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硯樓清人書札題記箋釋:芷蘭齋作品系列
- 韋力箋釋
- 1899字
- 2020-04-10 10:37:16
三 顧肇熙致吳景萱



釋 文
……貴處略相似,而熱尤甚。時已二九,身上之衣尚在棉夾之間,習于北者頗不慣也。吾兄邇來有何佳況?補署想皆不遠,盼切盼切。額廉使去津時,弟深告以吾兄之才望,渠當時雖似領會,恐老實人少真識耳。鞠常①差事未得,京居甚難,不得已航海南游,過此小住,弟等初到,照應不周。海南為眾望所歸,以鞠常之熟游,吾兄之宏獎,必能壯其行色,早整歸裝,弟深為之幸也。鄙狀祈詢之,當可詳悉。手此,敬請臺安,并頌歲福。
弟肇熙②頓首
十二月初五日
鈐:景鄭持贈
題記:
此吾鄉前輩顧緝庭先生肇熙殘札二紙。卌年前余搜羅鄉賢遺墨而存之,原札三頁,經戊申之厄失去首頁,上款猶憶是致同邑吳碩卿③先生者。考《吳縣志》,肇熙字皞民,號緝庭,南雅先生莼④之從曾孫,清同治甲子舉人,納貲為工部主事,以敘監修惠陵勞擢道員,官至臺灣道,晚居木瀆鎮,優游終老,藏書亦富。其子聰孫,余弱冠時曾識之。抗戰前藏書散出,余曾得其手校《史記》及《兩漢書》,當亦績學之士,惜遺著不可蹤跡耳。先生手跡流傳甚稀,即此殘羽,亦是鄉賢泥鴻之一,不敢棄諸,即奉逸梅翁藏弆,俾為鄉賢留茲點滴遺墨而已。
己未仲冬,潘景鄭
鄉夢久零星,遺此殘鱗羽。風雨劫塵摧,罄盡囊中絮。 惆悵璧難全,首簡俾無據。敢以乞苔芩,珍帚蘄長護。
《生查子》。
逸梅前輩教正。
寄漚呈稿
鈐:景鄭、景鄭倚聲、己未七三翁
小 注
① 葉昌熾(1849—1917),字鞠裳,一字鞠常、菊裳,號頌魯,晚號緣督廬主人,江蘇蘇州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修,官至甘肅學政,以裁缺歸,著述終老。富藏書,精目錄、考訂、金石之學,有五百經幢館,藏書三萬卷。著有《藏書紀事詩》《語石》《奇觚庼詩集》及《緣督廬日記鈔》等。
② 顧肇熙(1841—1910),字皞民,號緝庭,江蘇蘇州人。清同治三年(1864)舉人,官工部主事、惠陵工程監修,后歷任吉林分巡道、陜西鳳邠鹽法道、按察使銜臺灣道、臺灣道署布政使等。晚居蘇州,捐資辦學。詩宗北宋,書法蘇軾。有《思無邪室日記》等。
③ 吳景萱(1835—1912),字碩卿,江蘇蘇州人。曾任廣東補用知府。與李慈銘結為昆弟,《越縵堂日記》載:“碩卿來,交譜牒,結昆弟之好。碩卿少予七歲。”
④ 顧莼(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吳羹,號南雅,晚號息廬,江蘇蘇州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出為云南學政,道光初授侍講學士,后擢通政司副使。嘗從錢大昕游,與孫星衍、鈕樹玉、黃丕烈等往來,擅書藝,好畫梅蘭。著有《思無邪室集》,編有《滇南采風錄》《律賦必以集》等。
箋 釋
此札雖為殘札,首頁已佚,且札末僅署月日,未署具體年款,然由內容可以推知,此札書于光緒十七年(1891),是年辛卯,顧肇熙時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顧肇熙札中有云:“鞠常差事未得,京居甚難,不得已航海南游,過此小住。”鞠常即葉昌熾,光緒十五年(1889)會試中進士,十六年授編修,十七年考差未得,《緣督廬日記鈔》光緒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記載:“保和殿考差,窮日之力尚是百孔千瘡,可嘆也!”葉昌熾居京師期間,由座師潘祖蔭延其坐館,教授潘祖年,同時收徒尚有友人查燕緒之子、秦綬章之子以及翁同龢之侄翁孫。然京師百物騰貴,葉昌熾又終日留連廠肆,授徒所得悉付書賬,因此顧肇熙有“差事未得,京居甚難”之謂。
顧肇熙原本任陜西鳳邠鹽法道,是年經李鴻章奏保,出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李鴻章全集·奏稿》中收錄有“奏保顧肇熙片”:
前陜西鳳邠鹽法道顧肇熙,上年服闋來津。時值直境大水為災,工賑煩興。臣以該員辦事實心,條理精密,當即檄入賑局……該員明練樸誠,體用兼備,歷任吉林分巡道、陜西鹽法道。嫻于吏治,所至均著政聲,前后在北洋當差,歷練有年,通達事理,于交涉洋務亦能留心講求。臣素知其才,本擬留直襄助。昨經臺灣撫臣邵友濂奏調,欽奉諭旨發往,差遣委用。海疆重要,自屬需才孔亟之時。現賑撫業經就緒,即飭該員將經手事件料理清楚,已于九月杪起程渡臺。
由此可知,顧肇熙赴臺為是年九月之事,故有“時已二九,身上之衣尚在棉夾之間,習于北者頗不慣也”之語。葉昌熾南游則幾乎同期。據《緣督廬日記鈔》所載,葉昌熾是年十一月初三日登船,初六日抵臺北之基隆口,“初七日先訪銅井晤之”。銅井即顧肇熙又一別號,《緣督廬日記鈔》中多以此名呼之,稱“緝庭”者不足十處。蘇州光福鎮有銅井山,為昆山顧氏之祖籍,是故顧肇熙以此為號。
顧肇熙到臺時間僅早于葉昌熾兩月,故有“弟等初到,照應不周”之語。葉昌熾在臺游歷月余后告辭,離臺抵廈門,經汕頭、香港至廣州,入廣雅書局協助刻書。顧肇熙則于三年后,即光緒二十年(1894),接任臺灣布政使,閱一年,清廷將臺灣割讓予日本,顧肇熙一度被建議擔任割讓事宜之“全權大使”,顧以“受瘴抱病”棄位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