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雷軍
- 商業真經:商界領袖的商道智慧
- 成杰
- 16193字
- 2020-04-08 17:27:18
重點提示
創業故事:四十不惑,一切才剛開始
商業模式:布局生態鏈,對“韭”當割
競爭理念:專注、極致、口碑、快
經營智慧:優秀的公司賺利潤,偉大的公司贏人心
企業文化:把用戶當朋友而非上帝
領袖魅力:身先士卒的“勞模”
商業真經:雷軍經典語錄
成杰智慧評語
創業故事:四十不惑,一切才剛開始
雷軍有一句話讓人津津樂道:“站在臺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是雷軍用前半生的痛覺悟出來的。
雷軍,1969年出生于湖北仙桃,18歲考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進入大學后,雷軍僅用了兩年時間就修完了所有學分,甚至完成了大學的畢業設計。受《硅谷之火》中創業故事影響,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雷軍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和同學王全國、李儒雄等人創辦三色公司,可因為盈利模式模糊不清,短短半年后,三色公司宣布解散,雷軍的第一次創業就這樣結束了。
大學畢業后的雷軍,沒有去同學們趨之若鶩的廣州、深圳,雖然大家都說那里錢多、機會多,可雷軍隱隱約約覺得自己的夢想之地在北京,于是,他只身前往北京闖蕩。1991年年底,雷軍在北京中關村偶然結識了求伯君,受他的邀請,雷軍加盟金山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金山的第六名員工。雷軍先后出任金山公司開發部經理、總經理、總裁,這一干就是整整16個年頭。
在這16年中,金山歷經從辦公軟件到詞霸、毒霸,再到向游戲和網絡的多次轉型,幾經起落。雷軍帶領金山五次沖擊IPO,最終依靠網絡游戲的業績,于2007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但金山當年的上市估值,遠不如同一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更不及早幾年在美國上市的盛大、百度等互聯網企業。
雷軍擔任金山公司總經理之時,馬化騰、丁磊等人剛走出校門到電信局上班,李彥宏還在美國念書,周鴻祎也剛參加工作,馬云籌辦中國黃頁在北京到處碰壁。雷軍的湖北老鄉周鴻祎曾說,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對雷軍都是仰視的狀態,因為雷軍出道早,江湖輩分高,是中關村里的元老。但是,短短幾年后,這幫“小字輩”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互聯網大佬,雷軍不知什么時候被遠遠落在了后頭。
對于金山的這段經歷,雷軍有太多感慨:“金山在上世紀(20世紀)90年代還很火,1999年互聯網大潮起來的時候,我們卻忙著做wps,忙著對抗微軟,無暇顧及。到2003年時,我們再環顧四周,發現我們遠遠落后了。那一瞬間,我壓力非常大,作為CEO,我后面兩三年每天都在想,什么地方出問題了,是團隊不夠好,還是技術不行,還是自己不夠努力?”
要知道,雷軍在金山期間,是業內出名的“勞模”,更被認為是“IT界最勤勞CEO”,在他的影響下,金山團隊成員身上都有著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在《我十年的程序員生涯》一文中,雷軍卻透露,自己曾經花費整整7年心血開發的BITLOK(一種加密軟件),在推出后不久,就面臨著市場萎縮的問題,最終不了了之。不是團隊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更不是努力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地方出問題了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2007年年底,雷軍決定換一種生活。在自己“一手帶大”的金山軟件正式于在香港上市兩個月之后,雷軍辭職了,離開了自己埋頭苦干了16年之久的老東家,轉身做了天使投資人。作為“新手”天使投資人,雷軍先后過投資過20多家創新企業,這些企業涉足移動社交、電商平臺、在線醫療等領域,有些項目甚為經典,比如拉卡拉、優視科技(UCWeb)、凡客誠品、好大夫、樂淘、多玩、多看等,都很成功。
跳出了程序員生活圈子,視野開闊的雷軍慢慢覺悟:成功光靠勤奮是不夠的,還需要找到臺風口,順勢而為。“大齡青年”雷軍開始尋找自己的機會。
2009年12月16日,40歲生日那晚,尋覓無果的雷軍有些沮喪,借著酒勁兒跟一干好友發牢騷,訴說著自己的人生迷茫。好友黎萬強安慰他,自古英雄大器晚成,遠的不說,近的看優秀企業家柳傳志和任正非,前者40歲創業,后者43歲創業。40歲為時尚早,人生可以重新開始。雷軍聽后醍醐灌頂,他決定重新出發。
但重新開始做什么呢?憑借著敏銳的嗅覺,雷軍意識到,未來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就是大勢,他果斷選擇進軍移動互聯網行業,開啟自己人到中年的再次創業。
雷軍創業的第一步是找人,在他的不屈不撓、窮追不舍下,他先后找來了谷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林斌、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谷歌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摩托羅拉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七個人組成豪華的創始人團隊。2010年4月,小米公司注冊成立。
創始人團隊確定下來了,接下來,雷軍仍面臨著無數的問題,雷軍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要去做手機,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手機,有誰相信我可以做手機?有誰愿意跟我一起去做手機?有哪個投資者愿意把錢給我去做手機?”為了找到硬件方面的人才,他跟林斌每天見很多人,跟每一個人介紹自己,每天面試恨不得從早上到深夜一兩點,仍舊遲遲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雖然創業的過程異常艱辛,但是雷軍從沒想過退縮,他堅信,小米公司會很有前景,因為它站到了一個臺風口,這個臺風口就是智能手機的興起。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召開首發會,雷軍特意選在了年輕人聚集的北京798藝術區,為了達到宣傳效果,一向靦腆的他,穿了一身喬布斯的標配衣服:黑T恤+藍色牛仔褲,并用喬布斯式的演講激情,成功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新品發布會異常成功,而雷軍自此也獲得了“雷布斯”的稱號。
在創業小米的時候,中國的手機行業已經到了“紅海”競爭地步,各大品牌的手機產品在硬件上已經做到了極致。雷軍沒有因此心存畏懼,因為他知道自己走的是顛覆式創新創業之路。小米手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小米的鐵人三項)的智能手機之路。后來的事實證明,“鐵人三項”為小米找到了藍海。
在小米手機剛推出的時候,雷軍承受了各種打擊:小米故意饑餓營銷炒作;小米后蓋掉漆、質量差;小米銷售量造假;小米售后維修跟不上;小米做的是山寨手機……雷軍用產品品質和為用戶負責的態度讓這些質疑一一消散。2012年,小米賣出了719萬部手機;2013年,賣出1870萬部手機;2014年,小米出貨量達6112萬臺,銷售額達到743億元。在此過程中,小米完成4輪融資,估值迅速突破100億美元。小米一躍成為業界的現象級品牌。
“站在臺風口,豬也能飛起來”“任何時候都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這些話語是雷軍對小米高速成長秘密的注解,可趨勢是多變的,是很難持久的,當趨勢拐了彎的時候,小米又該何去何從呢?
