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嵌百寶箱
- 尋寶記
- 觀復山河
- 3532字
- 2020-04-13 18:35:15
半個鐘頭后,李尋停止了哭泣,開始整理老爺子的遺物。
古玩行與其他行當不同,這行非常講究傳承,通常老一輩在離世前,必定都會將家里瓶瓶罐罐的價值和來歷都告訴兒女,免得出現被人趁火打劫的事情。
可畢竟老爺子走得突然,家中店里的事情沒能做詳細交代。李尋收拾了半天,只找到幾塊老玉和青花瓷器,心中不勝唏噓。
他看著面前的幾個品相不好的物件,不禁想起了自家聚古齋鼎盛時期。那時家中的古玩字畫數不勝數,但凡在琉璃廠大街混飯吃的人,就沒有不知道“聚古齋”這個名號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哪家門店可以一直興旺。
多年前,李尋的母親因病去世,自那以后老爺子就沒了往日的精氣神,家中光景更是一日不一日。到了李尋成年之時,聚古齋的輝煌早已一去不復返,淪為了琉璃廠不入流的店鋪。
李尋心中十分煩悶,他蹲在地上搖晃著腦袋。突然,感覺有一道微弱的光芒射入眼中,他定了定神,循著微弱的光芒看去。這道光竟是從床底射出的。
李尋找來手電筒,俯身鉆入了老爺子生前睡過的架子床下。片刻功夫后,從里面拉出一口半米多長的木箱。
李尋仔細一看,這木箱真不一般。箱板由黃花梨的料子做成,把手是景泰藍的銅活,整個木箱雍容華貴,端莊貴氣。最絕的是箱子外面鑲嵌著珊瑚、硨磲、松石、象牙等名貴材料做成的圖案小件,這種工藝在古玩行稱之為百寶嵌。
李尋恍然大悟,原來剛才那光芒定是由硨磲反射導致。硨磲是大海中的蚌類生物,外殼堅硬碩大,且有很強的反射效果。古時候,人們沒有玻璃,于是就將硨磲做成薄片鑲嵌在家具表面,圖的就是它的亮麗耀眼。
此時,李尋心中泛起疑惑,木箱里面終究裝的什么,為何從未聽老爺子提起過?
李尋懷著忐忑的心情打開了木箱,頓時,他的表情變得驚喜無比。
只見箱子里放著一只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此瓶整體器形飽滿,釉料發色純正,青花部分有錫光斑的暈染,屬于典型的永樂時期瓷器。
古往今來,所有青花瓷器中以大明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最為美艷,這與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有著緊密的關系。
據史書記載,當年鄭和船隊從印尼地區帶回了全新的青花染料蘇麻離青,大明工匠將這種昂貴的染料運用到青花瓷的燒制過程中,從而制成了青翠艷麗的青花瓷器。
但由于永樂宣德時期對蘇麻離青使用過度,導致后續材料不足,加之受到工藝的局限性,到了宣德晚期,蘇麻離青材料便已全部用光,以至于后世再無法制作出如此色澤精美的瓷器。
李尋雙手捧著梅瓶細細端詳,忽然皺起了眉頭。他發現在梅瓶的中腰部分居然一前一后畫了兩條蛇,這完全不符合明朝瓷器的畫風啊!整個大明朝均以繪畫人物故事、山水樓閣為主,這兩條蛇算是怎么回事!難不成是當年制作梅瓶的主人喜歡蛇或生肖屬蛇?李尋越想越不明白,索性將梅瓶放到一旁不再理會,伸手從木箱中拿出另一件器物——一尊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李尋將佛像恭恭敬敬放到房間內的翹頭案正中央擺正,又雙手合十禮拜了一番。面對這尊佛像,他更加摸不著頭腦了。
古玩行雖說是不入流的買賣,但也有不少忌諱和規矩。哪些貨能收,哪些貨不能收,都有不成文的規定,人們將其稱之為行規。
那么,在古玩行當里面哪些物件不能收呢?比如,老件兵刃兇器就基本不收,因為行內人都認為這些物件大多都沾染了血氣,收了之后容易引來血煞。
前幾年,琉璃廠街上有人兜售一把宋代的寶刀。那寶刀鋼口極好,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舊寒光閃閃。不僅如此,在寶刀的刀柄位置還鑲滿了各色寶石,刀鞘為紫檀挖槽,外加蟒皮包裹,整把刀出了眼的貴氣。可即便如此,寶刀仍然被琉璃廠的店主們婉言拒收了,原因就是因為害怕犯血煞。
寶刀的主人心有不甘,于是耐著性子在琉璃廠又兜售幾日,見無人愿意收貨,便準備離開。可就在這時,一個不知名的小店主竟拿錢取了貨,并聲稱一定要將寶刀賣個好價錢。
正所謂世事難料,那店主收了寶刀還不足一個月,他的兩個小兒子在自家房頂玩耍時,竟一并從房頂上摔了下來,腦袋剛好撞在了院內的石磨盤上,血肉腦漿撒了一地,情形慘不忍睹。幾日后,店主的老婆因難忍喪子悲痛,也一頭撞死在了石磨盤上,原本的四口之家僅在一月內,最后只剩下店主一人瘋瘋癲癲的活著。
古玩行除了兵刃兇器不收,還有一類器物店主們也不太愿意收,那就是佛像法器。
行內人都知道佛像法器是不能輕易用來買賣盈利的,主要是因為古玩行的人對神明心生敬畏。試想如果兩個人在佛像面前討價還價,難免會對神明造成輕蔑。其實,如果真的想收這類的貨也可以,那就得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貨到手后不能再出手,只能安放在案頭上焚香供養。
李尋看著面前這尊佛像,一時間不知所措,如果剛才的梅瓶放在箱內是出于珍藏,那么,佛像放在箱內又是圖什么呢?這佛像又是何時收的呢?
