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鄭文焯致師竹主人

釋 文

周處書畫如何,前路屢來催索。茲又送上舊瓷花瓶二個,又一友人托買者,藍者四元,龍泉窯者三元,此尚易消脫,愈速愈好。師竹主人

小坡頓首

鈐:景鄭持贈

題記:

鄭大鶴先生手札一通,亦燼余孑遺。先生名文焯,字小坡,號叔問,別署大鶴山人,高密人。先世為關東海島鎮守協鎮,從清師入關,隸漢軍正白旗,故為旗籍。清光緒元年舉人,工古文詩詞,尤精金石考據之學,兼通醫理,善書畫,風格遒逸,卓然名家。襄蘇撫幕前后十余年,時往來蘇滬間。辛亥革命后閑居蘇州,以行醫、鬻書畫自給,著有《大鶴山人集》行世,為時所重。此札款署師竹主人,當是骨董肆主,亦足以見先生之嗜古情緒焉。逸梅翁搜羅近代名家手跡不遺余力,即以檢奉,聊備一格,當所樂取焉。

己未仲冬,景鄭

多能事,亦才人。羈旅久吳門。百年風雨記前塵。藏弆富奇珍。  伴和扁,龕玉佛(先生有“玉佛龕主”印),大鶴粲繽紛。片羽殘鱗賸泥痕。縞纻乞長恩。

調寄《喜遷鶯》。

寄漚詞人呈稿

鈐:潘、景鄭、景鄭填詞、己未七三翁

小 注

① 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冷紅詞客、大鶴山人等,遼寧鐵嶺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捐官內閣中書,居蘇州三十余年,長期為人作幕。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工詩詞,通音律,擅書畫,懂醫道,長于金石古器之鑒,以詞名聞世,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著有《大鶴山房全集》。

箋 釋

鄭文焯中舉后,七次會試不中,遂絕意進取,因愛吳中山水,故寄居蘇州,為歷任蘇州巡撫幕中之賓。康有為作《清詞人鄭大鶴先生墓表》稱其“先后巡撫十九人,慕其才名,延贊幕府,君乃徜徉湖山,著書作歌詞,以老于吳下”。在此期間,因歷任巡撫皆對其禮待有加,故生活頗為寬裕。然辛亥革命后,巡撫一職不復存在,幕府亦隨之解散,鄭文焯生計成艱,唯有行醫賣畫以為食,因此晚年生活頗為蕭索。《墓表》稱其去世后:“卒前一日彌留,屬其子復培,以后事托康有為,康有為乃紀其喪,問所藏書畫古董,則鬻盡。”

其實鼎革后,當局亦有人賞識鄭文焯之才學,袁世凱曾創設清史館,由趙爾巽、柯劭忞主持,并聘鄭文焯為纂修,但鄭對袁世凱印象極壞,堅不應聘。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后,網羅人才,打算聘其為金石學主任教授兼校醫,然而鄭正躊躇斟酌間,夫人一病不起,未久辭世。喪事過后,鄭文焯婉辭北大事,并致信友人羅癭公略作解釋:“聞京師仆賃薪米之費,什倍于南,居大不易,蒿目世變,何意皋比,頹放久甘,敢忝為國學大都講耶?業醫賣畫,老而食貧,固其素也。”

潘老所藏此札中,鄭文焯并未署年款,然玩其字句,當為幕府生涯結束之后所書。諸多民國掌故皆記大鶴山人晚年鬻盡所藏,尤其民國六年冬,夫人張氏去世,鄭文焯無錢營葬,還是梁啟超送來三百大洋,始得入土為安。札中稱“此尚易消脫,愈速愈好”,其拮據之況,恍如在目。

又,此札書于蕓蘭閣綠箋紙上,蕓蘭閣為設于蘇州養育巷之紙鋪,民國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應用新楹聯》中收有蕓蘭閣楹聯兩副:“蕓窗書伴讀,蘭閣紙生香”及“蕓閣焚香功能辟蠹,蘭臺秉筆文勝雕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贵阳市| 普格县| 广宁县| 察隅县| 慈溪市| 赤壁市| 清远市| 镇巴县| 环江| 堆龙德庆县| 秦皇岛市| 同江市| 中阳县| 崇礼县| 彩票| 平罗县| 喀什市| 田阳县| 海晏县| 兴义市| 南城县| 浦城县| 寿阳县| 玉溪市| 义乌市| 宜兰县| 应城市| 厦门市| 长阳| 鹤峰县| 赤城县| 石棉县| 石泉县| 香河县| 临猗县| 颍上县| 西畴县| 延边| 巴彦淖尔市|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