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人口增長與工業化發展

人口增長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反過來人口增長又是工業化發展的產物,這是人口增長與工業化發展關系的重要表現。一方面,從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到現代主要中等以上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實踐均印證了人口增長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尤其是人口增長所提供的科技人員及其重大的科技發明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工業化的發展又為人口的持續增長提供了物質保障。工業化進程極大地提高了社會財富的創造能力和人口撫養能力,擴大了人類的生存空間,為人口高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從而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

3.2-1 人口增長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而非歐洲其他國家,這與英國當時的人口優勢緊密相關。可以認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是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人口優勢對于工業化發展的必要性體現在:不僅能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還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脫離土地的科技人員。

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長所能提供的充足勞動力,滿足了工業化生產對人口資源的需求。人口增長可能會導致食物短缺和工業化進程的崩潰,但是人口增長會促進制造業部門采用規模收益遞增的技術擴大物質和商品的生產(Introduction and Gilbert,1959)。托馬斯(1973)的研究顯示人口增長促進了歐洲的商業貿易和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爆發(Jones,1988)。當時由于英國的人口增長快,每年有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滿足了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革命需求的后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Introduction and Gilbert,1959)。從1500—2016年主要歐美國家的人口統計數據來看(表3.1):在1500年法國的人口有1500萬,英國僅有390萬;但是到了1820年,法國人口有3130萬,英國有2120萬,此時英國人口比1500年增長了4倍不止,而法國的人口僅增長了1倍。其他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增長了1倍,荷蘭增長了1.3倍,德國增長了1倍。因此,工業革命首先誕生在英國很大程度上由英國當時的人口增長優勢所決定。

表3.1 1500—2016年歐美各國人口(百萬)

資料來源:2000年以前的人口數據來源于:Angus Maddison,“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06 AD”,http://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3-2009.xls。2016年的人口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統計數據,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TOTL。

另一方面,人口優勢所帶來的大量脫離土地的青年科技人才的供給和創新發明,直接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在1700年,英國的人口增加到了857萬,相當于法國人口的39.8%,而人均耕地僅是法國的83%。但是在1705年,英國從事農業的人口只占了35%,而法國還有7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此時英國的人均GDP已經增加到了1250美元,法國的人均GDP只有910美元。[34]可見大量科技人員的產生要以大量脫離農村的勞動力為前提。從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發明來看,大多數發明者是工廠的一線年輕工人,如果這部分人仍然在農村土地上勞作,也不可能有機會進行科技發明。英國的大量工業發明實例足以說明這一點:1733年,鐘表匠凱伊發明的飛梭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1764—1767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尼紡紗機提高了紡紗的效率;1769年,理發師阿克萊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779年,紡織工人克隆普頓發明了動力織布機,隨后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1769年,儀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發明了單向蒸汽機,1782年又制造出了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易富賢,2013)。此外,對于工業化國家而言,科技創新也要依托于人口的增長。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社會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理論中,一致認為創新和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內生驅動力(Lucas,1986)。因此,大量脫離農村的科技人員以及科技發明是工業化發展的又一必要條件。

3.2-2 人口增長方式轉型也是工業化的產物

人口增長常常被看作是工業化的產物,是工業化發展的一個結果。以歐洲為例,歐洲進入資本主義以后,自16世紀中期開始,每個世紀人口分別增長了28.2%、11.9%、47.5%、80.6%左右,增長較快的是18世紀后半葉,這與當時在英國爆發的工業革命密切相關(潘紀一,1991)。工業化的發展對人口增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口出生率的升高和人口死亡率的持續下降。

其一,在工業化期間,國民財富的增長、物質的積累以及婚姻數量的增加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一方面,工業化的發展為人口的出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用市場機制對人口的生產進行了解釋:在工業化進程中,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引起勞動工資的增長,而對勞動的優厚報酬能使窮人有條件更多地生育,更好地撫養子女,這就能鼓勵人口的繁殖,引起人口的出生率提高(亞當·斯密,1983)。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物質和財富創造的極大提高,能使國家的人口撫養能力增強,并能擴大經濟上的生存空間,從而為人口高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婚姻范圍的擴大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以歷史發展和哈捷諾(Hajnal,1965)的研究來看,婚姻模式的形成多數以經濟基礎為前提,社會習慣要求婚姻形成必須以物質經濟條件為基礎,結婚的雙方在婚前必須具備足以養家糊口的獨立能力和財富。因此,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及物質的積累,為整個社會的婚姻數量增加奠定了經濟基礎,而婚姻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人口生育。

其二,在工業化期間,科學技術、醫療和公共衛生的改善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在工業化之前,高死亡率是人口學的主要特征。美國人口學家諾特斯坦在法國人口學界元老朗德里研究基礎上發表了系列論著,提出了人口轉變理論(Notestein,1945),認為在工業化時期的人口特征表現為死亡率開始下降,出生率仍處于較高的水平,人口平衡遭到破壞,進入了人口爆炸階段。隨后,格拉斯等的研究也認為工業化期間人口增長的主因是死亡率的下降(Glass and Eversley,1965)。很顯然,工業化期間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技、醫療的進步以及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首先,醫藥科技的進步。包括以天花、肺結核、霍亂等為主的傳染病預防藥物研制,使嬰兒和產婦死亡降低的產科手術的改良,醫療基礎設施的改善等進步都有助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嬰兒成活率的提高對下一代的人口增長提供了基數。其次,生活水平的提高。麥基翁等人研究認為食物供應和營養的增加對人口死亡率下降具有較大作用(McKeown, et al.,1972)。他們以法國、瑞典、愛爾蘭等國家的人口增長為例,認為18世紀初期死亡率下降帶來的人口增長是由于17世紀以來整個歐洲食物供應大量增長所致。第三,公共衛生服務和保健措施的改善。包括供排水設施的建設、檢疫制度、瘟疫預防藥物的發展等有效抑制了疾病的傳播,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可以看出,人口增長和工業化發展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人口增長促進了經濟發展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同時,人口快速增長又是工業化發展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常州市| 玉门市| 仁怀市| 政和县| 石门县| 涡阳县| 加查县| 宜兰县| 伊春市| 壤塘县| 历史| 宁安市| 阜新市| 慈溪市| 六枝特区| 新宁县| 綦江县| 孟津县| 新宁县| 江城| 韶山市| 北碚区| 公安县| 嘉黎县| 新兴县| 彩票| 鱼台县| 巢湖市| 双桥区| 观塘区| 嘉祥县| 德阳市| 游戏| 江永县| 广平县| 古田县| 拉萨市| 家居| 民勤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