李尋帶著疑惑拿出了放在箱內的另一件物品——一本發黃的記錄本。李尋心臟撲通撲通跳得厲害,他猜想本子里會不會記錄著老爺子的秘密,也許老爺子在別處還有一個藏寶地,里面裝滿了金銀古玩。畢竟聚古齋也曾經無比輝煌過,他越想越激動,以至于在翻開記錄本的時候雙手都是顫抖的。
但當李尋真正看到記錄本中的內容時,他的下巴差點被驚掉在地上,這哪是什么藏寶地,分明就是個欠債本。李尋隨手又翻看了幾頁,發現里面密密麻麻寫滿了老爺子的借款數目和日期,整條琉璃廠街上的店主差不多都被老爺子借過錢,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李尋再也看不下去了,心想遺產沒留下多少,欠賬倒是有一筆,他猛地合上本子,坐在椅子上喘粗氣。
忽然,他眼睛的余光無意間看到箱內角落處還有一個小麻布袋,鼓鼓囊囊的似乎里面裝著什么東西,李尋迫不及待地解開上面的系帶,緊接著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
布袋里面是一件雙面的牛皮小鼓,上面寫著一個蒼勁有力的“李”字,不用多想肯定是專屬于老爺子生前用的器物。那這個小鼓是干嘛的呢?
清朝中晚期,琉璃廠成為了北京城內古玩的匯集地,一些有錢有勢的子弟都在此開店,圖的無非就兩樣東西,一個是錢,一個是名。而那些沒有本錢的人,自然無法在琉璃廠開門面,但他們又想吃古董這碗飯,于是他們就背著小包袱走街串巷去收古董,人們戲稱他們為包袱齋。
古時候做生意三分買賣七分吆喝,包袱齋們就在北京胡同內可勁吆喝收貨,時間一長,他們的嗓子可就撐不住了。于是,每個人都在手中拿一把牛皮小鼓敲打起來,用來代替吆喝聲,用圈內的行話講這叫敲小鼓,實則就是收古玩的代號。
任何行業時間一久都難免會分出個三六九等,敲小鼓也不另外。
敲小鼓考驗的不是本錢,而是眼力和耐性。好眼力、好耐性的人稱之為敲硬鼓,他們是行內的老爺,身份高人一等。他們只收滿清遺老或者貝子爵爺的貨,去的地方也多集中在皇城根附近的胡同,所以,收到的貨自然也是精品居多。李老爺子就是這么賺的第一桶金,然后開了聚古齋。
反之,那些沒有好眼力、好耐性的人被稱之為敲軟鼓,平時就在老北京城小門小院的胡同內串街收貨,收的大多是些古玩里面的底子貨。因此,敲軟鼓比起敲硬鼓的人低了好幾個段位。
李尋搖晃著手中的小鼓,瞬間發出幾聲清脆的鼓聲,他的心情也稍稍舒朗起來。李尋抽著煙自娛自樂片刻后,才將佛像與梅瓶放回木箱內,然后又將木箱轉移到更為隱蔽的地方。隨后,搖晃著小鼓回房間歇息去了。
第二日,李尋在胡同口吃了一碗面茶,便開始按照老爺子欠賬本上的記錄還錢。畢竟不是太復雜的賬目,僅用了一上午就已經償還了多半,但令李尋不明白的是每當他拿著賬本去還債的時候,店主們都有些驚訝,好像李老爺子從不欠他們錢似的,李尋心想或許是時間太久的緣故,導致店主們都忘記了欠債的事情,所以才會感到驚訝。
傍晚時分,李尋拿著賬本回到家中,看到賬本上的欠款差不多均已償還,頓時,覺得渾身上下輕松舒坦許多。他翻看著賬本,盤算著明天需要償還的金額,但當他看到本子的最末頁時,整個人猶如遭受了晴天霹靂一般。
“欠牛爺佛像一尊、外加十萬塊錢。”
李尋逐字逐句讀了出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萬萬沒想到那尊佛像竟與牛爺有關系,不僅如此,居然還欠牛爺十萬塊錢,這簡直是一筆巨款。在這個經濟不溫不火的九十年代,差不多可以買一臺全新的桑塔納轎車了。李尋更想不明白,這么一筆巨款,牛爺為何從未開口討要過呢,這哪是像是他的為人風格?
這一晚,李尋輾轉難眠。腦袋中想的全是自家聚古齋與雅集堂牛爺之間的恩怨,但他并沒有理出頭緒,他甚至都不知道兩家人是如何形成的對立局面。猛然間他想到了瘦猴,瘦猴與老爺子和牛爺基本同齡,又在同一個圈子內混飯吃,所以,他認定瘦猴一定知道點什么。
于是,李尋決定問一下瘦猴。但很快他發現這樣做并不合適,因為古玩行最大的忌諱就是瞎打聽。再說了,老爺子走得蹊蹺,李尋嘴上不說,其實心里仍然懷疑瘦猴,瘦猴依舊存在朝老爺子下黑手的可能。所以,他對瘦猴并不是絕對的信任,如果貿然打聽聚古齋與雅集堂的陳年恩怨,搞不好可能會惹火燒身。
與其獨自琢磨,不如主動出擊。李尋決定帶上佛像和一萬塊錢,親自上陣探一探牛爺盤絲洞的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