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人最容易生濕?
(一)懶惰者生濕
中醫(yī)講“濕性重濁”,濕重的人身體總是困重的,因此懶得運動。反過來,一個總是懶得運動的人,也最容易生濕。
中醫(yī)有“久坐傷肉”的理論,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久坐不動,肌肉就要萎縮失能。另外,燃燒脂肪、為身體提供能量的線粒體,主要存在于肌肉細胞中,肌肉少、肌肉不動,脂肪的“燃燒場”就少,燃燒不完全就剩了下來,人因為脂肪堆積而變胖,這是“久坐傷肉”的另一層含義。所謂“傷肉”,其實就是肌肉的體量和質(zhì)量下降了。
而中醫(yī)的脾是主肌肉的,肌肉無力的人,都有一個虛弱的脾,所以“久坐傷肉”最終傷的是脾,被傷了的脾,運化無力,垃圾就容易留在身體里,這就是生濕了。
(二)過度用腦者生濕
前面我們講了,中國人的腦容量高于歐美人,中國人也長于用腦。思慮過度,大腦的能耗就多,就要分流掉原本該給肌肉的供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用腦為生的人,比體力勞動者更容易失眠,中醫(yī)治療這種失眠最常用的藥物是“人參歸脾丸”,它被認定為腦力勞動者的“勞保藥”。人們很奇怪:治失眠的藥,為什么不叫“安心”,而叫“歸脾”?因為這種失眠是脾虛導致的,脾虛、血的生化不足,心神失去心血的濡養(yǎng)而四處游蕩,人就失眠了。
運化功能如此糟糕的脾,自然也難以及時清運“垃圾”,于是就生濕了。所以,越是運動少、心思重的人,越容易脾虛,也容易濕重,往往是在有齒痕的胖舌上面,還有一層很膩的舌苔。
(三)貪吃者生濕
很多人看中醫(yī),會被中醫(yī)囑咐不要喝牛奶,理由是牛奶生濕。
前面我們說了,所謂“濕”,就是身體該排出去卻沒有排出去的臟東西,牛奶之所以被認定可以生濕,是因為牛奶中所含的脂肪高,每100克牛奶含有3.3克脂肪,這在貧瘠的年代是非常珍貴的,那時候食物的熱量很低,脂肪很少,人們生病都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所以有脂肪的牛奶是很好的補品。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飲食越發(fā)精良,而且熱量很高,在本身就已經(jīng)熱量超標的時候,再喝全脂牛奶或者吃很多奶制品,無異于增加胃腸的負擔。再加上中國人有乳糖不耐受的問題,因此,牛奶對我們來說確實存在生濕的問題。
食物吃進胃中,胃要研磨排空,不同的食物排空所需的時間不同。我們食物的組成不外乎脂肪、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其中的糖類,也包括糧食淀粉類食物,排空最快,之后是蛋白質(zhì),排空最慢的是脂肪。所以,如果你的早餐是一碗白粥加咸菜,很快你就會餓了;如果少點白粥再加個煮雞蛋,堅持的時間會長一點;如果再換成煎雞蛋,可能到中午都不會餓,這就是因為胃排空有油的食物很慢。這對正常的胃腸是經(jīng)飽、耐餓,但如果遇到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排空就更慢,脂肪就容易滯留在他們的胃腸中而生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