商業模式:布局生態鏈,對“韭”當割
一位投資人總結小米模式曾說,小米在思路上領先兩年,產品上領先一年,傳統的手機廠商很難追上。很快,他就被這話打臉了。
2015年,小米手機沒有完成預定銷售目標,小米進入了一個迷茫的低谷期,雷軍主動號召小米全員進行自我調整修煉內功。2016年,小米出貨量跌出行業前五,媒體紛紛唱衰小米,說它破產只是早晚的問題了。到了2017年,在市場整體下滑6.3%的情況下,小米手機凈增長59%,出貨量達到9100萬臺。小米從高峰跌到了谷底,然后又觸底反彈了。小米創造了一個增長奇跡,又創造了一個逆襲奇跡,它靠的是什么呢?答案是讓人捉摸不透的商業模式。
“小米的商業模式,不以手機盈利為目的,而是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先積累口碑建立品牌,繼而把手機變成渠道,通過服務和軟件實現盈利。”創立之初,雷軍就對小米做出了這樣的規劃,即軟件+硬件+互聯網的“鐵人三項”模式,并用來詮釋小米的商業模式。
靠銷售手機賺錢是所有廠商都在遵循的商業模式,包括蘋果、三星、華為、聯想,大家慣常的做法是“用低端機沖擊市場份額,用中高檔機賺利潤”,而小米卻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雷軍把小米的價格壓到最低、配置做到最高,以“高配置+低價格”的模式沖擊市場份額,這成了小米手機的核心競爭力,讓其他企業無法復制、無法企及。
可是,小米應該如何盈利呢?雷軍認為,“借助小米手機的放量銷售帶動用戶數量的增長。只要有了好的口碑,一切將紛至沓來。”而外界更多的觀點則認為,小米是通過“饑餓營銷”賺取暴利,電子產品的配件價格跌落十分迅速,一個月就會有明顯的跌落,小米想方設法拖延了出貨時間,自然能賺取更多的利潤。2017年小米的逆襲才讓人們真正反應過來,小米的盈利模式根本不像他們一開始理解的那么簡單粗暴。
2017年6月,盡管手機業務仍處在高度的競爭壓力中,但小米生態鏈已經有89家企業、年收入突破150億元。這些生態鏈產品,在小米手機熱銷時,能夠錦上添花;而在手機遇冷時,品類豐富的智能硬件產品,也能幫小米保持存在感,不至于迅速被大眾遺忘,全產業鏈的生態布局為小米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壁壘。也在這一年,雷軍把小米的“鐵人三項”理論從“軟件+硬件+服務”升級為“硬件+互聯網+新零售”。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明白了,小米商業模式是一個可以自動生長的生態鏈,它能根據時代趨勢,不斷更新升級,也正為因此,雷軍才喊出了“小米模式能得永生”的口號。
其實,小米的生態鏈布局在小米成立之初就開始了,早在2011年,小米就嘗試過做移動電源,但效果一般。到了2013年,小米重新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狀態明顯不一樣,因為那年的小米已經有了1.5億成熟活躍的用戶群。2014年12月,小米以12.6億元人民幣入股美的集團,在智能家居方面加強合作。2015年,雷軍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國貨運動,他認為,現在的中國已經是商品過剩的年代,我們需要做出優質的產品。他將好產品定義為“新國貨”,他希望小米能夠推動整個中國的“新國貨運動”,讓優質的產品在各行各業里大量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的生態鏈以投資孵化的形式圍繞手機向外展開,一開始第一層是手機周邊,比如耳機、小音箱、移動電源等;第二層是智能硬件,比如空氣凈化器、電飯煲等傳統白電的智能化;第三層是生活耗材,比如毛巾、牙刷等。后來,這一生態鏈進一步擴大:第一層是智能硬件生態鏈;第二層是內容產業生態鏈;第三層是云服務。
小米生態鏈到底是怎么運作的呢?
