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由于進行交易時所用單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對收益均等性造成的障礙
§1.除上一章所討論的不完全知識以外,還有移動成本。這種成本的某一部分,當然是以對于資本市場上的各種機構所作的支付為代表的,創辦人、金融辛迪加、投資信托、律師、銀行家以及其他人等等,他們根據投資的性質在不同程度上協助將資本從一處轉移至被使用的另一處。[1]但是,還有一部分不太顯著而且比較特殊的移動成本,值得對其細節進行研究。對于經濟問題進行純粹的數學處理時總是假定,當無論何處存在著有利使用一定數量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機會時,那里所獲得的每種要素的單位都是無窮小的,而且能夠完全與其他要素的單位相分離。目前鑒于這種假設并未得到證實,故可以看出收益均等性趨勢的形成尚不完善。因為,一方面,如果某企業對于任何一種要素僅能按照以1 000英鎊價值為一個單位的方法來融資的話,則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當均衡實現時,雖然價值1 000英鎊的該種要素從一處向另一處的轉移,未能提高總收益,但是總量價值低于1 000英鎊的轉移,如果允許這樣做的話,卻可以提高總收益。簡言之,當轉移過程中所使用的單位不是無窮小時,在所有用途中收益的均等性的趨勢降低為受限制的不均等性的趨勢——限制的程度隨著單位大小的增加而減小。另一方面,如果某企業僅能以要素之間某種固定的單位的組合的方式為任何兩種要素A與B進行融資,則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盡管這些復雜的單位組合從一處向另一處的轉移未能提高總收益,但是某種數量的兩種要素中的任何一種要素的單獨的轉移,卻可以提高總收益。因此,當轉移時的單位是由兩種或多種要素的固定比例所構成的話,則同樣會使在所有用途中收益的均等性趨勢降低為受限制的不均等性的趨勢,并由此得出,用以實施轉移的單位的龐大與復雜性,將以與轉移成本相同的方式發揮作用。一般來說,它將妨礙利己主義促使在所有的用途中生產的各種要素的收益均等趨勢的形成。
§2.在一個時期,實際上進行資本交易所采用的單位明顯地大。然而近些年來,這些單位的大小卻以兩種方式大大地縮減了。一種方式很明顯,另外一種方式卻相對隱晦。明顯的方式是銀行所接受的個人存款的價值的下降——例如,儲蓄銀行允許以便士進行儲蓄——同樣類似地,公司發行的個人股票的價值也在下降。[2]比較隱晦的方式取決于如下事實,即資本的單位是一個二維的實體。一個人不僅可以通過改變貸出的確定期限的英鎊的數量,也可以通過改變貸出的確定數量的英鎊的期限來減少他所提供的資本的量。縮減借入資本單位的時間跨度在現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論如何,大多數企業長期需要資金,而許多放款人非常頑固地僅樂于在短期內出讓他們的資源。當代世界運用兩種措施縮短了所需要的資金的期限。第一種措施是企業家實際上接受了短期貸款,這部分取決于他們的企業貸款愿望的彈性,也部分取決于在其他地方再次借款的機會。第二種措施是股票交易所機構,企業融通的債務能夠通過它加以轉讓,——從放款人的觀點看,這項措施的下一階段即是從企業直接收回貸款。這兩種措施擁有相當不同的空間。過分依賴短期貸款讓人感到很危險。“在惡劣時期失敗的危險性與仰仗信用而非依靠實繳資本或者長期信用的情況成比例”——無力使用信用展期。[3]因此,逐漸形成的粗淺的共識是,運用短期票據為新設備等融資是不合適的,因這些設備的周轉速度非常慢;短期票據應該用于為原材料或者雇用勞動的支出所作的融資,它們很可能在票據到期之前被銷售出去。[4]不過,這兩種措施之間的差別對于當前的目的來說并不重要。