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與啟蒙(“經典與解釋”第3期)
- 劉小楓 陳少明
- 5038字
- 2020-05-22 17:44:09
試對樂觀主義做若干考察
康德 著
李秋零 譯
自從人們對上帝有了一個恰當的概念以來,也許沒有任何思想比認為他在選擇時只選擇最好的這種思想更自然的了。如果人們在談到亞歷山大時說,他認為只要自己還有什么事情沒有做,就等于什么事情也沒有做,那么,關于所有存在者中那個最仁慈、最強大的存在者,可以用一種無限更大的正確性來說這些話。當萊布尼茨說,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或者換個說法也一樣,上帝在他自身之外創造的一切事物的總和是可能創造的最好的東西時,他認為自己由此也沒有講出什么新東西。相反,新東西僅僅在于運用,以便鑒于人們就惡的起源而制造的困難,砍開那個如此難以解開的死結。一個如此簡單、如此自然、人們最終如此經常說出的、以致變得平庸并且使那些鑒賞力精巧的人們感到厭煩的思想,不可能長久地保持住自己的聲譽。這樣一來,與大眾想法一致,維護一個如此容易證明的原理,又有什么光彩呢?難以理解的謬誤對于自負來說是一種刺激,而自負則很喜歡感覺到自己的強大。相比之下,明顯的真理變得如此簡單,被一種如此平凡的知性所認識,以致它們的境遇最終就像那些一旦從下等人口中唱出就令人無法忍受的曲調。總而言之,人們之所以高度評價某些認識,經常并不是因為它們是正確的,而是因為它們對我們來說要花費點力氣。人們并不喜歡廉價的真理。因此,人們認為,斷言上帝之所以愿意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選擇了這個世界,并不是因為這個世界比在他控制下的其他世界更好,而是因為他就愿意這樣做,這首先是不同凡響的,其次是悅耳動聽的,最后是正確無誤的。我謙恭地問:“永恒者,比起較好者來說,你為什么更愿意要較壞者呢?”而人們借至高無上者之口回答說:“我喜歡這樣,而這就夠了。”
如今,我有點魯莽地提出一些說明,它們可以使人們更容易對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爭議作出判斷。也許我的聽眾先生們將認為,它們有益于在其聯系中更好地理解我就此題目在課堂上所做的報告。因此,我就此開始推論。
如果不能設想有一個世界,在它之上再也不能設想一個更好的世界,那么,最高的理智就不可能認識所有可能的世界。如今后件是錯誤的,那么,前件也是錯誤的。因此,大前提的正確性說明,如果我在談到每一個人們僅僅就一個世界而形成的個別理念時都可以說,一個更好的世界的表象是可能的,那么,在談到神的理智中的眾多世界的所有理念時也可以說這些話。因此,比上帝所認識的所有世界還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上帝并不具有對所有可能世界的認識。我認為,小前提將得到任何具有正統信仰的人的承認。我由此推論,斷言不能設想一個世界,在它之上不可能設想一個更好的世界,或者換個說法也一樣,斷言一個在它之上不能設想一個更好的世界的世界是可能的,這都是錯誤的。雖然由此并不能得出,所有可能的世界中必有一個是最完善的世界。因為如果這些世界中有兩個或者多個世界在完善性方面相同,那么,盡管不能設想一個比這兩個中的一個更好的世界,卻也沒有一個是最好的世界,因為兩個世界好的程度是同樣的。
為了能夠進行這第二個推論,我開始著手進行以下的考察。我覺得,這種考察是新穎的。請首先允許我把一個事物的絕對完善性(如果人們不帶有自己本身的任何意圖來考察它的話)置入實在性的程度之中。在這個前提條件中,大多數哲人的規定是站在我這一邊的,我可以很容易地證明這個概念是有道理的。現在我斷言,實在性與實在性不能被作為實在性區別開來。因為如果諸事物彼此有別,那么,這是由于那種在一事物中存在而在另一事物中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如果實在性被作為實在性來考察,那么,它們中的任何一種特征就都是積極的。如果這些實在性作為實在性而彼此有別,那么,就必然有某種積極的東西在一種實在性中存在,而在另一種實在性中卻不存在,在一種實在性中就可以設想某種消極的東西,這種實在性由此而同其他實在性區別開來。也就是說,它們不是作為實在性而互相比較,但這正是所要求的。因此,實在性與實在性相互之間僅僅是通過與二者中的某一個相聯系的否定、闕如、界限而區別開來的,也就是說,不是就其性質(qualitate),而是就其大小(gradu)來說的。