雷軍說:“我想做充電寶,我就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做充電寶最好的團隊,我掏錢他做大股東,我做小股東,然后從材料采購、工藝改進等各個環節幫助他。”
小米所謂的生態鏈就是把小米做成生態環境,讓更多人圍繞小米的品牌、小米的平臺、小米的用戶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小米通過借鑒竹林生長模式提出了“竹林理論”,并依靠“竹林理論”打造生態鏈。生態鏈內部企業如竹林中的竹子,竹子間通過竹林的根部相互連接并獲取給養,竹林內部實現不間斷的新陳代謝,在一些竹子老去的同時很多新生的竹筍破土而出,從而保障了竹林的四季常青。
在這種模式下,小米用優質資源支持生態鏈企業,小米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品牌、技術、項目管理、銷售渠道,甚至是外觀、供應鏈的支持,生態鏈企業借助小米已經成熟的產品孵化路徑,可以快速占領細分市場。小米的生態鏈投資,為其在智能硬件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
對于生態鏈企業的選擇,小米的要求很簡單,這類企業的業務市場規模要足夠大,用戶需求足夠強烈,產品與小米用戶需求契合,除了這些硬性要求外,還有一個不容置疑的軟要求,那就是這個企業的價值觀要跟小米一致,他們愿意并且能夠與用戶做朋友,愿意做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
2017年年底,小米生態鏈業績亮眼,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100%,獲得了iF設計獎金獎、東方設計奧斯卡獎(Good Design best 100)、紅點設計大獎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三大設計大獎。在小米平臺上,聯網設備已超過8500萬臺,日活躍設備超過1000萬臺,合作伙伴超過400家,小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物聯網)平臺。
根據雷軍的計劃,小米將在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這將使小米生態鏈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競爭理念:專注、極致、口碑、快
小米公司,2010年成立,2014年,出貨量達6112萬臺,銷售額達到743億元,短短四年時間,小米創造了一個發展奇跡,讓手機行業的眾多廠家望塵莫及,它靠的是什么?
雷軍最早提出了“互聯網思維”的概念,他認為,小米的成功是互聯網思維的勝利,是先進的互聯網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勝利。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呢?雷軍用了七個字來概括:專注、極致、口碑、快。
在一次采訪中,雷軍對這七個字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專注:手指穿桌子肯定是穿不透的,但是如果是針尖就很容易,所以要把力量集中在一點上穿透;極致:互聯網上很容易贏家通吃,在全國范圍里面只有一兩家活下來,那都得在刀山血海中活下來,所以極致的核心是把自己逼瘋,把自己逼到極致;口碑:我對口碑的理解就是超越預期,就是這個東西比你想象的更好;快:哪怕你現在解決不了,也要告訴用戶,說這個信息我收到了,我大概什么時候改,我每個星期都有改進時間表。”小米在這幾個方面具體怎么做的呢?
-專注-
喬布斯讓蘋果從1997年虧損10.4億美元,變成1998年盈利3.09億美元,起死回生,只用了一招,那就是“專注”,雷軍對此嘆為觀止,“喬老爺子在一次產品戰略會發飆了。他在白板上畫了一根橫線和一根豎線,畫了一個方形四格圖,在兩列頂端寫上‘消費級’‘專業級’,在兩行標題寫上‘臺式’和‘便攜’,他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做四個偉大的產品,每格一個’。說服董事會后,蘋果高度集中研發了Power Macintosh G3、Powerbook G3、iMac、iBook這四款產品。當時蘋果離破產也就不到90天。”
雷軍開始自己做手機的時候,他反復思索喬布斯的“大道至簡”理念,他發現,出一款手機,對手機公司來說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但只出一款卻非常難,因為只出一款,需要創業者有足夠的自信,得堅信做出的這一款手機是天下最好的。在這種理念下,小米一開始堅持只做一款手機,也只有一個名字,就叫“小米手機”。在手機的配置方面,小米也只做頂級配置的手機,同時還要做到性價比最高,而手機的銷售也主要靠小米官網的在線銷售。
-極致-
有一次,雷軍推介紅米手機,他先是拆開塑封,說這個塑封是由富士康生產的,是世界一流的;接著掀開包裝盒,他又說,這是用進口紙漿做的,保證不會掉屑;然后,他拿起了充電線的袋子,說這是磨砂袋,而其他廠家一般都會用個透明塑料袋……還沒看到手機長什么樣,僅僅從這些外部的產品包裝上,用戶就能感受到小米專注與極致的魅力。
