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管理
- 柳榮
- 3518字
- 2020-04-17 21:35:52
1.1 新零售時代需要新物流
“新零售”的概念源自馬云在2016年阿里巴巴云棲大會上的演講。在馬云的描述中,伴隨著電子商務(簡稱電商)的不斷發展,電商平臺的作用將被不斷削弱直至消失,在線上、線下和物流的共同發展中,新零售時代也將到來。
所謂電商平臺的消失,其實是指電商平臺的分散化,每個人、每家店鋪都可以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而不再是匯聚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大型電商平臺。
在這樣的理解下,阿里研究院也給了“新零售”一個明確的定義:新零售,即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近兩年來,基于對新零售時代大勢的共識,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積極表現更是將新零售推上了風口浪尖。
僅2017年,阿里巴巴就在新零售領域布局了十大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高達136億美元,并借助對銀泰商業的投資,將銀泰商業全國29家百貨商店及17個購物中心納入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圖。
2017年,京東提出“無界零售”概念,開始與騰訊、今日頭條等頭部媒體展開深入合作,并與中石化、沃爾瑪等打造“無界零售”模式,陸續推出超過400個合作項目,復投率達到61%。
天貓小店、智能母嬰室,京東超市……在接連不斷的資本投資下,阿里巴巴和京東通過入股、并購、自建等手段,積極探索和布局新業態,以持續提升消費體驗。
在對新零售的持續探索中,傳統物流成為新零售發展的桎梏:據統計,截至2018年,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達15%,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只有7%~8%。高成本、低效率的傳統物流不利于我國商業模式的革新。
因此,關于新物流的討論也逐漸展開,成為各界關心的重點課題。
2018年,在杭州召開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提到,阿里巴巴將投入上億元甚至更多資金,以打造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力爭將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5%以下。
2018年4月,在“無界零售”引申出的“無界物流”概念下,京東定位自己為一家用技術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
在博鰲亞洲論壇中,京東物流業務負責人對未來的全球物流做出了全新判斷,隨著無界零售時代的到來,未來的消費場景將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消費者希望獲得“所想即所得”的極致體驗。這最終需要通過物流來實現。因此,物流將面臨深刻變革,并最終達到“無界物流”這一終極狀態。
2018年7月10日,羅蘭貝格發布了最新報告——《新零售下中國物流企業的應對之道》。該報告旨在揭示中國供應鏈組織方式及物流配送模式在新零售時代發生的深刻變化,探討中國物流企業該如何在新零售浪潮下選擇制勝之道。
阿里巴巴、京東等新零售開拓者們正在不斷加大對新物流領域的投入;羅蘭貝格等物流行業的研究者們正在不斷深化對新物流的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新零售時代需要新物流!
1.1.1 新零售模式的特征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的有機結合,其中,線上指云平臺,線下指銷售門店或廠商,物流用于減少囤貨壓力甚至消滅庫存。
新零售模式具有兩大鮮明特征。
特征一:數據驅動,以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為出發點
在傳統零售模式下,供應商或品牌商往往在零售鏈條中占主導地位,負責商品的設計和生產;零售商只能根據歷史經驗或市場判斷做出采購決策;消費者則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只能在已有的商品中進行選擇。
相比而言,新零售模式能夠真正實現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數據驅動供應鏈運轉。
在新零售時代,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和消費需求更容易獲取,供應商、零售商都可以及時、準確、完整地獲取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并對此進行分析、預測,最終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或服務。
數據驅動不僅包含消費者數據的實時共享,也涵蓋了庫存數據的動態共享。這就使“零庫存”的柔性生產成為可能,使供應鏈的整體效率大大提升,也能極大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特征二:渠道融合,將線下門店資源打造為體驗店
在傳統零售模式下,線下門店的核心功能就是商品陳列和營銷互動,其作用體現在“貨”與“人”的鏈接,其價值在于流通和營銷。
在新零售模式下,伴隨著線上、線下邊界的逐漸模糊,線下門店的“鏈接”作用也在不斷弱化。
事實上,如今更常見的消費模式是:
消費者先在線上接收到商品的營銷信息并了解商品的基本屬性,產生初步的消費欲望;再去線下門店體驗商品和服務,做出消費決策。此時,消費者可以直接在線下門店購買,也可通過APP在線購買,選擇由物流送貨上門或現場提貨。
在渠道融合的消費模式下,傳統線下門店的流通價值轉移到了物流環節,營銷價值轉移到了線上環節,線下門店的價值轉變為體驗價值和物流價值。
此時,線下門店的主要功能是激活體驗服務。與此同時,部分大中型門店也可以建立末端倉配定位,進一步提升物流效率。
1.1.2 新零售時代的共享路徑
新零售時代的數據驅動及渠道融合為線上、線下零售供應鏈提供了共享路徑,供應鏈運營也由此走向共享。其中,最為突出的兩大共享路徑如下。
共享路徑一:數據與配送能力共享
在數據驅動的新零售時代,線上零售商大多具備極強的數據獲取和分析能力,能夠更加準確地制訂需求預測及采購與物流計劃。
和相對集中的線上平臺相比,分散的線下零售商擁有更豐富的網店物流配送價值,能夠實現更快速的配送,并在配送成本方面極具競爭力。
因此,當線上零售商的數據能力與線下零售商的配送能力實現共享時,新零售也將釋放出更為顯著的協同效應。
共享路徑二:采購與倉儲能力共享
基于成本優勢,線上零售商擁有更多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但其訂單也更分散。線下零售商雖然SKU有限,但有著更高的規模化程度。
因此,雙方可以共享采購、倉儲及運輸環節的核心資源,從而形成更可觀的規模效應。
1.1.3 新零售時代的物流需求
通過對新零售模式的特征和共享路徑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效用。新零售的出現與發展,對與零售業密切相關的物流業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新零售時代,人們需要構建新物流生態。與傳統物流生態相比,新物流生態在前臺、中部、后臺都有不同的表現,如圖1.1-1所示,新物流生態必須掌握按需定制、高效賦能等手段,才能真正順應新零售時代的發展。