因此,如果事物彼此之間有區別,那么,它們在任何時候都僅僅是通過它們的實在性的程度區別開來的。有區別的事物從來不能具有同樣程度的實在性。因此,決不可能有兩個有區別的世界具有同樣程度的實在性。也就是說,不可能有兩個世界同樣好、同樣完善。賴因哈德先生在他關于樂觀主義的獲獎文章中說,一個世界也許具有各種實在性的總和,但它所具有的卻是與其他世界所具有的不同的實在性,因此,有各種不同的世界,但它們具有相同的完善性。然而,他在這一思想上的失誤是,似乎具有同等程度的實在性,卻可以在其性質(qualitate)上彼此不同。因此再說一遍,如果人們假定它們是這樣的,那么,在一個世界中存在的某種東西就將在另一個世界中不存在,因而它們將是通過A與非A的規定相互區別開來,其中的一個始終是真正的否定,因而它們也就是通過否定的界限和程度,但卻不是通過自己的性質區別開來的。因為否定決不能被算作一種實在性的質,而是否定限制著實在性,決定著實在性的程度。這一考察是抽象的,也許還需要再做一些闡釋,但我把它留待其他機會再做。
我們已經非常透徹地了解到,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有一個世界是最完善的,既沒有一個世界在優越性上超過它,也沒有另一個世界能夠與它媲美。至于這是否就是現實的世界,我們很快就會予以考察。現在我們想嘗試把討論過的東西弄得更清楚些。
有一些量,它們中間沒有一個可以讓人再設想出一個更大的量。所有數字中的最大數字,所有運動中的最快運動,就是這樣一種量。即便是神的理智也設想不出它們,因為它們是騙人的概念(notiones deceptrices)。就它們來說,似乎人們通過它們想象出某種東西,但事實上它們什么也不表現。于是,樂觀主義的反對者們就說,所有世界中的一個最完善的世界就像所有數字中的最大數字一樣,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為就像可以給一個數字中單位的總和添加其他單位,但每次都不會產生某種最大的東西一樣,人們同樣可以給一個世界中的實在性的總和添加許許多多的實在性。
這里且不說人們沒有理由可以把一個事物的實在性與較小實在性相比的程度看作是一個與其單位相比較的數字,為了指出所援引的事例不大合適,我只訴諸于以下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有最大的數字,但卻可能有最大程度的實在性,它就存在于上帝之中。請看人們在這里為什么錯誤地使用數字概念的最主要理由。一個最大的有限數字的概念是不折不扣的復多的一個抽象概念。復多是有限的,但盡管如此,仍然可以考慮給它添加許多東西,卻不會使它不再是有限的。在復多中,量的有限性不設立固定的界限,而只設立一般的界限。因此,這樣的數字中沒有一個可以擁有最大數字的謂詞。因為人們盡可以隨意設想出某一個量,這個量可以通過添加來使任何一個有限數字增大,卻無損于它的有限性。相比之下,一個世界的實在性的程度是某種被普遍規定的東西。為一個世界的可能最大的完善性所設置的界限不完全是一般地、而是通過一個它必然缺乏的程度來確立的。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無處不在、創造的力量等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世界也不可能具備的東西。這里并不像屬性的無限性那樣,有限者按照連續律通過不斷繼續的、始終可能的增加與無限者相連接。在這里,無限的實在性與有限的實在性的間隙是通過構成它們的差別的某一種量確立的。可以說,在存在者的階梯上,處在那個包含著無法估量的完善性程度的鴻溝所開始的那一層上的世界,就是一切有限事物中的最完善者。那種無法估量的完善性程度把永恒者提高到任何造物之上。
我覺得,人們現在能夠以一種反對者至少不能提出任何更大的東西與之對立的確定性認識到,在所有可能的有限事物中,一個具有最大的優越性的世界就是最高的有限的善。唯有它才配得上被至高無上者在所有存在者中選中,以便與無限者一起構成可能存在的最大總和。
如果人們承認我在上面所證明的東西,如果人們同我一致地認為,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有一個必然是最完善的世界,那么,我在此之外并不希望有爭論。并非所有見解上的離經叛道都能夠使我們有義務花費力氣去小心謹慎地回答它們。倘若有人自以為是地斷言,最高的智慧可能認為較壞者比較好者更好,或者最高的美善比起同樣受它支配的較大的善來說更喜歡較小的善,那么,我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了。如果有人使用世俗智慧來顛倒健康理性的基本原理,那么,這種使用是很糟糕的。而如果有人為了反駁這樣的努力而認為還有必要使用它的武器,則畢竟還給它帶來少許榮譽。