小米創立之初,雷軍的理念就非常清晰,小米要做極致手機,“極致就是做到你能做得最好,就是做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度。極致就是要做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做得非常好”。在這種理念下,不管是CPU,還是觸摸屏,小米整個手機硬件的供應商找的都是業內頂級的,為了達到這一點,新生的小米費了不少周折。“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把別人逼死”,雷軍堅持這么做了,讓用戶尖叫的低價高品質產品推出后,小米沒瘋,別人倒是真的被逼死了。
-口碑-
口碑是什么?雷軍認為口碑的核心不在于好產品,也不在于便宜的產品,而在于超預期的產品,口碑的真諦就是超越用戶的期望值。
“如果你在一個咖啡廳用蘋果手機打開瀏覽器,在那么小的屏幕輸賬號密碼,你不會很痛苦嗎?當你跟服務員要密碼的時候,第一次要的不對,還要第二次的時候,你掏出小米手機,它自動問你是不是連接,你說是,自然就連上去了。”雷軍認為,這就是超越用戶的預期,就能產生口碑。
2012年8月,在小米2手機的發布會上,雷軍把“超越用戶的期望”進行了一次華麗的演示。首先,雷軍指出,M2采用的CPU是APQ8064 1.5GHz,這款處理器是高通公司的高端產品驍龍S4系列之一,它的性能在這個系列中是獨占鰲頭的,也就是說,M2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然后,雷軍公布了一系列參數,800萬像素的后置攝像頭,200萬像素的前置攝像頭,強大的圖形處理功能,IPS超高PPI精度視網膜屏,每一個數字都彰顯著M2的強大。
在粉絲們都在猜測這樣一款高性能手機要多少錢,是2500元還是3000元的時候,雷軍宣布,M2市價1999元,全場粉絲頓時為之沸騰,大家都認定它是名副其實的“性價比之王”。雖然后來業內關于小米“性價比”有很多爭議,但是,小米在第一時間抓住了用戶的心是毋庸置疑的。
-快-
雷軍說,如何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提速,是所有互聯網企業最關鍵的問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了以后能掩蓋很多問題,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往往風險是最小的,而當速度一旦慢下來,所有的問題就都暴露出來了。
在“快”的理念下,小米創業之初,堅持用電子商務的模式做銷售,而不涉足尾大不掉的分銷、專賣渠道,真正做到扁平化。一方面,保證與用戶的直接溝通;另一方面,實現了銷售情況的及時反饋。
對小米來說,快速還需要體現在對用戶服務的反應上。用戶提出的意見被小米采納后,只需要一個星期,就能體現在MIUI系統的更新中,這在傳統手機企業是想都不敢想的。小米一直堅持每個星期更新一次系統,它用這個效率與用戶溝通,樹立口碑,同時給自己施壓,強迫小米能快一點,更快一點運轉起來。
經營智慧:優秀的公司賺利潤,偉大的公司贏人心
雷軍曾特意拜訪馬云,向他請教經營智慧,在一次拜訪中,雷軍從自己的角度,針對阿里巴巴成功的最關鍵要素做了如下總結:
第一點,選擇一個巨大的市場。其實任何一個公司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必須基于一個巨大的市場。如果沒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你要想把公司做成世界級的公司是不可能的。第二點,要找一群超級靠譜的人。馬云就擁有這樣一群既有能耐且攆不走的人。第三點,相對于同行而言,你要有一筆永遠都花不完的錢。
創辦小米時,雷軍特意選擇了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市場,做了兩年的投資者,他也不缺錢,他最欠缺的就是有能耐又攆都攆不走的人。
“當我決定做手機的時候,我見了100多個人,才找到光平博士。”雷軍介紹,在創立之初,為了找到最棒的團隊,他曾經費了不少周折,“一開始,我找軟件公司圈子里的,這個行業大家都熟悉我,很快找得到,但是硬件公司的人一個也找不來。那時候我每天見很多人,我跟每一個人介紹我是誰誰誰,我做了什么事情,我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見面談談。幾乎來小米的每個同事我都打過電話,每天面試,恨不得從早上談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
雷軍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在創業初期80%的時間都拿來招人,并且小米成立后的前100名員工在入職時都與他面對面溝通過。小米手機硬件結構工程負責人第一次面試是在雷軍辦公室,從中午1點開始一直聊到晚上11點多,幾個合伙人輪流和他交流,最后他終于答應加盟小米。過后他自己半開玩笑說:“趕緊答應下來,不是那時有多激動,而是體力不支了。”
一開始雷軍每天都在擔心小米的未來,創業團隊建立起來之后,雷軍心里踏實了,他對小米充滿了信心,怎樣才有可能產生一家像蘋果那樣的公司呢?如果能把谷歌、摩托羅拉和微軟合并了,那就一定有戲。
隨著小米的發展,業內更多人才前赴后繼地匯集過來。據統計,小米有一半以上的人來自谷歌、微軟和金山,他們的平均年齡是32歲,也就是本科畢業10年或研究生畢業7年的人才,他們個個都是有經驗又依然保持著沖勁的人。
那么,雷軍是如何吸引到這些人才的呢?
