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生之謂仁”:儒家生命哲學(xué)的邏輯結(jié)構(gòu)

二程傳人謝良佐說:

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痹,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見矣。《上蔡語錄》上,正誼堂全書本。

上蔡這種咀嚼文義的做法倒是饒有興味,麻木不仁,桃仁杏仁,由此推出,仁為活、為生。它道出了古代中國生命哲學(xué)的另一重要觀點:生即是仁。這在儒家生命哲學(xué)中有充分體現(xiàn)。

明確將生界定為仁的是宋明理學(xué)家。張載說:“天地則何意于仁,鼓萬物而已?!?img alt="《橫渠易說》,見《張載集》,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86年。"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FB8E1/1652336660535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70671-Y70r6kd1dRds2WjGXMsKbb9uIHzGpYdD-0-6b00e85007345209b381a35147eeafca">周敦頤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img alt="《通書·順化》,見《周子全書》,萬有文庫本。"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FB8E1/1652336660535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70671-Y70r6kd1dRds2WjGXMsKbb9uIHzGpYdD-0-6b00e85007345209b381a35147eeafca">程伊川說:“生之性便是仁。”《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朱熹認(rèn)為:“仁是天地之生氣”“仁是個生底意思”“生底意思是仁”“只從生意上識仁”。他指出,仁為生之本,萬物有生,即萬物有仁,他從古代五行模式中的以仁義禮智配春夏秋冬立論,仁為春,禮為夏,義為秋,智為冬。仁主春,春風(fēng)和暖,萬物化生,故主生,也最大。他說:“仁字須兼義、禮、智者,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體;禮者,仁之節(jié)文;義者,仁之?dāng)嘀?;智者,仁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則生意之生也,夏則生意之長也,秋則生意之成,冬則生意之藏也?!?img alt="以上所引均見《朱子語類》,見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94年。"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FB8E1/1652336660535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70671-Y70r6kd1dRds2WjGXMsKbb9uIHzGpYdD-0-6b00e85007345209b381a35147eeafca">仁義禮智以仁為本,春夏秋冬以春為始,生長收藏以生統(tǒng)領(lǐng)。道德宇宙統(tǒng)之于仁,自然宇宙統(tǒng)之于生。二者相合,仁生為一體。朱熹將生、仁視為宇宙之本體,溫和的、無限的創(chuàng)造精神,就是宇宙的本體。他將仁的思想,灌注到中國哲學(xué)以生命為核心的本體論思想中。

宋明理學(xué)還建立了自己的生命條理論。生命的過程是一個有秩序的演進(jìn)過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條理秩然。儒家哲學(xué)是講綱常,講秩序的,這種生命條理思想為人間道德秩序建立提供了重要范式?!兑讉鳌分械奶熳鸬乇八枷?,就是一種生命秩序論。戴震說:“一陰一陽,蓋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以是見天地之順,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以是見天地之常。”《讀易系辭論性》?!洞髡鸺返谝粌裕?8頁,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其取自天地的生命條理論思路頗為清晰。

“生之謂仁”作為一命題,也體現(xiàn)了儒家的生命美學(xué)觀,此觀點是中國藝術(shù)生命精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力量,它肯定了宇宙的創(chuàng)造偉力,宣揚泛愛生生的仁愛思想,提倡胸次悠然、渾然與宇宙同體的境界,這些都滲透到藝術(shù)領(lǐng)域,影響中國藝術(shù)的發(fā)展。

一、肯定宇宙創(chuàng)造偉力

程伊川說要“體乾之仁”,朱熹說“生底意思是仁,殺的意思是義”,他指出:“生生不已之意屬陽?!比始瓷礊殛枴!兑住冯m主陰陽和諧,但卻尊陽抑陰,陽是萬物生命的原動力,陰只是陽的陪襯,甚至是負(fù)面力量。在《周易》看來,宇宙乃是創(chuàng)造空間,大化流行,旁通無盡?!肚ゅ鑲鳌吩疲?/p>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彖傳》歌頌乾剛之偉力,“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言春,“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言夏,“大明始終,六位時成”言秋,“時乘六龍以御天”言冬。乾元為萬物之始,統(tǒng)領(lǐng)四時,涵括宇宙,極贊其首創(chuàng)之功?!肚の难浴氛f:“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元為眾善之首,程明道說:“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鄙萍瓷慈剩凰牡轮?,總?cè)f物之成,為生生之根,故《易傳》將其作為天地之“大德”“首善”“大仁”,而此生生之理由乾發(fā)動,故當(dāng)此大德大仁的善者唯乾。故《易傳》要“君子體仁”,即體乾元造物之功。能得萬物生生之理,即能德配宇宙。

