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有
在開始討論之前,請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記下你的答案,我們會在第一部分末尾再回顧。
請在A和B中選擇你更愿意過的生活:
A:你很有錢,但不快樂。
B:你不富裕,但很快樂。
請在A和B中為你的朋友選擇一種生活:
A:你的朋友很有錢,但不快樂。
B:你的朋友不富裕,但很快樂。
財富既保證了世界正常運轉,又是萬惡之源。錢幾乎無所不能,關鍵在于到底是利用它,還是濫用它。錢能促使全球貿易和服務的組織與合作順利開展。如果錢突然從世界上消失,那么社會秩序就會陷入混亂,世界也會崩潰。如果錢包和銀行卡里沒錢,那么吃住都成問題。然而錢本身并沒有價值,它只是我們滿足欲望、追求幸福的工具。
財富是人們的普遍追求。世界各國政府都會借助國家調查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指標來了解社會經濟狀況。然而,對于測度經濟發展狀況來說,人們普遍認為GDP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因為所有形式的經濟活動都會導致GDP增長——甚至是你堵車時耗費的汽油,而這只會污染環境并讓人惱怒。然而,“經濟增長已成為一種迷信——一個人們準備犧牲一切的祭壇”,這就是財富敘事的力量。
2008年皮尤研究中心民意調查顯示,50%以上的美國人認為財富很重要。 2014年美國中部民意調查顯示,50%的美國人認為財富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英國人也崇尚財富。在過去30年里,《星期日泰晤士報》每年都會公布福布斯富豪榜。身邊很多人努力工作也是為了賺錢,即使他們已經賺了很多錢。人們并不怎么相信那些聲稱錢對他們來說不重要的人。
財富也可以促進社會福利。對財富和收入征收的稅可以用來解決貧困問題,也可以用來資助被資本市場忽視的領域,如醫療和教育。然而,對經濟增長的關注會使人們更努力進行生產和消費,隨之而來的幸福回報卻值得懷疑。正如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價》中說的,愛因斯坦為社會福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卻沒有從經濟體系中得到充分回報,因此關于財富的敘事可能導致其他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轉而投身賺錢的行業。那些位于財富鏈頂端以及常年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富豪榜上有名的人,大多都借助了資本市場的力量,他們的財富往往是繼承而來的,而且往往是以對社會不利的方式積累的。
嚴格來說,財富是指儲蓄、投資和財產等形式的累積資產,而且難以衡量。在本書中,我將收入作為財富的主要參考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和財富是持續相關的:高收入人群往往會積累更多財富。然而也有例外:許多退休人員收入低但財富多,而一些年輕人收入高但沒有累積資產。由于財富能更好地反映真實的購買力,所以在判斷誰更富有時,與收入相比,財富是更合適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