雷軍從三個方面下手,一是為人才搭建實現理想的舞臺,二是為人才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三是為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報酬。
小米的組織架構沒有層級,基本上是三級:七個核心創始人部門——領導——員工。而且不會讓團隊太大,稍微大一點就拆分成小團隊。除了七個創始人有職位,其他人都是工程師,沒有職位,他們晉升的唯一獎勵就是漲薪。這種扁平的組織架構,既能解放人才,讓人才自由發揮,又能讓人才不需要考慮太多雜事和雜念,一心放在做事上。
作為有很大增長空間的初創企業,舞臺和空間是不缺的,有競爭力的報酬是不是就意味著太多的資金投入,會不會對初創企業造成負擔呢?在這點上,雷軍很敢于創新,他為人才提供了可選擇的報酬,“我們邀請任何人加入的時候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他們可以隨便選擇。第一,你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第二,你可以選擇2/3的報酬,然后拿一部分股票;第三,你可以選擇1/3的報酬,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雷軍介紹,分別有10%的人選擇了第一和第三種工資形式,有80%的人選擇了第二種工資形式,2/3的報酬也是不低的數字,足夠他們照顧生活,因為持有股票,他們非常樂意與創業公司一起奮斗、一起成長。
在小米內部沒有設置KPI考核制度,因為雷軍認為KPI考核帶來的晉升制度會讓員工為了晉升做事情,從而導致價值的扭曲,為了創新而創新,不一定是為用戶創新,嚴重的話甚至會引來內部的惡性競爭。小米在公司內部強調責任感,即每個人都要對用戶負責。這樣會使員工之間有共同的價值觀,從而利于協同合作,提升效率。
工作氛圍是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卻是影響個人及團隊行為方式的標準、價值觀、期望、政策和過程的混合體。在消極、不思進取的團隊氛圍中,再偉大的人才也只能被埋沒,更別說團隊的發展了。而一個積極的團隊氣氛會對整個團隊產生諸多正面的影響。對此,雷軍提出了“快樂文化”,為小米上下打造快樂的工作氛圍。雷軍說:“光發高工資,也不能快樂起來,關鍵是怎么輕松地做事情。要用一顆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事、快樂的人)的心,快樂自己,快樂他人,快樂客戶。”
其實,有了在金山長達16年“不堪承受之重”的艱苦經歷,雷軍對快樂文化的追求,比誰都發自肺腑。小米公司定期舉辦一些球賽,不定期舉辦聯歡活動,在玩的方面,不吝投資,從“苦日子”過來的雷軍,就是要讓大家玩得盡興。他深深知道,只有擁有愉悅的上班心情,員工的工作效率才有保證,而且人在愉悅的狀態下,往往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靈感。他經常“趕著”小米狀態不好的程序員和創意人員趕緊玩起來。
企業文化總是受企業家個人的影響,當企業家個人發生改變的時候,企業的文化也會跟著改變。從低調的瘋狂IT人到會作秀、追求生活品質的CEO,雷軍人生狀態的調整,給小米帶來了“福音”——快樂文化,而小米的快樂文化,帶來的是企業的高效率和高凝聚力。
企業文化:把用戶當朋友而非上帝
小米有一點非常讓人津津樂道,那就是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小米在營銷推廣上幾乎是“零投入”。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強大的米粉。
雷軍是個手機控,據說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個保險柜,里面放著60多部手機,在創業之初,他出門都帶著七八部手機,跟人講起手機性能來,他會一下子掏出來擺滿桌子,然后再一個個進行分析。在他的影響下,一開始,小米的品牌宣言是“為發燒而生”,它的定位是一款高性能發燒友愛好者的手機,雷軍把小米的目標人群聚焦為“發燒友”。這些發燒友大多是技術和創業愛好者,他們對程序員出身,并且有連環創業經歷的雷軍極其崇拜,成了小米的第一批米粉。
在推廣MIUI業務的時候,雷軍給黎萬強出了一個難題:不花一分錢做到100萬用戶。于是,無奈的黎萬強開始帶領團隊泡論壇、灌水、發帖子。沒想到,黎萬強最初選中的作為超級用戶的100個人,不僅參與MIUI的設計、研發、反饋,還成為MIUI操作系統的“星星之火”。MIUI最初的研發是放在互聯網上,敞開門請用戶一起參與研發。當時小米每周更新四五十個、甚至上百個功能,其中三分之一是由米粉提供的。這樣做的難度系數很高,為了保證每周更新,必須保證兩天內完成規劃、兩天寫代碼、兩天做測試,可雷軍硬是堅持下來了,他希望將MIUI做成一個“活的系統”,用戶的需求都可以隨時滲入進來。
雷軍說:“手機是每個人的親密伙伴,我們和它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任何其他東西。難道喬布斯說這個東西要這樣用,要那樣用,我們的習慣就和他一樣?不是的,我覺得手機將來會是一種個性化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養成’自己的手機,這就是在用互聯網的思想制造手機。”對用戶而言,小米是他們的,他們參與過就有了擁有感,有了一種榮譽感,他們會樂于與好友們分享小米的消息,小米的粉絲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MIUI論壇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100萬,用戶覆蓋全球數十個國家,他們是小米手機的第一批粉絲。自此之后,小米堅定了自己的粉絲路線。
雷軍說:“1個高度滿意的用戶,能給你帶來10個用戶,1個無比忠誠的用戶,最少能給你帶來100個用戶。”那么,如何把用戶轉化成忠誠用戶呢?雷軍的解決辦法是不把用戶當成數字,而是當成朋友。
雷軍對小米的定位是做一家小餐館,他說:“如果能讓顧客常常說‘老雷給留個座’,這就是最大的幸福。”雷軍所謂的小餐館主要是強調小米與用戶的關系,相對于大餐館,小餐館的顧客一般都是老顧客,顧客與餐館人員之間的關系比較親近,從收銀員到服務員到廚師,顧客都能叫出名字,而對于顧客的喜好,甚至家庭情況,小餐館都可能會很了解。小米客服工作的宗旨是:提升服務質量和米粉交朋友,口號是:我要這樣持續地、專注地、熱情地、認真地、微笑地為你服務,親愛的米粉,你是我摯愛的朋友。對于電子商務企業來說,客服是直接與用戶溝通的途徑,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服務質量和對外的品牌形象,因此,雷軍極其重視小米的客服環節。
雷軍本人就是小米的“頭號客服”,“我一周上6天班,其中有5天是在小米。我每天都要登錄小米論壇和我的微博,上面有許多網友甚至是米粉的留言,我對這些意見特別關注。有些好的意見,我會和同事們商量予以應對。”用戶有很多關于產品功能的好的建議,就是這樣通過雷軍這個“頭號客服”及時得以體現。