《易》有三才之道,《說卦》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人為“三才”之一,要德配宇宙,必效法天地,天地以陽為原動力,以陰為化成力。人間道德秩序的建立莫過于持守仁義。仁于時屬春,義于時屬秋;仁屬陽,義屬陰;仁主生,義主殺;仁統(tǒng)義,義統(tǒng)殺。故仁為眾德之首,陽為眾生之元。人要立仁,必仿效天地生之理,天地生之理的根源,在陽在剛,在萬物賴之以生的原創(chuàng)力。宋陳北溪所云“萬物統(tǒng)體一乾元”,即此意。人效法天地,歸根結(jié)底是效法生之元,酌取原創(chuàng)力。創(chuàng)造即生生,創(chuàng)造為天地之本,也為人間道德秩序建立之本,同時也是藝術(shù)之美產(chǎn)生之根源。劉勰說:“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天地之美乃道者文,道者謂何?即是運天地不已的恒轉(zhuǎn)之力,文德之大就在于汲取這雄奇創(chuàng)意,鑄成華章佳制。

二、泛愛生生

生即仁,而仁只是溫和的意思,愛人愛物的意思。朱熹說:

要識仁之意思,是一個渾然溫和之氣,其氣則天地陽春之氣,其理則天地生物之心。今只就人身己上看有這意思是如何,才有這意思,便自恁地好,便不恁地干燥。《朱子語類》卷六。

天地生物之心如陽春般溫暖,《中庸》謂之:“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逼浒l(fā)育生生,如川流不息,歷歷分明,所在皆是,其德操敦敦其仁,寬厚博大,將生意灌注萬物之中,無所窒礙,無聲無息,不恃不居。天只以仁生物。

儒家強調(diào),天之生物以仁,而人類道德建構(gòu)也必法象于天,以仁為尚。儒家以“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則,人的行為要合于仁,有仁道才能得人道。仁的精神也就是親親的精神。《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庇钪鏋樯葠壑臻g,人的身體亦是生生慈愛之產(chǎn)物,人類當(dāng)有惻怛之心,親親之心是對宇宙生生大德的回報。

儒家以仁為人之本,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方面是由天及人,人以仁為本性是天地所賦予的;另一方面是推己及天,人因以仁為本,所以就必須慈愛萬類?!睹献印けM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精神不僅是尊祖孝悌,而且要推之于“人類”,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僅僅以仁心對待自己的“儕類”“同胞”還不夠,還應(yīng)將此仁心愛意推至宇宙,憐愛山川草木、飛潛動植,乃至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儒家強調(diào)萬物與我一體,物之性通我性,所謂“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無分彼此。對此原始儒家早有此意?!吨杏埂窂娬{(diào)由愛人推之于愛物,它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敝祆渥⒃疲骸罢\雖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fā),是皆吾性之固有,而無內(nèi)外之殊。既得于己,則見于事者,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誠心乃光明朗潔、真實無妄之心,人有誠心則成己,歸復(fù)自己之性。但人不能停留在自成階段,必須推廣發(fā)散,由己及物,將誠心仁念施及天地萬物,因為萬物和我本來出于性。儒家的“合內(nèi)外之道”,就是仁民愛物的道路。

