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經濟學
- (英)庇古
- 5489字
- 2020-05-21 17:14:00
第6章 不完備知識對收益均等性所造成的障礙
§1.在本章,我們將詳細研究認識不足所造成的障礙性影響。資源流動的溪水持續不斷地形成并奮力前行,在所允許的不可避免的移動成本的范圍內自行配置,從收益率相對低的各點流向收益率相對高的各點。奮斗的成功與否受到不完備知識的干擾,它影響人們所掌握的指導溪水各個支流歸屬的能力。為了對這種因素所造成的損害的規模有所認識,最好簡略地研究一下現代商業財務某些方面的問題。
§2.首先,必須認識到作為引導資源正確配置的重要指標的收益,是由資源在不同的用途中在各個相繼的時刻向其轉化并累積而形成的。用某項經營的凈收入除以過去投資于該項經營的所有的貨幣的總量所得到的商值,在靜止狀態下,就成為在該處的當前投資收益的真實量度。可是,在實際條件下,如此得出的量度經常令人失望地給出錯誤的導向。例如,某人可能對制造某種特定物品的工廠投資了10萬英鎊,而該工廠被大火焚毀或者因即將過時而失去任何價值。現在,他投資1萬英鎊可能剛好獲得2 000英鎊的收益,即新投資的20%,可是總投資的收益卻是11萬英鎊的2 000英鎊,還不到2%。不論商業會計編制得多么精細,也無論會計賬目公開得多么完整,這類困難仍然能夠掩蓋相關事實。
§3.其次,需要說明的是會計實際上具有的一般特點。由私人企業從事的經營活動不公開利潤賬目。由股份公司從事的經營受到法律的限制從而作出一定程度的公開,但是,股票注水或者常用其他手段來蒙騙局外人,使人們無法了解實際投入的資本所獲得的收益率。因此,即便它能夠成為當前投資收益的合理的指標并指引未來的前景,對于除了專家之外的任何人來說都是此路不通的。需要預測的前景不僅涉及當前收益,而且包括分布于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收益,這一事實使得困難更加嚴重。很明顯,在考慮這些收益時,即使對于剛剛過去的時期的收益的認識是正確的,但也只能對未來給出并不完善的指引。從這些事實出發,似乎在現有的條件下,認識不足幾乎完全限制了在任何時點上流入不同用途的資源的收益的均等性程度。不過,這種觀點過于悲觀。馬歇爾寫道:“盡管了解個別商人經歷的經驗教訓很難,但是商業整體的狀況卻無法徹底隱蔽,也無法長期隱蔽。盡管人們不能僅僅通過觀察幾個拍擊海岸的波浪就判斷出是漲潮還是退潮,但是只需稍有耐心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在商人中間存在著某種一般性的共識,即某項交易中的平均利潤率在大起大落之前早就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雖然有時一位商人比一位技術工人在決定是否應該通過改變交易而改進他的狀況時難度更大,但是對于商人來說,發現現在或者未來其他交易的機會要多得多,而且,如果他希望改變他的交易,一般來說他要比技術工人更容易做到這一點。”[1]簡言之,即便個別企業能夠成功地隱瞞它的狀況,但是整個行業卻難以做到這一點。忽略利用資源在不同的用途方面開始新的經營以進行收益比較的情況,在一般公眾中可能非常普遍,但是初步看來,這一問題在那些控制著大部分資源流動的人們中間,似乎已不成其為問題。盡管如此,商業的公開性仍有進一步提高的余地,[2]而且,如果這種提高得以完成,認識不足的程度將減小,邊際凈產量價值之間的均等性將提高,國民收入的大小也會因此而增加。
§4.再次,我轉而討論認識不足與控制資源使用者的素質之間的關系。在早期社會,投資幾乎完全是由各行各業的企業家所進行的,他們致力于屬于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的配置。只有他們的素質與我們的問題相關,而且很明顯,所做預測的誤差分布可能大些或小些,取決于他們是能人還是不適合于從事經營的人。在現代世界,工業中的大部分投資仍然是由實際上從事各種經營的人們所進行的,他們將自己的利潤再投資,或者從對于相關情況充分了解的合作者或者自己的朋友那里獲取資金。有人曾經指出,新的房屋開發投資總量的一半以上是以這種方法在貨幣市場相關機構之外使用并配置的。[3]不過,除去這些方法以外,現代世界還求助于其他方法。產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實際從事經營活動以外的眾多的人的資源中融通資金的。一方面,這些其他的人包括職業金融家、公司發起人或辛迪加創辦者;另一方面,則包括一般公眾中的有錢人,他們受到發起人的誘導而投資于發起人的風險項目中。米切爾教授寫道:“發起人的特別任務是發現并引起投資者關注新的賺錢的機會,新的自然資源的利用,新工藝的開發,新產品的制造,新機構在現有商業企業中的設立,等等。一言以蔽之,發起人就是產業大軍前進的指路人……這里提出的方案上的總量總是超過可以融通的適用資金的額度的。在拒絕一些而接受另外一些這類方案的過程中,這些闊佬們決定如何雇用勞動、使用什么產品、何處建廠等事項,充當著雖不惹人注意但卻極具影響力的角色。”[4]于是在現代產業中,社會投資的大部分是由熱衷于公司開發的職業金融家與一般公眾中的有錢人所共同控制的。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控制機構的能力和經營決斷力又能說些什么呢?