圖1.1-1 新物流生態
注: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名稱,意思為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
這里,我們也借用菜鳥網絡對“新物流”的定義:新物流是物流全要素、全流程、全場景的重構,是對傳統物流的整體升級,讓物流跟得上商業快速迭代的步伐。
具體而言,新零售時代的物流需求如下。
物流需求一:點對點、分鐘級
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商行業的持續高速增長。如今,線上零售的物流模式也已穩定,如圖1.1-2所示。

圖1.1-2 線上零售的物流模式
注:RDC即區域分發中心(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它是近年來一種極為重要的物流運營模式。區域分發中心是指物流公司具體進行業務的分發、配送中心,一般設有運輸部、資訊部、倉務部和綜合部。
在這樣的物流體系下,消費者大多可在3天內甚至1天內收到線上購買的商品。隨著新零售模式的逐步推進,消費者對物流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尤其在及時性和服務性方面,消費者希望獲得更快的物流配送和更好的物流服務。
因此,我國物流體系繼續演進出“點對點、分鐘級”的物流配送模式,其核心就在“即時配送”及“店倉一體(含前置微倉)”,將物流時效的計算單位從“天”縮短至“分鐘”。
物流需求二:分工與協作
針對新零售時代出現的新物流需求,物流行業想要在及時性和服務性上實現極大提升,就離不開行業內的清晰分工和緊密協作。
在《新零售下中國物流企業的應對之道》中,羅蘭貝格將物流從業者分為3類,如圖1.1-3所示。

圖1.1-3 物流從業者分類
只有在3類從業者的分工協作中,我國物流行業才能真正適應新零售時代的發展,掌握新零售時代的制勝之道。
(1)供應鏈整合商
身處前端的供應鏈整合商距離消費者更近,因而具有更強的數據獲取能力。供應鏈整合商可以充分發揮數據獲取優勢,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為供應鏈提供更加準確的供應鏈計劃,并為利益相關方提供指導。
供應鏈整合商在供應鏈環節中的定位就是“計劃者”和“整合者”,可充分發揮數據驅動、供應鏈計劃及三方資源整合能力,站在全局的角度提升供應鏈的協同效應,并釋放規模效應。
(2)運力提供商
運力提供商的專長能在運輸、倉儲環節中得以發揮。在新物流的需求下,運力提供商也應逐步回歸專長,并借助物流科技,專注于物流運營效率的提升,如線路規劃、運力調度、服務培訓等。
運力提供商的角色定位是“運輸專家”,其應聚焦于物流交付時效和穩定性的提升,同時降低運輸成本、增強服務能力。
(3)基礎設施提供商
基礎設施提供商的核心競爭力為倉儲網絡布局和庫內高效周轉。這也是供應鏈對提升柔性能力的需求結果。
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定位是“賦能專家”,通過倉儲網絡分析及規劃、土地資源獲取、柔性科技研發及應用,可以為供應鏈各節點賦能,以提升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新零售時代需要新物流。只有當線上、線下與物流有機結合在一起,數據驅動、渠道融入供應鏈運營管理當中時,在按需定制、高效賦能及分工協作中,新零售才能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