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性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型的專門人才,且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有了明顯的提高;高職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高職教育體系框架,豐富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類型;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為廣大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一、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深刻審視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歷程:一方面,高職院校數量迅速增加、規模迅速擴大,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高職教育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社會認同度不高。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類型中的一種新生事物,盡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眾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但是高職教育主要定位在專科層次,在人們的心目中難以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媲美。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傳統的等級制度和身份觀,使人們對高職教育冷眼相看。高職教育的專科層次,使高職學生畢業之后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崗位待遇報酬偏低,家長和學生對高職望而卻步,這些更加重了人們對高職教育的漠視。高職教育在現實中遭遇到了認可卻不認同的命運。

二是政府重視不夠。與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各地政府對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仍明顯偏低。從全國水平來看,地方普通高職院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只有地方普通本科學校的56%。地方政府由于財力有限,對高職教育資金投入不足,高職院校資金來源單一、缺口較大,難以適應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一些高職院校由于資金缺乏,現有的教學設施、實訓實習設施和圖書資料難以滿足教學需要,實踐性教學難以開展。地方政府無論在高職教育的宏觀外部環境優化上,還是在高職教育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制定實施上,抑或是在協調高職與各相關行業、企業的互動聯系上都顯得力度不夠,投入不足。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的管理者、協調者、監督者等角色扮演不到位。

三是辦學定位不清。當前,某些高職院校仍沿襲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和思路,沒有找準自身的辦學定位,將高職教育辦成不上不下的中間位置,沒有把辦學目標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有的辦成了本科的“壓縮餅干”,有的辦成了中職的“發面饅頭”;有的過分追求“專升本”,使高職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預備生;有的不安心于本層次辦學,把盡快升格為本科院校作為最大的追求。

四是辦學特色不鮮明。在辦學理念上不能妥善處理好職業性與學術性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專業設置的功利主義傾向。專業設置時沒有經過充分調研,專業設置重復率高,專業建設滯后、缺少特色,加之實訓基地條件較差,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實訓教師水平不高,使得專業自身不具備比較優勢,培養目標與實際需要脫節,難以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要。缺少精品、沒有品牌,已成為阻礙高職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五是生源質量下降。近年來,隨著高考招生規模的擴大,給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職院校在高等學校招生中的錄取批次較后,分數線較低,這就必然造成“低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現狀;高職教育辦學“層次不高”,難以引起考生關注,與一些本科大學相比明顯處于劣勢;高職院校辦學特色不明顯,加上部分畢業生就業時因文憑不高而受到冷遇,使學校在招生時缺乏競爭力;由于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的實施,高職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

二、內涵式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近四十年的蓬勃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截止到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達3700萬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20%,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國;普通高校每年輸送近800萬名專門人才,職業院校每年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正加速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的飛躍。我國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必然要進行結構優化、模式轉型、秩序重構,走向內涵式發展。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已跨入一個由規模擴張為主的外延式發展向以質量提升為主的內涵式發展的轉型期。隨著我國高職教育逐步邁入穩定發展階段,只有不斷推進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著力解決高職教育辦學定位不清、辦學特色不鮮明、專業建設滯后、教育教學水平下降、辦學吸引力不強等諸多問題,才能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切實發揮高職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2011年8月,《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提高質量、創新體制和辦出特色為重點,優化結構,強化內涵,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2011年9月,《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中國創造戰略規劃,加強中高職協調,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教育要堅持內涵式發展。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高職教育在穩定規模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提升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發揮重要作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三、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發展比較

內涵與外延是形式邏輯學中關于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征。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借用了形式邏輯這兩個概念來說明學校發展結構模式中兩種不同的類型和發展路徑。從高職教育發展的實踐來看,外延式發展呈現為事物發展的量的增加,內涵式發展則追求事物的質的飛躍,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實施的方式不同。外延式發展中各類教育元素呈現單向聯系,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鮮有互動;而內涵式發展則是以學校自我發展為主體,追求整體效益最大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強了校、政、企的聯系,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學生各方之間的實時互動,促進了高職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衡量的指標不同。外延式發展是一種粗放式發展,體現的是學校數量增加、辦學規模擴大、發展空間的拓展,是一種發展的顯性增長,其衡量的指標是學校人、財、物的增量,關注的是學校規模、專業數量、學生人數、辦學硬件等硬指標的顯性增長。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精細化發展,強調的是學校辦學結構的優化、辦學質量的提高、辦學實力增強,是一種發展的隱性增長,其衡量的指標是辦學的質量和效益,關注的是師生身心的協調發展、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辦學效益的全面進步、學校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三是發展動力不同。外延式發展是為適應外部的需求而追求外形擴張;內涵式發展是一種以學校內部因素潛力的挖掘、資源的整合為發展動力的效率提升,追求的是學校自我可持續發展。