除雷軍外,小米創業團隊的主要成員每天都要花兩三個小時泡在論壇上和用戶溝通、發掘需求。而小米所有工程師也被鼓勵借用論壇、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戶直接溝通。在這種模式下,小米的“宅男”工程師都能近距離地感知用戶的喜怒哀樂,為粉絲寫程序,而不是為小米公司,不是為雷軍,這種觀念上的改變讓他們拿出來的東西更能打動人心。
以雷軍為首的小米團隊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用戶的體驗,這讓很多米粉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有一次,雷軍發布了一條微博:“滑雪時有朋友丟了一部手機,一下子覺得這兩個功能越來越重要了:尋找手機位置、遠程刪除所有數據。主要原因是今天的智能手機更像電腦,除了通訊錄和短信外,還有郵件和各個網絡服務密碼等等私人數據。”很快就有人跟帖:“雷總,我都掉了兩部了,解決一下掉手機的問題唄!”很快,小米增加了定位找回功能。
小米投入了很多精力關注用戶的需求,這樣會不會得不償失呢?雷軍說,“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就是說你真的把用戶服務好了,其他所有的東西你都能獲得。講得再通俗一點,你的用戶真的滿意了,你的公司的營業額、利潤、市場占有率就什么都有了,所以想問題一定要想得簡單、純粹。”
小米的創業走的是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現在,用戶已經深入到了小米的調研、產品開發、測試、傳播、營銷、公關等多個環節。正如雷軍所說“因為米粉,所以小米”,小米通過塑造自己的粉絲文化,讓每一個粉絲成為產品的代言人,去宣傳小米,維護小米的品牌榮譽,米粉真正成就了小米。
領袖魅力:身先士卒的“勞模”
在企業界,能夠做到依靠個人魅力吸引員工的領導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雷軍絕對算得上一個,他自身有一種偶像光環,吸引了不少傾心相隨的粉絲。
18歲的雷軍,拿著能上清華、北大的成績進入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他戒掉了午睡的習慣,把時間分割,以半小時為單位,為自己制訂好每半小時的學習計劃。通過這樣的努力,雷軍用兩年讀完別人4年才能讀完的課程,并包攬學校幾乎所有的獎學金。
寫程序是枯燥、疲憊的,可雷軍卻覺得,那是一個遼闊、奇妙的世界,程序員可以掌控細微到每一個字節、每一個比特位的東西,精雕細琢,如同一座座宮殿,那種喜悅和成就感,局外人無法體會。雷軍將程序當成藝術品,極其認真地對待。22歲的時候,雷軍將自己寫程序的心得寫入《深入DOS編程》和《深入Windows編程》兩本書籍中,這兩本書成了程序員爭相閱讀的紅寶書,雷軍也因此成為很多程序員心中的偶像。
1992年,雷軍以一個程序員的身份加盟金山,他開啟了沒有周末、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的高負荷工作狀態,并光榮地得到了“IT勞模”的稱號。在這個過程中,雷軍的領導風格逐漸成形。
第一,不斷提升自己。
雷軍加入金山的第二年,就因為卓越的研發實力,很快從程序員提拔為總經理。為了能夠稱職地帶領團隊,雷軍主動修齊了自己的營銷短板。一直閉門研發的他,一有機會就去一線跑市場。原本不懂營銷的他用自己的高度熱情感染了每一個金山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雷軍也確實積累了很多營銷經驗,后來小米的營銷成功,與此不無關聯。關于這段經歷,雷軍事后道出了自己的管理經驗:學會難得糊涂,讓眼里能揉得進沙子。
第二,身先士卒。
2003年5月,金山終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8000萬元孤注一擲投入網絡游戲。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大家起初都有點發懵。但是雷軍依然充滿激情,集中了一批骨干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公司上下包括司機、前臺都玩起了游戲。好幾個月,雷軍基本上都是白天工作,晚上通宵玩游戲,親自測試產品質量。對這段時間的經歷,雷軍說:“我們團隊很多人都是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我也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我們大多是凌晨3點下班回家,早上8點開會,連續幾個月睡眠不足,但我們都很快樂,我們享受這種生活。”
無數管理實踐告訴我們,管理者的頑強意志與人格魅力會給下屬信心、勇氣和力量,會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方向。雷軍對待工作的高度熱情深深地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他的帶動下,金山團隊逐漸從不熟悉網絡游戲到開始熟悉,然后到精通,他們成功實現了突圍,在網絡游戲領域中搶占了一席之地。
有媒體評價金山“一個瘋子帶著一群瘋子”。雷軍也經常自嘲說:“我是以勤學苦干出了名的,行業里對我最多的美譽就是‘IT勞模’。”因為雷軍的事必躬親,下面的工作人員壓力很大,他們以雷軍為目標不停地奔跑,這股勁挽救了金山,雷軍也成了無數人為之奮斗的偶像。
談起創立小米的初衷,雷軍又端出了一大碗雞湯:“在中國這個土壤上,我們能不能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我覺得只有這樣你才無愧于你的人生,才會使你自己覺得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有追求的。”正是因為有著夢想的激勵,當時拿著錢袋子四處找投資的雷軍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可他創辦小米之后,依舊拼命工作,用他的話說是“連睡覺都覺得浪費”。雷軍曾在中央電視臺《遇見大咖》節目中自曝3分鐘吃一頓飯,一天開11個會,每天工作16小時。經常有小米員工爆料加班到深夜兩點時還能看到雷軍的身影。在雷軍這種以身作則的影響下,雖然小米內部沒有打卡制度,但小米的員工往往“朝十晚十”,戰斗力極強。
雷軍用一步步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他也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在私下里,雷軍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沒有高高在上,更沒有不可侵犯,他非常的樸素、接地氣。
“雷軍不是個冷冰冰的人”,無論是和他走得近的朋友,還是他的員工,都做過類似的評價。雷軍的助理曾經爆料,他吃東西一點都不挑剔,助理給他點什么吃什么,沙縣小吃和漢堡這些普通上班族吃的快餐,雷軍幾乎每天都在吃。雷軍很少把時間浪費在吃和穿上。他的樸素穿著和隨意搭配,大家有目共睹。和其他總裁級人物相比,雷軍總是顯得很親民,這也是他能成為“網紅總裁”的原因所在。
