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經濟學
- (英)庇古
- 3180字
- 2020-05-21 17:14:00
第5章 消除移動障礙的作用
§1.本章的目的是研究消除因認識不足和移動成本所造成的生產性資源的移動障礙,將會對國民收入的大小產生什么影響。為此目的,忽略邊際社會凈產量與邊際私人凈產量價值之間的差別是合乎情理的。因為即使某種移動的障礙阻止了邊際私人凈產量的均等性,但卻促進了邊際社會凈產量的均等性,也沒有理由假定,移動的障礙一般地會以這種方式發揮作用。妥當的做法是,把社會的和私人的凈產量之間的離散程度作為造成邊際社會凈產量價值的不均等性的一個因素,同時,把移動的障礙作為造成這個結果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因此,一般可以預期,削弱任何一個因素的影響,都將促使理想中的均等性的提高。作出如此假設之后,為簡化說明,我們將在這一章和以下各章中談及邊際凈產量時,不再附帶任何形容詞。
§2.如果用于生產過程的生產性資源的總量是一定的,初看起來似乎減少任何一種障礙的影響,必然會促進不同用途和地點上的收益率或者說邊際凈產量價值不均等性的降低;同時,相應地,一般會使收入增大。然而,在現實中,事物并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同時由移動成本和知識欠缺所構成的移動障礙使問題復雜化了。因為我們不得不利用尚不完善的知識努力去降低成本,同時負擔著成本去增進知識。
§3.很明顯,如果人們認為將資源從A處移送至B處去使用可以獲得較大的收益,且是成本的降低促使資源作如此移動的話,則由此造成的實際結果將是資源如果離開它所在的位置,生產力水平就會提高。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成本的減少很可能促使邊際凈產量價值更不均等并由此減少國民收入。不過,附加的腳注利用技術手段證明,從整體上看這是不可能的。[1]
§4.在移動成本保持不變而知識得到增進的情況下,存在著不同種類的復雜性。這種增進并不必然提高邊際凈產量價值之間的均等性。因為,假設條件是,如果在擁有完備的知識的情況下,A點的邊際凈產量價值超過另一點B相應的價值1先令,而將一個單位的資源從B點移至A點的移動成本恰好與此相當的話,情況即是如此。不過,事實上,如果進一步假設知識是不完備的,人們認定A點的邊際凈產量價值比其實際水平要高,則人們將會從B點向A點轉移比具有完備知識條件下所轉移的更多的資源,并因此使得A點的邊際凈產量價值超過B點的邊際凈產量價值將會比n先令更小。在這些情況下,正確的判斷能力將明顯地提高A、B兩點邊際凈產量價值之間的不均等程度。但是,與此同時,這也必將增加國民收入。在不發生費用的情況下,對于因認識不足所造成的障礙的減少將總是增加國民收入,雖然它并非總是通過促進邊際凈產量價值之間的均等性來實現這一點的。
§5.在此,我們遇到了一個嚴重的困難。到目前為止,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的總量都是一定的,但是,事實上,對于生產性資源的移動性障礙的排除或減少,可能會改變投入使用的資源的數量。因此,我們不得不質疑,是否作為障礙消除的結果,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的數量永遠不會減少到這種程度,即使國民收入變小并且不大于原來的水平。根據庫爾諾(Cournot)的推理,這種結果是可能出現的,他認為,當“過去被壁壘所阻斷的兩個市場重新放開交流后,因為商品可以實現一個市場的出口和另一個市場的進口,故任何商品生產的總量未必一定增大”。[2]在某些條件下,(迄今)廉價商品產出的增加將不會像(迄今)昂貴商品產出的減少一樣大。通過分析,似乎可以認為迄今為止相互隔離的行業或地域之間的交流放開,可能引起生產過程中勞動的總量或者創造資本的總量有所減少;同時,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減少可能足以引起國民收入的減少,盡管事實上仍然保留下來的勞動或資本是在比以前更為優越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我們認為,我們必須同意作為交流放開的結果,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數量或者創造的資本數量可能被減少了。不過,我們在設想我們已經認同的國民收入可能被減少這種情況發生的條件時卻遇到了困難。因為,為什么每個人會選擇比以前更多的休閑呢?除非新條件使他從工作中獲得比以前更大的總收入;而為什么每個人會選擇比以前較少的儲蓄呢?除非新條件使他從儲蓄中獲得比以前更大的總收入。很可能一項透徹的分析能夠揭示我們尚不理解的這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不過這種可能性一定會很小。無疑,從廣泛的一般意義上看,上一節提出的建立在生產過程中資源數量一定的這一假設條件之上的結論,在該假設條件去除之后依然會成立。
