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案不懸
- 冒廉泉
- 1430字
- 2020-05-21 17:12:48
六證 如皋的“包袱”怎么跑到《紅樓夢》里去了?
“包袱”這個詞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詞,在《辭?!防镉腥N解釋:
1.用以包裹東西的布。也指用布包起來的包兒。
2.比喻影響思想或行動的負擔。如:思想包袱。
3.曲藝術語。指相聲、評書、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
以上是對“包袱”的權威解釋了。筆者1950年上學時就是用奶奶的一塊三尺見方的蠟染手紡布,把換洗衣裳、鞋襪、洗漱用品等包起來,扎成一個包袱背起來上路的。如今有了編織袋、拉桿箱之類的物件,背起包袱出門的現象只有在電視劇里才能見到。
但在我們如皋卻有一種另類“包袱”,這種包袱不是布做的,而是用紙做的,如皋民間風俗:過年過節時家家都要買幾張一二尺見方的紅白紙方(白紙用于未斷七的死者),紙方上印有神靈圖案和類似信封的長方框,方框中寫上已故的父母兄弟的名字,裝些紙錢,把紙方四角粘貼在一起,謂之“打包袱”。這種用紙方裝紙錢、粘四角的“紙包袱”,只有七十歲以上的真正的如皋人才知道。這種“紙包袱”是民間“布包袱”演化而來的,反映著我們如皋人對待故人的心意。
現在如皋城鎮還有專門的紙燭商店,出售大小不等的“紙包袱”,不同的是“紙包袱”被改成口袋狀。逢年過節生意很忙。筆者在外地工作幾十年,仍保留著這個習俗,逢年過節打幾個“紙包袱”,寫上姓名給祖宗“燒包袱”。在如皋城鄉,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辦喪事,也一定要“送包袱”以盡人情?,F如今“送包袱”也與時俱進,多數送現金,取代送紙箔香燭,但“送包袱”這個詞依然不變,不會“與時俱進”,不會改成別的什么詞。例如村里某人故去了,親友去送人情,都要說去“送包袱”!
給已故親人焚燒紙錢在我們國家可上溯千年歷史,是對故人的懷念和關切,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喪葬文化。但用紙方裝紙錢、粘四角打“紙包袱”,并寫上死者姓名,然后焚化的“燒包袱”的習俗,可能是只有如皋及周邊地區才有的風俗。親鄰辦喪事去送喪禮要說去“送包袱”,恐怕也只有如皋及周邊地區才有這種說法。
筆者在外地工作幾十年,所見山東、安徽、甘肅、陜西、四川、湖南等各省紀念死者皆直接焚燒紙錢,沒見過做成包袱寫上姓名再焚化的風俗。“紙包袱”是如皋喪葬文化的“土產品”,“燒包袱”是如皋所特有的喪葬風俗,在外地是不通行的!在外地,你給親鄰送喪禮時說“我給你們家‘送包袱’來了”,人家聽不懂是小事,就怕引起重大誤會!

如皋的“包袱”
但在《紅樓夢》第五十八回藕官祭奠死去的菂官,在大觀園里燒紙錢,寶玉忙問道:“你與誰燒紙錢?快不要在這里燒,你或是為父母兄弟,你告訴我姓名,外頭去叫小廝們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p>
《紅樓夢》里賈寶玉說的“包袱”與如皋的“包袱”一樣,都是用紙袋裝上紙錢做成的,一樣都是要寫上姓名的,一樣都是“燒包袱”的風俗,這是怎么回事?“紙包袱”是如皋喪葬文化的“土特產”,“燒包袱”是如皋喪葬文化的風俗。遠的地方不說,就在本市的海門、啟東兩地就沒有這個叫作“紙包袱”的“土特產”,也沒有“燒包袱”的風俗!為什么三百多年前《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竟然說出“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其名稱為“包袱”,其方法是紙做的,其格式是寫姓名,竟與如皋一模一樣,令人驚奇!如皋的“包袱”怎么跑到《紅樓夢》里去了?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一點兒也不難,我們只要把賈寶玉改稱為冒辟疆就立馬解決了。如皋才子冒辟疆諳熟如皋風俗,他寫到藕官給菂官燒紙時輕筆一點就令如皋風俗躍然紙上,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