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心理
人們渴望財富的理由有很多,最普遍的一種就是希望別人覺得自己很有錢,因此,“認同”是財富敘事陷阱中的一個關鍵驅動力。我們總想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這種趨勢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真正蓬勃發展起來。在這個時期,一大批曾經貧窮的人開始積累資本(一夜暴富)。隨著財富的積累,這些人就需要展示他們新的身份地位。當通過錢來向他人展示自身地位時,人們需要有“炫耀性”或“階級性”消費——能夠展示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和服務。
這種炫耀性消費有三個關鍵要素。第一,商品必須限量供應。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買到跟富人同款的華倫天奴運動鞋,那么富人就很難炫耀其獨特地位。第二,必須可見。假如運動鞋設計得很普通,跟一般的鞋沒什么兩樣,那么別人也無法從中得知擁有該款運動鞋的人的富有程度?!翱梢姟笔侵溉庋壑苯涌梢娀蛏鐣傩钥梢姡ㄟ@在我們的社交中得以體現)。例如,在國外某個奢侈的地方,曬黑的皮膚在肉眼上直接可見,但這也在社會屬性上說明了你的地位。(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或同事跟你講述他們假期的冒險故事,或給你看無數張瀑布和海灘照片,讓你無聊到想哭。)第三,價格不受質量影響。如果在質量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商品價格上漲,人們仍然購買該商品,那么他們純粹是為了商品所象征的地位。這種營銷策略真的太絕了,幾乎所有炫耀性消費的人都會中這個圈套。當然,這也與商品的“可見程度”有關。比如,口紅比潔面乳更加可見,所以價格更不容易受到質量影響。
大量研究表明,炫耀性消費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在俄羅斯,人們花在衣服(可見商品)上的錢越多,他們對生活就越滿意。
然而也有少數研究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在印度,熱衷于在珠寶、手機、休閑度假和嫁妝等商品上消費較高的家庭,生活滿意度卻較低。
“跑步機效應”也許能解釋這種現象。人們想通過消費來追趕他人,但這同時也會反過來刺激他人繼續消費。雖然大家都消費得更多了,但相對位置卻沒變。(這有點兒像開著保時捷或法拉利在社區里兜風的效果。)
有趣的是,社區的不平等程度越高,人們就越會炫耀自己的地位。在盧卡斯·瓦拉塞克和戈登·布朗的一項研究中,他們首次根據收入不平等程度對美國各州進行排名,然后研究各州的谷歌熱搜詞排名。他們先給60位普通民眾看了下面這段話:
人們感興趣、喜歡買或很想了解的東西反映了他們比別人成功或富有的程度,這些東西被稱為“階級商品”或“地位商品”,購買此類商品的人可能特別在意凸顯他們的社會地位。
然后參與者被要求判斷谷歌熱搜詞中的商品是否屬于以上類型。結果表明,在不平等程度更高的地區,前40個熱搜詞中有70%與“地位商品”有關,例如“拉爾夫·勞倫”“皮草坎肩”“香檳賓治”。在收入水平較為平等的州,熱搜詞都與“地位商品”無關,相反,都與“非地位商品”有關,例如“烤雞肉”“言情電影”。
我們還發現,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突出自己地位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當人們躋身上流社會時,他們希望所有社會階層都能識別出他們的身份,所以會選擇容易被所有人識別的身份標記(例如擁有古銅色皮膚、背愛馬仕包等)。對這些人來說,地位的可見性至關重要。然而,處于階層最頂端的人的購買行為卻有些不同,他們在意的是能否被頂層的其他人注意到,而且往往是以更微妙的方式。例如,愛馬仕鉑金包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包之一,它低調奢華的特征只有時尚精英才能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