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卷

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第一部茶學專著。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章,涉及茶葉起源、種植、加工、烹煮、品飲、歷史,以及如何學習《茶經》等內容。涉獵廣泛,是一部茶學百科全書式的專著。

內容如此豐富的《茶經》,實際上只有七千余字。

正常的語速,一分鐘可讀100~200字。一本《茶經》讀完,快則35分鐘,慢則一小時左右。所以只要肯下功夫,通篇熟讀,甚至背誦全文,都絕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惜字如金,是《茶經》一大特征。

我到很多地方講課,主辦方都希望我盡量講“干貨”。其實,《茶經》就是最重要的茶學干貨。

對待干貨,我們學習時不妨也采取“惜字如金”的態度。陸羽逐行逐段推敲著寫,我們逐字逐句琢磨著讀。我常建議大家反復研讀《茶經》,道理也就在此。

常讀常新,《茶經》無愧“經典”二字。

拙作《茶經新解——茶圣陸羽的飲茶智慧》中,和大家聊了很多關于正文的解讀。今天,我們不妨調整視角,來探求一下《茶經》目錄中的秘密。

翻開《茶經》目錄,可見此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章。但是,疑惑也隨之而來。理論上,十個章節要分為三卷,最為常見的分法是“三四三”“三三四”抑或“四三三”。

陸羽卻不按常理出牌,按照“三一六”的方法進行分卷。即卷上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為《四之器》,卷下為《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細細思量,這豈不是怪事一件嗎?

陸羽分卷方法雖然看似凌亂,但是實際上內含玄機。

首先,《茶經·一之源》看似講述的是茶葉起源,實則緊密圍繞著制茶的源頭——識茶、種茶與辨茶。

例如開篇就寫: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這段話將茶樹的外貌特征,從樹形到葉形,再到花朵、果實、根莖,講得既清楚又具體。荒郊野外,想在眾多植物中找到茶樹,全要仰仗這段文字。

長久以來,很多人把這段文字當作是陸羽對于茶樹的植物學描述。可其實,這段文字分明只是為去野外采茶而寫的說明文字。

哪里出產好茶呢?《一之源》中給出了答案,即:

“上者、中者、下者”

這既可以被認為是告訴大家在什么地方能采到好茶,也可以理解為是對于理想的種茶土壤環境的描述。

此后,又有:

“凡藝而不實……結瘕疾”

這一段,則完全是在描述種植方式與采摘標準的問題了。

《一之源》,不單單是講茶的起源。

《一之源》,是在講制茶環節的源頭,即茶樹的種植與鮮葉的采摘。

《茶經·二之具》,講的是茶具。現代漢語中的茶具,自然就是蓋碗、瓷壺、品茗杯等沖泡品飲茶葉的物件。但唐代陸羽筆下的茶具,則是制茶所用的工具。這一點,是很多人讀《茶經》時容易誤解的地方。

至于《茶經·三之造》,顧名思義是講茶葉制作的流程與工藝。

陸羽能夠如數家珍地寫出各種制茶的工具,并且清楚制茶各環節的難點與要點,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這些知識非常值得如今習茶人借鑒。

美食家想評價一道菜的優缺點,就一定要了解相關的烹飪用材和制作流程。這樣你的點評,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是刀工不勻?還是火候欠妥?味道不好,是多放了胡椒還是少放了老抽?若是對烹飪一知半解,你又如何有資格評菜呢?

回到茶學,也是殊途同歸。要是連“萎凋”與“做青”都搞不清,還想泡好一杯茶,那豈不是天方夜譚嗎?要是都不知道茶的發酵二字為何意,又怎么知道茶湯中的青臭氣或悶青味從何而來呢?

再回到《茶經》目錄的研究。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所構成的《茶經·卷上》,涉及的內容為茶樹種植、茶青采摘以及茶葉制作。

《茶經·卷上》,實際上內容即為茶的生產與加工。

梳理完卷上,我們來看卷下。

至于卷中,我們稍作擱置,一會兒再來討論。

《茶經》卷下,是全書中篇幅最大、字數最多的一卷。共涵蓋六個章節,即《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與《十之圖》。

《五之煮》與《六之飲》,講的是茶葉的烹煮與品飲。也就是“泡茶”與“喝茶”。

《七之事》講的是與茶相關的掌故。這一章可讀性很強,我們甚至可以將它當作微小說去閱讀。本章內容上至上古時期的神農氏,下至南北朝,其實也可以被認為是一部唐代中期前的茶業通史。

《八之出》講的是茶葉的出產。既有具體的產地名稱,也有茶葉優劣的介紹。《九之略》講的是在特定環境下,如何省略復雜的器具和步驟飲茶。今天,我們流行給生活做減法,其實,陸羽早在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了這種“極簡”的飲茶思路,不可謂不前衛!

至于《十之圖》,并非是講插圖或配圖。陸羽是建議習茶人,將《茶經》中的重要內容“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這樣一來,才可以達到“目擊而存,于是《茶經》之始終備焉”的效果。“十之圖”,實際上是對于習茶方法的總結。

由此,由《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與《十之圖》所構成的《茶經·卷下》,涉獵的內容為茶的烹煮、品飲、歷史、產地、簡化的品茶方法以及如何學習本書的方法。

所以,《茶經·卷下》的核心內容為茶葉品飲及茶文化。

了解了卷上與卷下的內容,我們再回過頭看卷中。

《茶經·卷中》,只包含了《四之器》一個內容。那么,我們可以認定《茶經·卷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茶器。

如果把卷上算作是飲茶活動的前端環節,繼而把卷下算作是飲茶活動的后端環節,那么卷中便是將前端與后端連接在一起的紐帶。

由此可見,將《四之器》單獨列為一卷,絕非陸羽草率的決定。

相反,陸羽參透了茶器的核心價值。

茶器,為茶葉生產與品飲的紐帶。

再好的制茶工藝,都需要一件恰當的茶器方可展露。再高的沖泡手法,也需要巧用茶器才可以表現。

茶器是制茶人的手藝和泡茶人的技巧展示的舞臺。

茶器是將茶湯忠于原味,甚至有所升華的點睛之筆。

若是單單從美觀、造型,抑或是名家作品的角度去挑選茶器,那顯然是沒有明了《茶經》的分卷本意,枉費了陸羽老先生一片苦心。

話說至此,再來看《茶經》“三一六”的分卷方式,才知陸羽的巧思設計。他將茶學分為了前端的生產領域、后端的文化領域以及作為紐帶的茶器領域。

《茶經》的“三卷式”,其本質是將中國茶文化進行了黃金分割。

三卷,即三個領域。

三卷,即三個角度。

三卷,即構成了中國茶文化。

習茶之人,不妨就以《茶經》的三卷為鑰匙,從而清晰解構紛繁復雜的中國茶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泊头市| 长沙市| 塘沽区| 东兴市| 内江市| 荣昌县| 武陟县| 武川县| 英吉沙县| 迭部县| 十堰市| 木兰县| 子长县| 抚顺市| 象州县| 文水县| 界首市| SHOW| 麻江县| 濮阳县| 和硕县| 安义县| 汉阴县| 大洼县| 永福县| 临洮县| 胶南市| 新蔡县| 潼关县| 汕尾市| 常山县| 鹤庆县| 伊宁市| 成安县| 望奎县| 金寨县| 濮阳县| 绥宁县| 上饶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