兩種措施基本上相似,因為它們都基于一般性的概率,即整個社會放款的意愿的可變性均低于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其結果是,一方面,通過銀行的票據貼現,公司資本的一部分為從不同個人的手中借入的一系列短期的資本,從而可能只需要這些人中的每個人僅提供幾個月的貸款即可。另一方面,個人為應付不時之需所進行的儲蓄,不是以他預期的方式存儲的,而是以投資于長期有價證券并依靠股票交易所機構使之在他需要錢的時候得以變現的。這些措施尚不完善,在緊張時期,貼現新票據可能非常困難而且成本高昂;同時如果不承受巨大的虧損,可能就無法通過出售股票使資本變現。不過,它們有效且大幅度地縮減了資本進行交易所采用的單位的時間跨度。至于說到勞動交易,很顯然其單位是非常小的。因此,在現代社會,除去此處不便討論的土地交易中的某些特殊問題之外,交易單位過大對利己主義所形成的收益均等性造成障礙的唯一部分,似乎只剩下雇傭能力了。與在任何用途中運用的雇傭能力總量相比,雇傭能力的平均運用水平不能被視為無窮小。這一事實表明,在不同用途中雇傭能力的收益可通過對于均等性的非常密切的研究加以檢測。因此,國民收入將小于雇傭能力更為完全可分的情況下的國民收入的水平。
§3.下面,讓我們考慮交易所采用的單位的復雜性或綜合性方面的特點。像以前一樣,是資本引起了最為廣泛的討論。因為正如通常在經營活動中所感受到的那樣,資本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基本的生產要素。當然,實際上它或者表現為廠房和設備,或者表現為與其相聯系的稱之為商譽的一種網。不過,實際資本總是由兩種因素以各種比例相互結合而成的,這兩種因素就是等待與承擔不確定性。[5]在早期的條件下,如果一家企業由一個以上的人去經營,實際上有必要為這若干個貢獻者中的每一個,確定等待和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在總量中所需要的比例。事實上,他們投入的資本,將貸出的每一英鎊均作為承擔不確定性的相等的量度。他們將成為合作者,或者如果我們愿意假定他們采用有限責任的形式,成為一家公司的聯合股東,他們的資本全部由普通股構成。然而在現代,不再必須如此。一家需要x個單位的等待加上y個單位的承擔不確定性的企業,也不需要從每位出資人那里獲得一個單位的等待和y/x個單位的承擔不確定性。通過擔保的措施,可以將其需求分離成兩部分,這樣做,使等待從一組人中獲取,而承擔不確定性從另一組人中獲取。擔保可以設計成眾多的形式,它們是由保險公司向實業家所提供的,這樣做是考慮到,實業家的收入不應該受到火災和意外事件的影響。擔保是由外匯銀行所提供的,例如1893年之前印度的外匯銀行,它們在進口商與出口商交易時購買他們的票據,并以此為價格保險,以避免在交易與票據兌現的間隔期內因外匯波動而造成損失(或者利得)。在實業家經營大宗商品之處,逐漸出現機會建立起期貨市場,對于這些較為一般的經營風險,擔保是由投機者所提供的。對于面粉商和棉布商來說,簽下一份供應面粉或棉布的合同后,可以購買投機者為其原材料按條款擬定的未來的總量所提供的承諾,而不管市場上將來的價格究竟如何。當一家銀行打算為一家工業企業貼現票據時,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擔保,只要有第二位銀行家,或者票據經紀人,或者某些獨立的個人,同意接受或承兌這些票據就行,或者提供和蘇格蘭一樣的“現金信用”,為初始借款人提供支持。[6]當一家人民銀行,或者以無限責任的方式經營,或者以保證認捐的資本經營,為自己當地的客戶借入資金時,實際上中央銀行也獲得了擔保。[7]當一位借款人以“抵押”存款擔保的方式從一位銀行家或其他放款人處獲得貸款時,銀行家與放款人最終也獲得了擔保。目前,最有效的擔保形式包括政府證券和工業企業的股票。因為持有這些證券不同于持有動產擔保證券,對持有者不造成現值損失;同時,它們的壽終正寢也對持有者有利,不像抵押貸款的取消抵押品贖回權那樣容易造成困難和威脅。