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卷的時候,我寫了一個“包拯來了”,一直講到了包拯下陳州的故事。本卷繼續聊聊包拯。
其實真實的歷史上沒有那么多離奇的破案故事,所以很多文學家開始創作,陸續出現了《包公案》、《七俠五義》、《鐵血丹心包青天》等小說。在第一卷時,主要還是按照歷史說了說真實的故事,本卷里我們說一說那些野史里未經考證的故事。
包拯為民除害殺了龐太師的兒子龐昱以后就徹底和龐太師反目成仇了,其實包拯這個人不會刻意的和誰結仇,但是人家龐太師不這么想,總不能兒子被殺了還不往心里去吧。
北宋時期的日本正處在平安時代,天皇大權旁落,藤原家族獨攬大權。大宋在周邊國家的眼里不是很強大,或許是因為和前唐的比較來說吧。日本對吞并大宋一直是有野心的,不過宋仁宗趙禎時期大宋邊防強大、文臣武將忠于朝廷,所以日本難有機會侵略。雖然在軍事上無法侵略大宋,但是這仍舊不能磨滅日本的這種野心。
大宋明道二年,日本天皇向大宋皇帝遞交和親國書。什么叫和親國書呢,就是日本天皇向和大宋聯姻,但是這種聯姻可不是日本的大臣和大宋的大臣結婚,是天皇家與大宋皇室的聯姻。趙禎收到國書后,妥善安頓了日本使者。翻看國書,意思大概就是日本天皇想把自己的姐姐靜香公主嫁給趙禎做妃子,這樣的聯姻讓趙禎非常不滿。
趙禎可不是個傻子,如果平白把一個外國女子引入后宮,一定會掀起什么波瀾來。不過,他還真沒有想到日本更大的野心。
聽說這個事以后,丞相王延齡就開始勸仁宗,說日本和大宋邦交多年,和親也是正常的事,如果大宋拒絕和親,無疑與日本產生縫隙,可是任憑你怎么說,趙禎就是不同意這門和親。王延齡覺得自己說不動趙禎改變主意,無奈就跑到了南清宮找八賢王求助。
八賢王聽說這件事以后也不想參合,畢竟和誰結婚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誰也無權逼著皇帝納妃。八賢王見王延齡十分迫切,無奈便告訴王延齡,說自己考慮考慮再做決定是否干涉。王延齡離開南清宮以后,八王爺派人把自己的兒子趙惟憲叫回了家。
正史記載,八王爺趙德芳有子三人,分別是趙惟憲、趙惟能、趙惟敘。野史書文中記載趙惟憲在八王爺死后被封英王,后改名趙祥。
為什么把趙祥叫回家了呢,因為這個時候的趙祥擔任宗正寺卿。宗正寺主要負責皇家事務,一開始宗正寺長官叫寺正,后來仁宗繼位改叫寺卿。八王爺琢磨皇帝結婚納妃,好歹也算是皇家事務,雖然宗正寺沒有權利管皇帝,但是不妨聽聽自己兒子的看法。
趙祥聽說這件事以后看法竟然和王延齡一樣,他也覺得如果拒絕和日本聯姻會導致兩國的關系破裂,但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皇帝納靜香公主為妃,但不臨幸。
八王爺覺得既然兩個人都建議皇帝納妃,自己便親自進宮勸說趙禎。
趙禎將自己的看法告訴了八王爺,八王爺言道:“陛下可先應此事,待納妃后不予臨幸便好。”趙禎琢磨既然自己的親叔叔都張嘴了,就給了個面子,勉強答應了八王爺的建議。
半年后,日本靜香公主和隨行隊伍來到大宋,宋仁宗趙禎賜封靜香公主為和貴妃,又下旨讓負責建筑的部門蓋了一座宮,起名櫻和宮。雖然趙禎把表面的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但是他卻下旨禁止和貴妃和日本人在皇宮內隨意走動,并且派皇城司侍衛日夜守備櫻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