想讓燕王曹宇輔政,他與劉放誣陷曹宇而使司馬懿、曹爽輔政。三國魏齊王正始中,加右光祿大夫,轉衛將軍。曹爽被誅,復為侍中,領中書令。為相期間,雖勤慎其位,然因舉薦曹爽、司馬懿執掌大權,為曹魏埋下了覆亡的禍根。
【譯文】
楊駿當政,嚴厲瑣碎而又專斷固執,朝廷內外大臣都恨他。馮翊太守孫楚對楊駿說:“您以外戚身份擔當著伊尹、霍光的輔政重任,應當以至公無私、誠實不欺、謙虛和順為人處事。當前皇族宗室強盛,而您卻不與他們一起參與日常政務,心里懷著猜疑妒忌,在外培植親信,這樣下去,災禍臨頭沒有幾天了!”楊駿不聽。孫楚是孫資之孫。
【原文】
弘訓少府蒯欽,駿之姑子也,數以直言犯駿,他人皆為之懼[1]。欽曰:“楊文長雖暗,猶知人之無罪不可妄殺,不過疏我,我得疏,乃可以免,不然,與之俱族矣[2]。”
【注文】
[1]少府:古代官名。秦代置,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室財政,兼管宮廷侍從及宮廷手工業。少府所管事務至為廣泛,其收入均為皇帝的私財,專供皇帝享用。魏晉以后沿置,專管宮廷手工業。隋朝設置少府監。 蒯(kuǎi)欽(生卒年不詳):楊駿姑姑之子,曾任弘訓少府,因多次直言進諫而觸犯楊駿。
[2]楊文長:即楊駿,字文長。 暗:糊涂,不明白。
【譯文】
弘訓少府蒯欽,是楊駿姑姑之子,多次以直言進諫觸犯楊駿,別人都為他擔驚受怕,蒯欽說:“楊駿雖然昏庸,仍然知道無罪之人不可亂殺,他只不過疏遠我,我被他疏遠,就可以免去災禍,要是不這么做,我就會和他一起被滅族。”
【原文】
駿辟匈奴東部人王彰為司馬,彰逃避不受[1]。其友新興張宣子怪而問之,彰曰:“自古一姓二后,未有不敗[2]。況楊太傅昵近小人,疏遠君子,專權自恣,敗無日矣[3]。吾逾海出塞以避之猶恐及禍,奈何應其辟乎!且武帝不惟社稷大計,嗣子既不克負荷,受遺者復非其人,天下之亂,可立待也。”
【注文】
[1]辟:即征辟,指征召賢士為官。或以朝廷召聘為征,三公以下聘請為辟。此制始于西漢而盛于東漢。 王彰(?—313年):十六國時匈奴左部人,居太原茲氏(今山西汾陽東南)。西晉惠帝時,外戚楊駿輔政,想辟王彰為司馬,王彰不受。漢王劉淵倚他為左右手。劉聰拜為中軍大將軍,曾因劉聰游獵無度而進諫,險些被殺。不久晉升驃騎將軍,封定襄郡公,進太尉。
[2]新興:古郡名。東漢設置,治所在九原(今山西忻州)。西晉惠帝時改名晉昌郡,后復舊稱。三國時轄境相當于今山西五臺山以南,云中山以東,忻州市、盂縣以北地。
[3]昵近:親近。
【譯文】
楊駿征召匈奴東部人王彰為司馬,王彰逃避而不接受。他的朋友新興人張宣子覺得奇怪,問他為何這樣做。王彰說:“自古以來,一姓有兩位皇后,就沒有不敗亡的。何況太傅楊駿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專權放縱,敗亡沒有幾天了。我跨海出關躲避他,尚且害怕禍事殃及我身上,為何還要答應他的征召呢?而且武帝不考慮國家社稷,繼位的太子已經不能挑起重擔,接受遺詔輔佐的大臣又不合適,天下動亂很快就會到來。”
【原文】
秋八月壬午,立廣陵王遹為皇太子。以中書監何劭為太子太師,衛尉裴楷為少師,吏部尚書王戎為太傅,前太常張華為少傅,衛將軍楊濟為太保,尚書和嶠為少保[1]。拜太子母謝氏為淑媛[2]。賈后常置謝氏于別室,不聽與太子相見[3]。初,和嶠嘗從容言于武帝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末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武帝默然。后與荀勗等同侍武帝,武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長進,卿可俱詣之,粗及世事。”既還,勗等并稱太子明識雅度,誠如明詔。嶠曰:“圣質如初。”武帝不悅而起。及帝即位,嶠從太子遹入朝,賈后使帝問曰:“卿昔謂我不了家事,今日定如何?”嶠曰:“臣昔事先帝,曾有斯言。言之不效,國之福也。”
【注文】
[1]太子太師:古代官名。春秋時楚始為太子置師,戰國時秦、齊、趙、魏等國亦置之。秦統一六國以后不置,西晉始置太子太師,因避司馬師之諱稱太子太帥。北魏、北齊沿西晉之制置太子太師,隋唐以后多作為加官或贈官。 衛尉:古代官名。戰國秦始置,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門,主南軍,西漢景帝時改名中大夫令,不久復舊稱。魏晉南北朝多沿置。 少師:即太子少師。西晉設置,負責監護、輔導太子。北朝魏、齊沿置,以后歷代皆置。 吏部尚書:古代官名。三國時魏國改選部為吏部,主管選官之事,始有吏部尚書之名。晉與南朝吏部尚書資任尤重。 太保:指太子太保。自晉代以后,太子的屬官有太保,掌保養、監護、輔翼太子。 和嶠(?—292年):西晉大臣。字長輿,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和嶠初為潁川太守,旋遷中書令,曾參與滅吳的策劃。西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少傅,屢言晉惠帝不能繼嗣,為賈后所忌恨。終官太子少傅、光祿大夫。他有重名,然家中豪富而性情吝嗇,杜預稱其有“錢癖”。 少保:即太子少保的簡稱,西晉時設置,負責監護、輔導太子,位在太子少傅之后。
[2]淑媛:皇帝妃嬪稱號。三國時魏文帝始置,為皇帝之妾,地位相當于御史大夫,爵比縣公,在淑妃下昭儀上。晉與南朝宋齊梁陳均以淑媛為九嬪之一。
[3]別室:另設的房間,與正室相別。
【譯文】
秋季八月壬午(二十六日),立廣陵王司馬遹為皇太子。任命中書監何劭為太子太師,衛尉裴楷為少師,吏部尚書王戎為太傅,前太常張華為少傅,衛將軍楊濟為太保,尚書和嶠為少保。拜太子之母謝氏為淑媛。賈后常把謝氏安排在別室居住,不讓她和太子相見。當初,和嶠曾經從容對晉武帝說:“皇太子質樸而有古風,但末世多有偽詐,恐怕他不能處理陛下的家事。”晉武帝沉默不語。后來,和嶠與荀勗等人一起在晉武帝身邊伺候,晉武帝說:“太子近來稍有長進,你們可以一起去太子那里,粗略問他一些朝政與世事。”他們去后回來,荀勗等人都稱贊太子聰明有見識,氣度不凡,確實如武帝所言。和嶠卻說:“太子的資質和原來一樣。”晉武帝不高興地站起身來。等太子繼位做了皇帝,和嶠跟隨太子司馬遹入朝,賈后讓晉惠帝問和嶠:“你以前說我不能決斷皇帝家事,不堪即位,今天究竟怎么樣呢?”和嶠說:“我從前侍奉先帝,曾經說過這話。我的話沒有應驗,這是國家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