不僅如此,由世界股票交易所為證券提供的“連續市場”,保護著證券的持有人,抵御價值突然大幅下滑所帶來的風險,持有附屬擔保品和不動產所有權憑證的人很易于遭受這類風險。[8]近來,部分由于合伙制被聯合股份公司所代替的結果,[9]以債券與股票為代表的因而適用于抵押品擔保的部分,在國民財富中所占的比例明顯加大。根據施穆勒(Schmoller)對戰前幾年的估計,一百年前任何國家的財富中,這種形式的財富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現在,德國卻占到了17%,俄國據說是占到了33%,英國40%的國民財富是由證券構成的。[10]根據沃特金斯的調查,在英國,居民擁有77%的資本價值,1902~1903年間,對其征收“個人”財產稅,而在這些個人財產中,有70%均為賬面資產。[11]很自然的結果是,可以應用擔保措施的領域,并因此將“等待”從“承擔不確定性”中分離出來的領域,都得了很大的擴展。
§4.不過,這種措施并非唯一的方法,可以通過精巧的設計將資本復雜的單位分解成它的組成部分,使得等待與承擔不確定性相互分離。但是,承擔不確定性本身并不是一件單純的事,使承受風險的1英鎊等值于21先令或者19先令的機會,與使其等值于39先令10便士或者2便士的機會不是一回事。簡言之,存在著非常多的不同的不確定性的等級,會有不同的人愿意去承擔。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非常多的不同的不確定性的等級,會由各種各樣的商業企業所承擔。很明顯,當產業的任何給定的需求可以通過把個人不適應的若干不同的等級結合在一起而得到滿足的話,就可以將所提供的需求更為令人滿意地調整到所想要的程度。現在可以做到這一點。當企業的資本是由若干人所提供的時候,企業就往往采用合伙制的方案,投資者所關注的他們投入的資源均承擔同一等級的不確定性,結果是,除非找到充分數目的人準備承擔這一等級的不確定性,否則有獲利能力的企業項目也極易被擱置。在現代社會,這一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通過現在大都采用的聯合股份公司的方案被克服,這些公司以不同級別的證券進行資本融通,與投入企業的每一英鎊都承擔同一等級的不確定性的安排不同,我們已經有了將公司債券、累積優先股、非累積優先股,以及某些時候更為特殊的亞變種證券相結合的資本化體系。這些證券的每一級別均代表某一不同的等級,或者說,承擔不同水平的不確定性。在促使資源分配對國民收入產生最為有利的影響方面,這種將股票細分為若干不同級別的做法,與將股票細分為兩個級別的做法,使一個級別承擔某種不確定性而另一個級別不承擔不確定性,具有相同的作用。
§5.股票細分的形式不止一種。迄今為止,我們一直暗中假定,一家公司持有某種類型的證券將保持其首次被持有時的形態而不改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當公司已經建成時,其持有物中最初所包含的極大的不確定性已經有所減少。現代產業融資體系能夠對這種事實作出調整,因此,一般來說,在公司初創時,公司的股票是由一組人所持有的,而當公司建成后,公司的股票則是由一組人所持有的。于是,伴隨著一項重要“事業”的浮動,初始資金是由捐助辛迪加所提供的,或者是由承銷辛迪加所擔保的,組成的人員愿意為獲取高額利潤而承擔巨大虧損,但卻不準備讓他們的資本被長期鎖定。辛迪加在其早期階段可能成功地將許多股份按一定的差價轉賣給投機者和其他人,這些人同樣愿意提供承擔不確定性,而不是提供等待,[12]因而這些人在短期投機之后,將依次轉手將股份再賣給其他人,正如以前別人賣給自己一樣。在較后階段,當事實業已證明人們所關注的事業究竟如何,并因此而大幅度地減小了股票中所包含的承擔不確定性的程度之后,急于提供等待而不摻雜其他成分的“投資公眾”將進入此領域并購買股票。
