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一章的名字估計也能想到是誰了。他就是大清仁宗皇帝,愛新覺羅·颙琰。
乾隆皇帝這一輩子坐著爸爸和爺爺的老本也是順順利利的完成了守家守業(yè)的任務。后來這乾隆覺得自己的在位年限不能超過自己的父親,所以就裝模作樣的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公元1796年的正月初一,愛新覺羅·颙琰接受禪讓,登基繼位,改年號為嘉慶,行禪讓大典,受傳國玉璽。乾隆被奉為太上皇。
雖然嘉慶登基了,但是乾隆沒死,所有的朝廷大事還是要上報到乾隆那,由他做主。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嘉慶還是沒有什么真正的權利的。
一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此時的嘉慶才真正的手握天下。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第一貪官,和珅。
嘉慶以太上皇駕崩需要治喪大臣為由,又說和珅是太上皇最信賴的大臣,所以親封和珅為治喪總理大臣。就在和珅在宮內忙著操辦喪事的時候,嘉慶已派人搜查和珅的罪證,并且起草了和珅罪狀的圣旨。
嘉慶四年正月,嘉慶帝當朝宣布了和珅在朝廷為官多年的種種惡行,并且整理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其后,嘉慶下旨查抄和珅府邸。大隊人馬立刻跑到了和珅的家里,經過地毯式的搜查,抄出白銀八億兩,相當于當時朝廷十五年的稅收。看到這些金銀后,嘉慶震怒,下旨準備將和珅凌遲處死。可是劉墉卻來勸說,言道:“其雖有滔天之罪,但念及多年侍朝,不應凌遲。”嘉慶冷靜之后,改為自盡。
當時的朝廷,與和珅互有往來官員不在少數,嘉慶為了避免事情擴大化,便在和珅自盡后下旨,稱只查出和珅一人,其余任何官員不再追究。嘉慶的這種做法安頓了動蕩的朝廷。
當時,民間有句傳言,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執(zhí)政中期,又破獲了民間偽造假幣的大案;下旨勒令各地州府搜查鴉片;禁止國民接觸天主教并且不允許外國人在內陸居住。這一系列做法,都鞏固了當時不穩(wěn)的朝廷。
嘉慶十八年,北方爆發(fā)了天理教起義,很多教徒收買宮內的太監(jiān),又通過太監(jiān)沖入了皇宮。嘉慶曾言:“此事,漢唐宋明皆未有之。”并下罪己詔,后將天理教信徒全數斬殺,平定起義。
嘉慶二十一年,英國派使臣來清,希望與清朝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但因為大清閉關鎖國的觀念已久,嘉慶當時就拒絕了英國使臣,并且不允許向英國開放海域和碼頭。
乾隆末年期間,朝廷已經出現了動蕩,并且各地紛紛暴亂,但年邁的乾隆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將帶有遺患的朝廷交給了嘉慶。而嘉慶在位期間,嚴肅治理朝廷貪腐、穩(wěn)定百姓、平定多處暴亂、鎮(zhèn)壓異國、免除災區(qū)稅糧、結束了乾隆發(fā)起的文字獄。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因為酷暑炎熱,嘉慶自北京起駕前往承德避暑山莊。一周后,于避暑山莊內突然駕崩,終年六十一歲。
在嘉慶一系列明智的舉措下,將大清再次扶上了正軌。但多年積壓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