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當代中國的實踐

當代的中國共產黨體制繼承了中國歷史上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以黨為核心的選拔制具有開放性、競爭性以及選賢任能的特征。當今世界,民主制被奉為標準的政體。為了更好地理解選拔制,本節將對比選拔制和民主制的效果。民主制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滿足了現代社會關于人的“自決”的思想:人們在投票和表達的時候感受到了自身擁有的權力。另一方面,理論家也證明,多數原則是社會將個體偏好加總成集體偏好的唯一無偏原則。但是,民主制的效果并不總是盡如人意的;反過來,中國的選拔制雖不像西方民主制那樣接納所有社會個體的意見,但也可以產生一些西方民主制沒有得到的合意結果。對于這兩種政體的比較能夠加深我們對國家治理的理解。

(一)長期競爭與無約束進入

首先,我們來比較選拔制所要求的長期競爭和民主制所允許的無約束進入之間的差別。選拔制要求官員對他們的職業有長遠的打算;官員們必須在年輕時進入體制,然后與同齡人競爭來獲得升遷。相比之下,民主制為希望從政者提供了“捷徑”,那些沒有甚至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人,也可以在他們感覺合適的時候涉足政治。兩種政體各有利弊。

選拔制的最大優點在于,它使得政府官員擁有長遠的眼光。這種眼光是由體制中的兩種力量塑造的。第一,為了維持體制的穩定,黨必須長期保持選拔標準的一致性。這樣,官員對于自己的表現和升遷機會之間的關系,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一個好的結果是,官員不那么受機會主義動機所驅使,而是按照選拔標準進行他們的工作。第二,中國的選拔制鼓勵官員維護良好的聲譽。為升遷而競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終身事業,因而聲譽就變得很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希望擔任高級職位的官員來說,更是如此。

選拔制的另一個優點是官員愿意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積累資歷。因為職業生涯很長,官員愿意從經驗中汲取教訓,提升自身能力(Le Borgne and Lockwood,2004)。而黨也愿意幫助官員,為他們積累經驗提供機會。黨有意地將有前途的年輕官員放到預備干部隊伍中。一個鍛煉他們的重要方法,就是讓他們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崗位上擔任職務。特別地,他們通常會被安排到縣級或市級單位擔任主要領導,這樣他們就能鍛煉出統籌應對復雜多樣任務的能力。有了這些經驗,當官員擔任國家的高層領導職位的時候,他們就會比較有信心。

基于上面的兩個優點,選拔制使官員不受民眾的短視要求所干擾。黨在中國的絕對領導地位的確對此有幫助,但是它不足以讓黨不受民眾壓力的影響。如前文所指出的,黨在70年代末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到經濟增長對增強民眾信心的重要性。選拔制本身所蘊含的長遠訴求,對于幫助官員建立長期眼光,也是同樣重要的。憑借著他們在升遷過程中積累的資歷,官員可以自信地說,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利于社會的長期利益。

但是,選拔制也有明顯的缺點,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不利于有創造力的官員的脫穎而出,因為偏離常規在體制內是沒有多少好處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最終整個體系里剩下的都是一些平庸的官員。另一個結果是,高層領導人一般都在六十歲以上,他們可能被自己以往的經驗所束縛。人的思想一般在二三十歲時就已經成型了,官員在體制內的成功可能會進一步固化這個趨勢。

民主制的優缺點與選拔制剛好相反。民主制允許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參與政治,這就保證了政治體系有持續的新鮮血液注入。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出現過三位四十多歲的總統。但是,民主制的一個缺點是,官員要持續地面對選舉壓力。這對政策效果以及官員自己有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官員必須屈從于民眾壓力來獲得選票,這就導致他們往往為了迎合選民采取短視的投機決策;另一方面,選舉使得當選官員沒有動力提升自身能力,因為一旦競選失敗,這些能力就沒有任何用處(Le Borgne and Lockwood,2004)。很多西方有識之士抱怨,目前的西方世界沒有領袖(Micklethwait and Wooldridge,2014)。這是“斜坡效應”在民主原則上的表現:人們不再滿足于把“人民主權”當作一個烏托邦理想,而是要把它變為現實,從而事事要求民眾做主;如此一來,領袖也就沒有必要了。

(二)選拔與激勵

第二個比較是,中國的選拔制強調事前選拔,而民主制強調事后監督并給官員提供充分的激勵。儒家傳統要求統治者在成為統治者之前就彰顯賢能之才。遠在漢代,公推制度就已經建立,推舉官員是地方精英的責任。隋朝開創科舉制度,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另一方面,漢代就建立了對地方官員的考課制度(鄧小南,1987)??颊n記錄良好的官員得到升遷,不合格的官員則可能被解職。直到今天,普通中國人仍然認為做官不是一個尋常職業,只有德才兼備之人才配得上重要的政府職位。中國的選拔制繼承了選賢任能的傳統,這在選拔黨政領導干部的時候起到了關鍵性作用(Bell,2015)。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優秀人才能夠被選拔出來,缺點是,那些有創造力、但經驗不足的人可能被埋沒。一個可能的結果是,這種體制能夠選拔出有執行力的公職人員,但是較難發現有創造力的領袖,而缺少了這樣的領袖,國家就可能難以快速適應當今世界的變化。

