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協調機制的歷史發展

20世紀的管理文獻亦反映了協調機制的這種選擇和結合。早期的作品強調“正式結構”,即組織成員之間的正式關系。

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作品被兩派思想占領著,一派力挺直接監督,另一派則傾向于標準化。

1916年,“管理原則”派的創始人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首次將自己的思想付諸書本。美國人盧瑟·久利克(Luther Gulick)和英國人林德爾·厄威克(Lyndall Urwick)又將之介紹到英語國家,他們關注的主要是正式權力——實際上就是直接監督在組織中的作用。這些作家將諸如統一指揮(unity of command,即每個下屬只能有一個上級)、等級鏈(scalar chain,從首席執行官到直接下屬,再到工人的線性鏈條)、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向同一上級匯報工作的下屬人數)之類的詞推廣開來。

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強調工作標準化的一派,在我們看來實際上包括兩個團體,只不過關注的問題大體一致。這兩個團體分占大西洋兩岸,創始人亦都是些杰出的學者。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在美國領導了“科學管理”運動,他主要關注的是操作(生鐵冶煉工和挖煤工等的工作)的程序化;在德國,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注于機械式或官僚結構,在此結構下,一切活動都憑借規則、職位描述和培訓加以正式化。

之后的半個世紀中,組織結構指的是基于嚴格的正式職權體系所建立的標準化工作關系。1939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美國西方電氣公司高管威廉姆斯·迪克森(Williams Dickson)發表文章,就美國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廠所進行的實驗做了解釋。他們發現,組織結構遠遠不止正式的職權體系,當中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謂“非正式結構”——工作小組內部的非正式關系。這使他們意識到,相互調節是所有組織中都存在的一種重要協調機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關組織結構的第三種觀點浮出水面——開始時稱為“人際關系”。這一學派的支持者力圖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對于正式結構的依賴,特別是對于直接監督和標準化的依賴,是錯誤的,甚至有可能對員工造成心理傷害。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已經不再拘泥于上述極端情況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逐漸以更全面的方式審視組織結構,比如研究一些介于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關系、直接監督加標準化與相互調節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是互相交織的,區分并不明顯。例如,曾有人揭示,直接監督和標準化有時也可用做牟取權力的非正式途徑,反過來說,相互調節也不乏融入正式組織結構當中的例子。研究還闡明了一條重要信息:自然而然形成的行為模式,一經正式認可,便成了正式結構。故此,正式結構之于組織發展,就好像山間的便道——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和硕县| 石林| 本溪市| 营山县| 商都县| 铅山县| 永宁县| 启东市| 灵川县| 阜新| 黎川县| 华亭县| 滨海县| 泰安市| 河源市| 海原县| 香港| 青海省| 洞头县| 雷州市| 黔江区| 柘城县| 祁阳县| 淮南市| 通河县| 灌云县| 循化| 临清市| 三江| 攀枝花市| 甘德县| 册亨县| 雷州市| 河曲县| 西乡县| 岳池县| 长丰县| 海安县| 贵德县|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