早期儒家的這一思想,在宋明理學(xué)中被概括為“民胞物與”。張載《正蒙》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比祟愂俏业耐?,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得天地氣而生,故我視同類猶如“同胞”——如同我的兄弟,待之以親情柔意。所謂“物,吾與也”,即是說,物是我的朋友。天地萬物雖非人類,但是和人一樣都本之于天,出于同理,是天下理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人與物,類不同根同,形不同意近,萬物以生而得以出現(xiàn)、成長,人亦以生而自立于天地之間。故人泛愛萬物是理所當(dāng)然,情所必然。朱熹說:“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又推其余,然后及于愛物,皆由近以及遠(yuǎn),自易以及難?!?img alt="《孟子集注》,《梁惠王·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章》注。"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FB8E1/1652336660535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70671-Y70r6kd1dRds2WjGXMsKbb9uIHzGpYdD-0-6b00e85007345209b381a35147eeafca">

泛愛生生是儒家道德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雖以人與人關(guān)系為基點,但也未嘗忽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自然是人類道德秩序建立之楷范,又是人類仁愛行為所延及之對象。泛愛生生在儒家包含著順之以時、節(jié)之有度的實用成分,同時又有一份鐘愛自然生命的濃厚情意,它是一種道德精神,又是一種審美情懷,它深化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培養(yǎng)了中國人對自然物態(tài)的審美態(tài)度。由萬物含生到生生相聯(lián),再到泛愛生生,構(gòu)成儒家生命美學(xué)的主體框架,對中國藝術(shù)有深刻的影響。看看沈周的《雞雛圖》,就可感到其中所映現(xiàn)的儒家的慧命。

三、體認(rèn)生生

陳北溪《四書性理字義》解“性”云:“從心從生?!贝苏f頗有韻致。性從心生,性即理,理即萬物生生之理,性從心生,生緣心悟。北溪此釋在于強調(diào)體證生生之理。陽明云:“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與勉之第二書》,《王陽明全集》,第19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北溪和陽明所論有一個共同的邏輯結(jié)構(gòu):萬物含生,人必以心體生,而人心必是本心、仁心,才能合內(nèi)外、同天地。心、仁、生三位一體,萬物之生是仁之生,以心體生,此心必是仁心。這也是儒家生命哲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強調(diào),天地生生不息,人作為天地的臣民,不僅要效法生生之道,泛愛生生,這還不夠,還必須以心去體驗之。儒家所強調(diào)的最高境界是“上下與天地同流”,去除遮蔽,歸于本性,從而提升性靈,與宇宙之生生大德相參。朱熹說:“以生字說仁……當(dāng)來天地生我底意,我而今須用自體認(rèn)得?!鄙慈剩誓巳酥拘?,也是天地生物之心,人要歸于仁,即合于天地之仁、之生,由此,天地生生之意便能“自體認(rèn)得”,“萬物皆備于我”只有在仁心誠意中才能出現(xiàn)。

為了體認(rèn)生生大德,儒家致力于心本體地位的建立。《中庸》將“誠”作為天人共同之本性,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即真實無妄,光明朗潔。天地生萬物而無聲無息、不恃不居,因而誠乃天地之本,而人之于世,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局限,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常常表現(xiàn)為喪失真性的過程,故難保真實無妄。人體證生命,必潔凈靈府,返歸于誠,由“誠之”這一動態(tài)過程去契合天地精神?!吨杏埂酚謴男陨贤卣褂烧\體生的內(nèi)涵:“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段話體現(xiàn)了儒家體證生生的心理過程。天人之本性均為誠,這是邏輯前提,正心以誠是以人合天的心理前提,誠則歸于本性,誠心施及萬物,泛愛生生,與萬物同其生命節(jié)奏,是謂“盡物之性”。天地以萬物為面貌,合萬物即合于天地精神。天人在“誠”的軸心中相合,于是抓住生生的底蘊,參贊化育,我心上下與天地同流,一道優(yōu)游徘徊,一道行風(fēng)播雨,溥遍萬物,化生萬類。我便成了巨人,與天地并立為三,牢牢掌握了生生大德樞軸。《中庸》以誠(仁)為基點,以握有生生為最高價值蘄向,勾畫了體證生生的全過程。后代儒家繼承者所說的“仁者,渾然與天地同體”“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等,都與這里所論款款相合,儒家體驗論以生生為最高理想,雖是一種道德依歸,也是一種審美依歸?!吧舷屡c天地同流”的儒家精神和“浩然與溟涬同科”的道家精神的合一,成為中國藝術(shù)體證生生理論的根本源泉。