一邊是金光閃閃的成績,一邊是普通的生活,這種反差,讓雷軍更具魅力。
商業真經:雷軍經典語錄
1.創業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讓豬飛上天的臺風口。勤奮、努力加堅持,等等,這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最關鍵的是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
2.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競爭的利器就是快。
3.創業10條:能洞察用戶需求對市場極其敏感;志存高遠并腳踏實地;最好是兩三個優勢互補的人一起創業;一定要有技術過硬并能帶隊伍的技術帶頭人;低成本情況下的快速擴張能力;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加分;做最肥的市場;選擇最佳的時間點;專注、專注再專注;業務在小規模下被驗證。
4.商業上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像毛主席講的,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敵人弄得少少的。
5.創新就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但創新的風險很大,絕大部分創新最后都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創新的本質是不懼失敗的勇氣!創新還需要一個大環境:全社會理解失敗者,寬容失敗者。
6.創新為什么這么少,因為我們社會缺少包容失敗的氛圍。很多大的創新,也是從一兩個小的點子開始的。
7.什么是成功?每個人眼里的成功都不一樣。我認為,成功不是別人覺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自我感受。我不認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我只是在追求內心的一些東西,在路上!
8.很多創業者想輕輕松松成功,如果你想過很舒服的日子,最好不要創業。可以找一個大公司,收入比較穩定,過著非常體面的生活,就挺好的。
9.任何成功,勤奮和努力是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一個最低6×12小時的勤奮和努力,為什么你會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時就成功,別人比你工作時間長50%,聰明程度一樣,人家比你一倍努力,這就應了中國的古話:天道酬勤。
10.創業三原則:第一,熱愛你所做的事;第二,做事情的時候要挑選足夠大的池塘、足夠大的事;第三,勤奮和努力是必要條件。
11.從小開始,每個老師都會用愛迪生的這句話教導我們好好學習,愛迪生確實說過“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但是,老師偏偏每次都漏掉愛迪生后面最關鍵的話:“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勤奮和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運氣很關鍵!
12.如果需要幫忙,創業者來找我,我會竭盡全力,盡管我的能力和精力非常有限;如果不需要幫忙,我不會給創業者找任何麻煩,做一個安靜的股東。公司是創業者的,他們是英雄和明星,是主角,我是啦啦隊隊員。
13.董事長該干啥?主要有三點:什么時間點做什么樣的事情,這決定了公司的方向和戰略;用什么樣的人來干這件事情,尋找德才兼備的人不容易;怎么讓人有動力愿意打仗,怎么樣能夠把事情做成。坐好這個位置,最重要的是看人看事的眼光,是經驗、閱歷和胸懷。
14.我18歲的時候就是喬粉,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自己能成為喬爺第二,小米也絕對成不了蘋果,因為喬爺是神,是我們頂禮膜拜的偶像,極簡完美設計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小米努力的方向是“易上手,難精通”,全力設計高品質高性能的發燒手機。有一群發燒友喜歡就足夠。
15.創業就是干別人沒有干過的事情,干別人干過了但沒有干成的事情。一個非常優秀的創業者往往都是離經叛道的、那種很夸張的人。他有挑戰一切的勇氣,這是需要鼓勵的品質。所以我鼓勵創業者要能夠挑戰權威,顛覆現有規則,這才是成功的經驗。
16.騰訊已經成就了一代霸業,馬化騰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霸主。但強大如羅馬帝國、強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這是自然規律。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關鍵點在騰訊會因為什么原因、會在什么時候衰落,這值得我們大家琢磨!這就是我們創業的機會。
17.我想,我們只有來一次自我的革命,才能實現鳳凰涅槃;我們只有打爛所有的壇壇罐罐,才會重新變得強大起來。現在,不僅僅需要各位有勇氣、有信心,我們還需要有策略。
18.商業上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像毛主席講的,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敵人弄得少少的。過去幾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所以盡可能不參加會議,認認真真做東西。對我們這么小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廣泛結盟,以開放心態來合作。
19.我們一定要辦一個輕輕松松的公司。順勢而為,登到山頂看到風景很漂亮,將山頂上的石頭往下踢,這是小米要做的事情,如果小米是把一個一千公斤的石頭運到山頂上,那一定沒有現在的精神面貌。
20.這個時代真的不需要變化嗎?現在連操作系統都在變,行業遠沒有得到充分競爭。我相信喬布斯發明了新手機時代,但還有很多新的東西會出現。
21.大家認為對互聯網行業來說,40歲已經老了,應該要退休了,還折騰什么。但是我特意查了一下,敬愛的柳傳志是40歲創業的,任正非是43歲,我覺得我40歲重新開始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我有這么一個夢想,我就此生無憾。
22.不少創業者抱怨找不到人。其實,無論什么樣的企業,找優秀的人都很困難。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辦法:第一,花足夠的時間找人,至少70%;第二,把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做好,展示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筑巢引鳳!