認為逐個地研究我們迄今為止提出和答復的所有那些精細的問題過于詳盡的那種人,雖然少了一點書生氣,但也許能夠被以一種正確的知性的同樣令人信服的判斷說服,確信這同樣的真理。他將作出這樣的推論:一個最完善的世界是可能的,因為它是現實的;它是現實的,因為它是通過最睿智、最仁慈的決定創造的。或者我根本不能形成一種選擇的概念,或者人們是按照喜好作出選擇的。不過,喜好的東西也就是滿意的東西。但在我看來,滿意、認為好、特別喜好、特別滿意、認為特別好,這只是用詞的區別。由于上帝在他所認識的所有可能的世界中僅僅選擇了這一個世界,因此,他必然認為這個世界是最好的世界。由于他的判斷決不會犯錯誤,這個世界事實上也就是最好的世界。雖然最高的存在者有可能按照一些人引入軌道的那種虛構的自由方式,以一種誰知道是怎么樣的無條件的喜好進行選擇,在許多較好者中偏更喜歡較壞者,但是,他卻從未這樣做過。關于虛構故事中的任何一種低級神祇,人們可以讓自己幻想這種東西,但是,對于眾神之神來說,除了那個配得上的作品之外,即除了那個在所有可能的作品中最好的作品之外,沒有任何作品適合于他。也許,與神的屬性的更大一致,就是不考慮其特殊的內在優點就賦予這一世界以存在的那個決定的理由。于是,而且這也是肯定的,它比其他所有可能的世界都更完善。這是因為,由于從結果中可以看出,所有其他的世界與上帝的意志的屬性較少一致,但是,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是實在性,除了在其自身中就可發現一種更大的實在性的東西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與這種實在性處于更大的和諧之中;所以,除了在當前的世界之外,能夠屬于一個世界的那種最大的實在性不在任何世界之中。此外,不得不選擇人們清晰地、正確地認作是最好者的那種東西,這也許是意志的一種強制,是一種揚棄自由的必然性。毫無疑問,如果它的對立面是自由,如果這里在一個困難的迷宮中有兩條岔路,我應當冒著迷途的危險決定走其中一條岔路,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思索。為了不顧智慧的一切格言而要求惡是某種東西,多虧有這樣一種在可能創造的東西里面把最好者放逐到永恒的虛無之中的自由。如果我一定要在謬誤中間作出選擇,那么,我倒寧愿要那種親切友好的必然性。人們處身在這種必然性中感覺舒適,從這種必然性中也只會產生出最好的東西。因此,我確信,我也很樂意作為一個公民生活在一個不可能更好的世界中,也許我的一部分讀者會同意我的意見。從一切存在者中的最好者到一切可能的設計中最完善的設計,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我不配享有的、為整體起見選出的環節,我由于自己被選中在最好的計劃中占有一個位置而更高地評價自己的存在。我向一切不使自己變得不配享有的造物大聲疾呼:“讓我們解脫,讓我們存在!造物主對我們是滿意的!”無法度量的空間和永恒也許只有在全知者的眼前才會全面展示創造的財富。但是,從我所處的角度出發,用賦予我的軟弱知性的認識武裝起來,我將盡我所能地環視周圍,并且學會越來越多地理解:整體是最好的東西,所有的一切都由于整體而是好的。
* * *
下半年,我將按照自己的習慣根據邁耶爾講授邏輯學,根據鮑姆嘉登講授形而上學,還根據鮑姆嘉登講授倫理學,根據我自己的手稿講授自然地理學,在一個專題講座中講授我所開始的純粹數學,在另一個講座中講授力學各科,后兩者都根據沃爾夫。課時的分配將另行通知。人們已經知道,這幾門學科中的每一門我都將在半年內結束。如果這段時間太局促,剩余的部分將在下半年用一些時間補齊。
(1) 因關系而定的知性中的完善性就是使雜多一致,成為某種規則,這規則可以是它愿意是的任何一種規則。這樣一來,有些欺詐者、有些強盜團伙,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是完善的。然而,在絕對的知性中,某種東西只是就它里面的雜多在自身中包含著一種實在性的理由來說才是完善的。這種實在性的大小決定著完善性的程度。由于上帝是最高的實在性,這個概念也就與上帝一致。因為人們說,某種東西,就它與神的屬性一致而言,是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