相比之下,民主制向任何想從政的人敞開大門。在理想情況下,候選人的信息得到充分公開,選民對候選人充分了解,理論上可以選出德才兼備的領袖。然而,現實世界遠沒有那么完美,能力不足的投機者往往能夠混過選舉。和中國的選拔制相比,民主制的選拔能力更弱。這就是為什么民主制構建了各式各樣復雜細致的機制,以保證當選舉官員對選民負責。憲法條文通過監督與制衡對官員施加了很強的限制;為了贏得第二個任期,官員會努力工作。但是問題在于,再次當選的強烈愿望會使在任官員采取投機和扭曲性行為(Nordhaus,1975;Rogoff,1990)。選舉和激勵之間就產生了張力。對這種張力的關注可以追溯到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對國家建構的辯論。在《聯邦黨人文集》中,詹姆斯·麥迪遜曾為投票制度辯護。他認為,投票制度可以保證“政府堅持它的宗旨”,并“擁有實現這些宗旨的辦法”。埃爾布里奇·格里則指出,投票制度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難以“有效保證對賢能人士適當的偏愛”。本杰明·富蘭克林反對付給官員工資,因為他認為這只會吸引二流之輩從政?,F代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在理論上已經證明,強烈的激勵不利于選拔有能力的官員(Fearon,1999;Maskin and Tirole,2004)。席天揚等(Xi, Yao and Zhang,2016)基于中國市級官員大型數據集的一個實證研究表明,官員越有能力,對短期升遷激勵的反應就越小。[7]這說明,選拔比激勵更重要。麥克斯維特和烏爾德里奇(Micklethwait and Wooldridge,2014)指出了西方民主面臨的諸多挑戰,并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議,但沒有意識到當今民主制度的最大弊病,即無法選拔出可靠的領袖。在這方面,中國選拔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責任與問責

第三個比較是中國選拔制強調責任(responsibility),而民主制強調問責(accountability)。在儒家思想中,官員如民之父母;作為“父母官”,官員有責任照顧他的子民,即使子民有時并不知道被照顧的好處。這種主動治理的精神一直保留到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它被翻譯成那句著名的口號:“為人民服務?!痹诒举|上,對責任的強調要求官員主動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這種方式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官員沒有任何借口推卸責任;另一方面,他們也被賦予了更大的權力,從而可以用他們認為必要的方式提高社會福利。如果官員是賢能的,這種方式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它也有兩個顯見的缺點:一方面,官員可能達不到儒家所要求的道德標準;沒有對權力的充分監督,權力的濫用、甚至以權謀私就可能難以避免。反腐過程中揭出的眾多腐敗官員,恰恰證明了這種擔憂。另一方面,即使官員是賢能的,我們也不能保證官員能夠充分了解民眾的需求。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社會主義大辯論中,哈耶克就指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失敗在于計劃者無法獲得計劃所需的所有信息。當代官員所面臨的問題也是類似的。

民主制解決信息不完全問題的方式,是使用一個簡單的政治偏好加總方法,即簡單多數原則。剩下的任務就是讓官員們執行加總的結果。這就是民主制強調問責的原因。民主制要求當選官員按照選民的意愿行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動做事。在一個完美的政治環境中,這種治理方式很好地制約了當選官員,杜絕了權力的濫用;但是,在不完美的政治環境中,制約就會大打折扣。有大量的例子證明,民主制在發展中國家沒有很好地起到制約官員的作用。另一方面,約束官員只是良治的一個方面,國家治理有許多地方需要官員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官員的責任感就變得更加重要。

如果中國的選拔制能夠讓政府官員更好地接受人民的問責,或者,相應地,如果民主制能讓官員對民眾更加負責,兩種政體都會變得更好。相對來說,更急迫的問題是如何讓發展中國家的官員更加負責,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環境遠不如工業化國家完美。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要選擇中國的選拔制;它們應該在現有的民主制基礎上進行改革,使得官員更加負責。

(四)單一性與多樣性

在中國,因為選拔是由一個組織使用統一的標準來執行的,政府官員的行為趨向于同質化。盡管這樣使得黨更容易推行自己的政策,但是,隨之而來的單一化存在潛在的危險:一旦整個官僚體系發生了方向性錯誤,整個體制就很可能釀成大錯。過度投資、盲目追求GDP增長以及無視環境都和單一化有關。更為嚴重的是,整個社會可能會成為受害者,失去現代社會應有的多樣性。相比之下,在民主制中,官員可以根據選民的偏好,實施多樣化的政策。地方社區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利益訴求,當選官員必須反映這種多樣性。這樣,民主制的社會將比選拔制的社會更加多樣化。

但是,選拔制并不天然地排斥多樣性。首先,選拔標準可以更加多樣,從而選拔出特點鮮明、而不是僅僅有能力發展經濟的官員。其次,可以引進民主機制來補充選拔的不足,讓民眾行使監督政府官員的權力。再次,選拔制和自由社會是相容的。自由主義政體的兩個最重要特點是政治選拔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選拔制符合這兩點。另一方面,選拔制也沒有必要壓制民眾的自由表達。前文已經說明,單一的意識形態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某一特定意識形態的信仰已經不是成為政府官員的先決條件。中國社會已經遠比過去多樣化,不存在單一的社會思潮能夠自稱為主流思想;人們對社會異端的寬容度已經大大提高;報紙和社交媒體上對于政府政策的批評也時刻可見。誠然,政府管制依然存在。但這是國內外對于中國體制的誤解共同導致的結果。導致這些管制的根本原因是“民主敘事”對中國政策制定者的誤導,使得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體制的正當性的真正來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上思县| 丹江口市| 红安县| 承德市| 阜南县| 万安县| 龙口市| 嘉黎县| 安陆市| 罗田县| 永寿县| 泗洪县| 潞城市| 公安县| 忻城县| 邓州市| 金坛市| 新宁县| 天峨县| 赤水市| 高密市| 时尚| 云阳县| 萝北县| 泸西县| 南溪县| 京山县| 布尔津县| 彭州市| 黑河市| 贺兰县| 新闻| 荥经县| 万山特区| 洛扎县| 桐梓县| 台安县| 潮州市| 辉南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