§5.職業金融家與普通商業人士——早期的企業投資者——發現企業良好的新的契機的相對能力的大小是不難確定的。首先,職業金融家是從事這一具體工作的專家,而對于普通的商業人士來說,如果機會真的到來時,必須立即把握它。顯然,專家比一般的參與者能夠預測得更好些。其次,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許多產業近來已經帶有國際化色彩,這使得專家們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優勢,他們獲得比在當地條件下的知識,諸如一位有才能的商人自然所擁有的知識,所能提供的進行良好預測所需要的更為充分的基礎。最后,專業化這一事實,賦予破產甄別機構以更為自由的活動空間,用以排除承擔開辦新企業的決策卻又不能做好決策的人士。當一個人將金融家與制造商的特質集于一身時,他極有可能因其制造技能——良好的商業技術——而崛起,盡管其經營策略并不高明。當兩種特質相互分離時,選擇其中某一方面的任何人如果相對于其他人來說不具有競爭能力,他就很容易蒙受損失并被逐出相關領域。進一步講,這種自然選擇的效率可以由以下事實加以解釋,即一位職業金融家從事大量的交易,其結果中運氣的因素占次要成分,而效率的因素占主要成分。因而,毋庸置疑的是,進入任何行業的職業金融家,都比在行業中匆忙物色的人具有更好的預測未來狀況的能力。由此必須承認這一事實,最終向職業金融家所組建的企業提供資金的蕓蕓眾生,要比普通商人預測未來狀況的能力還要低得多。如果從總體上看,發起人總是致力于創建有利可圖的企業,與之不同的另一些人也能夠將其管理成最為盈利的企業,則即使追隨他們的這部分人認識上有所不足,但也許也就不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了。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專業人士常常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運用自己的能力散布錯誤的信息,并以其他方式有意干擾缺乏專業訓練的同仁們的預測。正是這種事實,使得現代體系對于社會投資在開創的各項事業中間的分配所產生的最后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變得令人憂心忡忡。當法律禁止新公司以極小面值的股票進行融資的時候,正如戰前的德國所做的那樣,可能有利方面的因素會增大。因為這樣一來,一定數量的最易于被欺騙的窮人,他們也許也是欠缺知識的人,將不會再被卷入。[5]同樣,運用任何能夠實施的法律法規,查處不誠信的專業人士對能力欠缺的投資者所進行的欺詐性剝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眾預測錯誤的損失,使社會變得更為可靠。“對于公開創辦新公司招股說明書的規定,對于反對欺詐性創辦公司進行有效管理的法律支持,對于在股票交易所公開掛牌的股票更為嚴格的要求,以及建立高效的向投資者發布信息的機構,等等,均屬此列”。[6]
§6.當創辦公司的事情掌握在銀行家手中的時候,當然他們的信譽仰仗于他們自己創建的事業的長期成功,這不妨可考慮一項更為基本的修正方法。在德國就是這么做的。德國銀行擁有專職的技術人員,對于任何可能進入提案的行業進行調查并作出報告,在認真研究之后決定開創什么事業,并且直接向實業界安置自己的金融員工。下一段很好地說明了與此不同的英國的體制。“英國聯合股份公司(即銀行)奉行這一宗旨,不以直接的方式參與融資以及證券發行業務,同時遠離交易所的投機交易。但是這一確鑿的事實帶來了其他的重大弊端,即銀行從不對新成立的公司,或者由這些公司發行的有價證券感興趣,而德國的體制具有明顯的優勢,德國銀行不僅僅對自己發行的信用證券感興趣,而且總是在關注著他們所建立起來的公司的發展”。[7]毫無疑問,銀行充當開辦者的這種實踐涉及很大的風險,同時絕對要求它們的資本資源相對于負債而言,要像德國銀行那樣。[8]它還應該比英國銀行通常的水平高很多才行,如若不然的話,在開辦公司的業務中所造成的損失,或者甚至在此項業務中資金的短期占用,都有可能使銀行無力滿足儲戶負債的要求。不僅如此,還應該牢記的是,英國作為世界銀行業的中心,近年來已成為主要的黃金自由市場,因此,如果銀行的資源被長期的冒險事業所占用的話,則將會比其他國家遭受更大的危險。因此,我們并不認為迄今為止英國銀行所采取的基本政策確有加以改變的必要。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條件允許銀行安全地從事開辦公司的業務的話,實際上將會產生有利的后果。與某些類型的私人金融家相比,它們更有遠見開辦真正成功的公司,完全不同于開辦那些短期看起來不錯的公司。的確,很可能在某些場合,由于受到不同國家之間利益競爭的影響,在相關業務鏈上經營的有能力的銀行機構很可能對金融工具實施某種政治變革,并因此有可能使其業務受到非經濟因素的沖擊。不過,這一方面的問題不適合在此加以討論。