23.作為領導者你一定要把你所關注的事情的每個細節拎出來,或者在你的隊伍中形成這種文化,你的事情才能做得好。用柳傳志的話說就是比誰夯得實,夯實了哪怕晚走半步也能贏。
24.管七八個人的關鍵是帶頭干。管二三十人的關鍵是走著干,早上問問今天的任務,下班的時候看看完成情況。管七八十人的關鍵是找幾個能管二三十人的部門經理。
25.某手機品牌一年投放廣告費是20億元人民幣,我就在想,我們為什么不把這20億元人民幣還給用戶呢?當我們滿大街打一個廣告,把兩三百元錢的手機賣到兩三千元錢的時候,那不是一種保健品嗎?這是不會長久的,在今天社交化媒體如此發達的時候,還有什么東西比口碑重要呢?
26.用戶首先需要好產品,其次才是便宜的產品。
27.我們在做每一個產品的時候都是先尋找一個有很大用戶需求的點,一點點地擴張開來,一點點做這點是大家很重視的。實際上互聯網企業都是一點點長起來的,騰訊、百度這樣的企業都是一點點長起來的,所以單點切入是互聯網很重要的一個原則。
28.每個項目投資之前,我要叮囑創始人兩點:一、我不要投票權,100%支持你,只要不做假賬不違法、公司不翻船;二、我會給你很多建議,但這僅僅是建議,你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假如按我說的做,對了,是你的功勞,錯了,也是你的責任。
29.二十多年前,我看了一本關于史蒂夫·喬布斯的傳記,就夢想創辦一家世界級的公司。雖然目前離這個目標非常遙遠,但我一直有一個自信:畢竟我比喬布斯小15歲,我還有機會!一本書、一個人的影響,改變了我一輩子。
30.什么是成功?每個人眼里的成功都不一樣。我認為,成功不是別人覺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自我感受。我不認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我只是在追求內心的一些東西,在路上!
成杰智慧評語
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中,社會各界一直認為,中國的第四次創業潮來臨了,并且這次創業浪潮有著中國近10年來最好的創業環境。創業的黃金時代來了,是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弄潮兒呢?據統計,目前,中國創業的失敗率高達90%以上。那么,哪些人適合創業,哪些人不適合創業呢?雷軍身上有著幾點非常明顯的創業成功者的素質,能為創業者提供一些參考。
-人因夢想而偉大-
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要面對的痛苦比起收獲的喜悅和成就感要多太多,而夢想能支撐人們走得更遠。
雷軍常常提及影響自己一生的書《硅谷之火》。這本書,講述了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等硅谷奇人早年的創業故事。大學時代的雷軍偶然看了這本書,之后的好幾個晚上,他都失眠了,他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沿著400米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好幾個通宵,一直在想,怎么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自此,他確立了一個夢想: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如此,才無愧于人生。
正是這個夢想,讓雷軍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參與了金山的創辦,并且堅持16年,直至金山成功上市;也正是這個夢想,讓雷軍在金山最輝煌的時候離開了。
雷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我40歲前已經干了不少事,賣了卓越,把金山搞上市了,天使投資做了不少,也都不錯,但我卻在40歲的時候迷茫了。因為我18歲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覺得心里不踏實。”
在雷軍的意識深處,給人打工、為人投資更像是幫助他人,唯有創辦自己說了算的事業,才能讓自己更加快樂和無憾。在小米尚無前景可言的時候,雷軍就當眾發誓:一定要成為世界500強。“這是我這輩子干的最后一件事情,如果干砸了這輩子就踏實了。”這種孤注一擲的投入,讓小米有了一個全新的開端。
-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
在與眾多企業家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每一個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生命的偉大在于歷經苦難,苦難是一種財富,它比幸福更難忘懷。一個沒有經過苦難的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幾乎不可能。正因為如此,創業需要面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考驗,挺過來的才是最后的王者。雷軍在金山時代,加班加點、全心投入,卻屢屢碰壁、處處受挫,這為他積蓄了足夠的抗挫折能力。后來,創辦小米,他備受指責,每天都要面對各種辱罵和斥責聲,但是,他都一一挺過來了。
-具有遠見卓識-
創業者都有一種本領,那就是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能看到大勢,跟對形勢。對此,雷軍深有感觸:“小時候以為,聰明加勤奮,天下無敵。于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20多年過去了,修成‘IT勞模’。一日夢醒,才明白,人生的牌桌只和了兩把屁胡。愧對江東父老,甚憾!要想大成,光靠勤奮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后來從金山“出走”,做天使投資人,雷軍富有前瞻性地看到移動互聯網的未來,果斷選擇進軍移動互聯網行業,小米科技應勢而生。一開始,很多人對雷軍的選擇表示不解,一些業內人士好心勸他:“干這行當作什么?我們都恨不得跳出去轉行干了,你放著好好的軟件行業不做,來趟這渾水干嗎?”而雷軍卻很堅持自己的選擇,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是每個有理想的IT人都不應該錯過的。小米成立之后的黑馬效應和一路高歌,實實在在地證明了雷軍選擇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