§6.現代開發出來的這些內容廣泛的成果,可以將當初實現資本交易時所必須采用的復合單位,分解為簡單的和方便的不同的部分。在對勞動和土地的交易產生影響的單位中——將于第三編中將檢驗的事實除外,即有時必須將家庭作為移民的單位——從來都不包含任何嚴重的復雜性。在“企業”的領域內,復雜性依然占據著統治地位,涉及雇傭能力的問題時,如果雇傭帶來了一定量的資本,就可能發現復雜性的身影。不過,為聯合股份公司的利益而工作的雇傭經理人的出現,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這里的復雜的單位。因此,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現代社會,進行交易的單位結構上的復雜性,對實現不同行業中收益的均等性所作的調整來說,并不構成一項重要的障礙。
[1]關于這些機構的出色分析,可參看拉文頓的《英國資本市場》,第18章。
[2]必須牢記上一章§5所給出的結論,這種趨勢有可能是不利的。
[3]伯頓:《金融危機》,第263頁。
[4]參看米德:《公司金融》,第231頁。
[5]人們對待“等待”這種服務的實質,有很大的誤解。有時認為它是指貨幣的提供,有時認為它是指時間的提供,有時指這兩種,并且認為它對收入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實際上沒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等待”簡單地意指延遲人們有權立即進行的消費,以便使可能已被消耗的資源以生產工具的形式,成為“指引自然能力的裝置,在人類奮斗的進程中為人類提供幫助”(弗勒克斯:《經濟學原理》,第89頁)。“等待”的單位是一定數量的資源——例如勞動或機器——在一定時間內的使用量。因此,利用卡佛教授的例子,如果一位制造商一年內每天購買1噸煤,提前一天供給下一天之所用,則該年他供給的等待是一年的1噸煤——一年噸煤(《財富分配》,第253頁)。以更為一般的術語表述,我們不妨說等待的單位是年價值單位,或者最簡單地,雖然不夠精確,利用卡斯爾博士的語言,一年鎊。承擔不確定性這一概念所涉及的較大的困難見附錄一中給出的討論。通常的觀點認為,在任何年份中累積資本的額度必然與該年度形成的儲蓄的額度相等。對于這種觀點應該持謹慎態度。即或將儲蓄解釋為凈儲蓄,因此排除一個人將自己的儲蓄借出供他人消費的情況,并且不考慮未被使用的請求權的短期積累以銀行貨幣的形式所提供的服務,上述觀點也未必正確。因為許多儲蓄原本應該變成資本,但事實上卻由于錯誤地配置于浪費的用途中而未能成功。
[6]不論是貨物接收方所簽發的票據,還是接收機構所簽發的融通票據,由接收者的簽名所提供的擔保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借出其姓名供他人權衡。當然,如果接收者是提貨機構以別名設置的一家分支機構,那它所簽發的被稱之為“把豬當火腿賣”的各種融通票據就與此不同,因為這些票據實際上只簽署著一個名字;同樣,當簽發機構與初始借款者的命運密切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一家的嚴重受損幾乎一定引發另一家的嚴重受損,情況也必然如此。
[7]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擁護者之間的矛盾,有時演化得異常激烈。普通銀行與舒爾茨—德萊茨人民銀行,奉行有限責任的法規。而另一方面,意大利人民銀行和原先未被帝國聯盟吸納之前的德國瑞福森銀行,則均采用無限責任制度,這就是為什么銀行雖為窮人們所設立,但是窮人們卻發現不管怎樣都很難成為股東的緣故。
[8]參看布雷斯:《機構投機的價值》,第142頁。
[9]參看費希爾:《利率》,第208頁。
[10]由沃特金斯所引用,《巨大財富的增長》,第42頁。
[11]出處同①,第48~49頁。
[12]為獲得細節,請參看米德的《公司金融》,第153~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