§6.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有待澄清,它與為減少知識欠缺或者移動成本所設計的政府獎勵的作用有關。[3]通過把這些東西的成本的一部分轉移給政府,使知識和轉移對于個人來說更為經濟,與通過成本實際上的降低來實現這一點相比,是一件非常不同的事情和工作。這樣,兩種實現經濟的手段都具有促進處于不同點的邊際凈產量價值之間均等性水平提高的傾向,除去上面提到的例外情況。但是,如果經濟性是通過轉移實現的話,則結果的均等性的提高,是相對于現存條件最有利的結果之外的一種提高。顯而易見,這種類型的經濟性,雖然一般地會促使邊際凈產量價值更加均等,但卻很可能對國民收入造成損害。[4]
[1]證明如下。人們對投資于B的資源的邊際凈產量價值的判斷是正確的,但對A的相應價值的估計與實際價值偏差了數量k。不妨設A與B之間的移動成本相等,且等于分攤于某一時期的年度總額,在此時期內該單位資源完成移動并在其新的位置上獲取利潤,從A移動至B或者從B移動至A所形成的這一年度總額并不必然相等。例如,運輸“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得多,順流比逆流要快等也是如此,……語言上的障礙從英國到德國比從德國到英國要嚴重”(麥克格雷戈:《工業組合》,第24 頁)。然而,為了當前之目的,我們不妨忽略這種復雜性,并將任何方向的成本都用年度總額n來表示。構造一個圖形,使正值以O點右側表示,負值以其左側表示。畫出OM使之等于k;同時分別在M兩側畫出MQ和MP,使之等于n。可以明顯看出,B的資源的邊際凈產量價值超過A的水平——不妨設為h——是不確定的,同時可以處于價值OQ與價值OP之間的任何一點上,價值OQ既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同樣地,價值OP也是既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n值減小代表P和Q兩點間的部分朝向M的移動。只要k值與n值使得P與Q處于O之兩側,顯然這種移動使得h原來可能的最大正值或最大負值成為不可能,同時沒有其他影響。然而,當P與Q處于O之同一側時——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可能的h值都具有相同的符號——這種移動使得h原來可能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均成為可能。這種雙重的變化增大或減小h值的可能性相同。因此,如果事實上P與Q處于O的同一側,則我們就不能推斷出,n值的減小將如何在每一方向上影響h值的大小。但是事實上,P與Q處于O兩側的情況一定經常發生。考慮到這些及其他情況,我們可以認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n值的減小很可能減小h值。換言之,移動成本的降低,一般很可能使資源的邊際凈產量價值的不均等性減小。不僅如此,很明顯的是,當MP和MQ的距離一定時,P與Q處于O同一側的概率,因而與h值的增大相關聯的MP和MQ的距離減小的概率越小,k值也就越小。

[2]參看庫爾諾:《財富的數學原理》,第11章;埃奇沃斯:《國際價值理論》,《經濟期刊》,1984年,第625頁。
[3]參看后文,第三編第9章的§11~§14。
[4]為避免誤解,應該補充兩項修正性的考慮。首先,剛剛提出的反對為加強流動性而對某一行業提供獎勵性資助的假設,不過是反對對任何行業提供獎勵性資助的一般性假設的特例。因此,如果存在著特別的理由,認定如果不給予獎勵,則所討論的該行業的投資水平將無法達到理想水平的話,就可以推翻這一假設條件。其次,當政府接手這項工作,或者提供信息,或者提供變動的手段,并且無條件地選擇免費或者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它努力的成果時,一般來講,我們所做的就不僅僅是向這些行業提供獎勵性資助,而且同時通過大規模的方法的引進,實現了真正的經濟性。因此,即使獎勵的因素在新的配置中被證明是有害的,它仍然有可能對配置整體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