§7.然而,不是僅作為開辦公司的代理人,銀行家才能夠幫助將資源導入生產性渠道。事實上,普通的銀行家為商人提供貸款,不管是直接地還是間接地通過證券經紀人,都不過僅僅是關注債務的安全性而已。當可以接受的安全保障得以提供時,他們對潛在借款人償還債務的能力作出判斷,但是并不對不同的潛在借款人將其成功融通的資金所投資的事業的相對獲利能力作出判斷。不過,當銀行家必須為未能提供充分銀行保障的個人進行貸款時,他們就不得不承擔一種更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不能僅僅依據一種還款的承諾就把錢貸出去,而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被迫認真審查借款人的誠信程度以及他可能的使用貸款收益的目的。談到印度的農民借款人時,西奧多·莫里森(Theodore Morison)先生寫道:“友善地相信農民不過是渴望獲得資本以便立即投資于改進并發展其財產等方面,是于事無補的。”[9]同樣地,1907年發表的《緬甸信用合作社法規的工作報告》中強調:“在緬甸,借款大部分屬于習慣性行為而且缺乏遠見,它并非是由于必要所引起的,真正為耕種(奢侈品除外)融資所需要的資本比一般設想的水平要低得多;同時,通過合作社或其他途徑所提供的廉價資金,基于公眾目前的思想狀態,將誘發收入的浪費而不是節儉;而且最后,在緬甸有必要保持高度的謹慎,以保證合作社的管理真正將防止浪費、鼓勵節儉有效地刻印在成員們的腦海中。”[10]國民銀行,諸如德國的瑞福森(Raiffeisen)銀行以及他們的意大利合作伙伴,均是實施這種類型的控制和監督的著名的機構。這些銀行通過某種雙重過程獲取必要的知識。首先,僅在較小范圍內發展銀行的會員以作為潛在的借款人。這樣做,使得控制委員會能夠輕松地獲取全體人員的詳細個人信息。只有控制委員會自己對其財產和基本優良品質滿意的那些人才能被允許成為會員。在某些銀行中——例如在意大利的波波拉里銀行中——委員會從一開始就獨立于任何特定的申請,并開列出它們認定的可以安全提供貸款的各種委員的總體名單。[11]之后這一名單即成為提供貸款的基礎,正如在法國,將公社成員的名單作為發放貧困救濟金的基礎一樣。其次,通常貸款都是以用于限定的目的為條件而發放的,同時受制于放款人所擁有的一定的監督權。因此,大多數地產銀行(采用實物但保)“按照借款人的意愿使用抵押收益,例如歸還貸款,按比例分給幼子等等”,瑞福森銀行進行認真的調查以掌握需要貸款的真正目的,同時編寫相應條款,如果借款人背離這一目的,就將貸款收回。[12]這種安排基本上傾向于減少因認識不足的影響所進行的投資的數量,這些投資在事業中獲取不正常的低收益,故這種安排間接地增加了國民收入。
[1]《經濟學原理》,第608頁。
[2]參看萊頓:《資本與勞動》,第4章。
[3]拉文頓,《英國資本市場》,第281頁。
[4]米切爾:《經濟周期》,第34~35頁。
[5]在德國絕不允許股票面值低于10英鎊,通常股票面值均不低于50英鎊(參看舒斯特:《德國民法總則》,第44頁)。在1924年,最低面值減小到1英鎊(20馬克),而通常面值為5英鎊(100馬克)。
[6]參看米切爾:《經濟周期》,第585頁。
[7]里塞爾:《德國大銀行》,第555頁。
[8]英國銀行的一般性業務是“提供銀行服務”,即是說為票據貼現或其他業務提供短期貨幣之墊款,而非為長期貨幣提供墊款之“金融服務”。有時人們抱怨這樣做對那些在短期內發現工廠擴張有利可圖的機會的英國產業部門來說造成了損失,例如,如果它們接受了某宗大批量的訂單,就有可能進入某一新的市場。因為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獲取更多的資本必然需要更多的時間。有時人們還抱怨我們銀行的做法使英國的貿易進入外國市場遭遇困難,因為他們在外國市場上的購買通常都需要長期的信用。從滿足這些要求的目的出發,法林頓爵士的金融服務委員會(1916年)建議,應該成立一家擁有巨額資本的機構,它并不從事普遍的存款業務,而是在本國和任何需要的地方,為產業的發展以及為國際貿易的拓展提供金融服務。這一建議得以實現,所設想的這種機構——英國貿易公司——在1917年4月取得了公司執照。
[9]《印度某省的工業組織》,第110頁。
[10]《報告》,第15頁。
[11]參看沃爾夫:《國民銀行》,第154頁。
[12]關于瑞福森以及相關銀行的情況,參看費伊的《國內與國外的合作》,第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