從哲學意義上分析,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這是事物發展的辯證法。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另一方面,質變又是量變發展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相互交替,表明了萬物運動發展的基本狀態。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發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內涵式發展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外延式發展是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必經階段。只有在規模效益遞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均衡發展。

四、高職教育引領著職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越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2010年,黨中央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將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確定為未來10年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性目標。“十二五”時期,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中心任務就是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和特征

1.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

2010年7月,中共中央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著豐富的內涵:一是現代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科學定位、合理布局,增強服務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變化的能力;二是現代職業教育應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將學生發展作為終極目標,強調學校的育人功能,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形成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合理結構,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多樣化。

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特征

(1)適應需求。

從職業教育的外部適應性來看,現代職業教育要滿足兩個需求:一是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二是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現代職業教育應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定位、科學分工、科學布局,增強現代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變化的能力。

(2)有機銜接。

從職業教育內部系統來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統籌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明確中、高職人才培養的規格、梯次和結構,以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為重點,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布局、課程教材體系、教育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應用、人才成長途徑、教師培養培訓、行業指導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評價模式改革等十個方面的統籌與銜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合理結構,切實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多樣化。

(3)多元立交。

現代職業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與其他教育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現代職業教育應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發展作為終極目標,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3.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大意義

(1)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技術進步和產業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經濟發展將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從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這就迫切需要通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制度,形成全面、靈活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和類型結構,加快培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

21世紀以來,我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黨又做出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為重要前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服務;要以“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為重要基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多樣化成才;要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能,真正實現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辦學,形成多樣化人才培養格局,更好地滿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要求。

(3)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地增加居民收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格局,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需要,使更多的人通過攀登“知識的階梯”進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通過加強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把低知識水平、低技能的勞動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勞動崗位,進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通過密切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對接,使教育結構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才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逐步縮小社會收入差距。

(4)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

當前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終結性教育”。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制約了整個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應是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統籌銜接和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雙向溝通,切實提高職業教育服務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多樣化成才需求的能力,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切實發揮高職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未來10年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性目標和核心任務,應切實發揮高職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肩負著引領整個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使命。《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提出,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1.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力量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教育建立在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之上,處于技能型人才培養高端,在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迫切需要高職教育系統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當前,現代產業體系對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歷史性轉變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被賦予新的期望。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了高層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撐和社會服務。

2.高職教育是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示范力量

高職教育既強調“高”,又強調“職”,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因其高等性、職業性,處于技能性人才培養鏈的較高層次,在職業教育中具有較強的骨干示范效應。高職教育在推動集團化辦學,面向社會提供技術服務,傳播和建設工業文明和企業文化方面,具有更為突出的優勢和更為廣闊的空間。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示范和骨干作用。

3.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橫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領域,對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發揮了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2012年,全國高職院校已達1280多所,在校生人數達965萬。高職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6%,2005年上升到21%,2012年上升到30%。據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其中,高職(專科)院校1388所;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0430人,其中,本科學校14639人,高職(專科)學校6662人。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我國88.1%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職教育為全國近850萬家庭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零”的突破,實現了教育代際向上流動。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

4.高職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力量

學習型社會需要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做到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為形成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樹立全面發展、人人成才、多樣化人才、終身學習、系統培養等人才培養的新觀念;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高職教育必須主動面向社會、面向人人開展社會培訓,重視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面向人人、服務區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獨特優勢,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學習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為實現高職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真正發揮高職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高職院校應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人才質量立校、專業品牌建設、教師專業化成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探尋其內涵式發展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秀山| 龙州县| 南丹县| 图木舒克市| 南江县| 潼关县| 台江县| 钟山县| 辽阳县| 页游| 荔浦县| 吴旗县| 静宁县| 顺义区| 微山县| 通许县| 女性| 镇远县| 苗栗县| 旌德县| 松桃| 施秉县| 池州市| 新野县| 揭西县| 始兴县| 梅河口市| 工布江达县| 全椒县| 沙坪坝区| 体育| 陕西省| 平利县| 金山区| 清水县| 道孚县| 吉隆县| 温泉县| 蓬莱市|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