儒家體證生生理論,不僅強調(diào)在真實無妄的境界中合于天地,同時又極注意玩味感性生命的活潑潑精神,與道家對感性生命注目無多的傾向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與佛家由妙悟而達(dá)于四大皆空的理論不同。儒家雖然作形上之玄思,但總不忘具體的感性形態(tài),總是要將玄遠(yuǎn)的思慮拉向日用倫常之間,“君子之道費而隱”,“造端夫婦,至于天地”,體現(xiàn)了儒家思慮的兩極,所以儒家要“上下與天地同流”,上及渺渺天地外,下至歷歷萬物中。二者相融相合,形成一種既具超越精神,又不脫離具體感性的活潑潑生命精神。而這正是成就中國藝術(shù)生命精神的核心因素之一?!吨杏埂芬浴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來形容這種精神。宋明理學(xué)家極重視此種精神。二程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緊為人處,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同,活潑潑地。會得時,活潑潑地,不會得時,只是弄精神?!敝祆湟渤窒嘟捶?,陳淳問:“鳶有鳶之性,魚有魚之性,其飛其躍,天機(jī)自完,便是天理流行發(fā)見之妙,故子思姑舉此一二明道之無所不在否?”朱熹以肯定的回答。鳶飛魚躍是天機(jī)自完的境界,萬物自在活潑,無所止息,合內(nèi)外,一天人,齊上下,下學(xué)而上達(dá),極高明而道中庸,這種活潑潑的精神只在“會”,即以心去體驗。

四、觀生意

天地有生之大德,生即仁,因而生是宇宙間的活精神,又昭示出人間的真道德。儒學(xué)認(rèn)為,天地間有一種活潑潑的精神,由此可以體味天地之德、之道、之美。在儒家看來,宇宙是一個充滿生意的空間。宋明理學(xué)還有一種獨特的觀生意的理論,他們認(rèn)為,“萬物之生意最可觀”,觀生意,能夠拓展心胸,凈化性靈,體味宇宙造化之偉力,又能在活潑潑的生命中親證“仁”的道德境界。觀生意作為一種行為方式,是哲學(xué)智慧、倫理精神、藝術(shù)情懷三者的統(tǒng)一。

周敦頤是一位被黃山谷稱為“胸懷灑落,如光風(fēng)霽月”的人,他自稱有“山林之志”,酷愛自然生物之趣,《宋元學(xué)案》載:“(明道)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img alt="《宋元學(xué)案》卷十二《濂溪學(xué)案》下。"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FB8E1/1652336660535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70671-Y70r6kd1dRds2WjGXMsKbb9uIHzGpYdD-0-6b00e85007345209b381a35147eeafca">不除窗前草成為儒學(xué)所推崇的至高的生命境界,可以與孔子“與點之樂”相提并論。周茂叔不除窗前草,考慮的不是風(fēng)景的問題,他考慮的是天地的精神、道德的宇宙,考慮的是生生的大問題。宇宙間唯一“生”字最可貴,他所愛的正是這個“生”。愛“生”,所彰顯的是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這個“生”,使新儒學(xué)貫通了道德宇宙和藝術(shù)世界,在生命精神中體現(xiàn)出藝術(shù)情調(diào)。此參第十章《物化》第三節(jié)的論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肃北| 寿宁县| 潢川县| 福州市| 刚察县| 勃利县| 柳江县| 南漳县| 南郑县| 沙湾县| 井冈山市| 南投县| 柘荣县| 宝丰县| 彭山县| 石渠县| 汉阴县| 张家口市| 东平县| 中卫市| 红桥区| 宣城市| 灵山县| 华容县| 郧西县| 宝丰县| 云林县| 会理县| 卫辉市| 通化县| 邯郸县| 宁陕县| 新安县| 综艺| 酒泉市| 通渭县| 漳平市| 山东| 湖南省|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