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3373字
- 2021-04-09 15:04:41
青川·青溪
青溪鎮,位于青川縣西約50千米處的青竹江旁。青竹江,又名清水河,古有清水、醍醐水、青川溪、青溪河、黃沙江等多種稱呼,清道光《龍安府志》記載:“清川縣有清水出啼狐山,闊五丈,東南流入利州。其水清美,亦曰醍醐水。”青竹江發源于摩天嶺(又稱青塘嶺)南麓唐家河,流經青溪、橋樓、關莊、涼水、七佛、馬鹿、竹園、下寺等地,在廣元寶輪與白龍江匯合。青川原名“清川”,即因青竹江之水清瑩澄澈而得來。
青溪一地,人文歷史久遠。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置廣武縣,治地今青溪處,屬陰平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廣武縣為平武縣,屬平武郡。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改置馬盤縣,與馬盤郡同治于此。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清川縣,屬江油郡,后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劃歸龍州(治地今平武南壩,轄域包括今平武、青川、江油等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于此地置青川守御千戶所。清順治初設青川分縣,屬龍安府。民國初,置青溪團練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青橋聯保,兼置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置青溪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置青川縣,屬劍閣專署。1951年青川縣政府遷至他處,此地設青溪鄉,1985年改設為鎮。
1979年,青川城郊郝家坪發現一百余座戰國時期墓葬,在發掘清理出的72座墓葬中發現了大量陶器、銅器、漆器和竹木制品,其中最為珍貴的是100多字的墨書秦隸木牘。該木牘正面記載有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秦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宜,背面為與該法律有關的記事。《田律》即秦代關于農田耕作和山林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1975年湖北云夢也曾出土記有《田律》的律文秦簡。大量戰國墓葬的發現,以及記載《田律》的木牘的出土,至少可以說明兩件事,一是早在戰國時期,偏僻的青川一帶就是人居密集地區;二是早在公元前300多年,秦朝政令已達此地,且派員管理。此外,該秦隸木牘的發現,對于研究隸書起源和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青溪,是著名的陰平道上的重要節點和驛站。陰平道,始于甘肅文縣的陰平都(文縣故城),終于平武縣的江油關,蜿蜒于古陰平郡域內,為古時甘肅南部通達四川北部的道路之一。陰平道大致路線是,從陰平都順白水(白龍江)而下到碧口,再南進到喬莊和蒿溪,然后西行翻越摩天嶺到達青溪,由青溪再南下轉至平武江油關。一路上,重巒疊嶂、人煙稀少,被視若畏途。三國時,魏國安西將軍鄧艾經此險道一舉破關入蜀。《三國志·魏志》中記有:“景元四年,諸軍攻蜀,鄧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通道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險難。艾以氈自裹縛而下。將士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明代大將傅友德在平定陜西、甘肅后,領前鋒移兵伐蜀,一路攻克略陽、漢中等地,他仿效鄧艾,率軍由陰平道悄然入蜀,元龍州府宣撫司長官薛文勝出城迎降。傅友德由此長驅直入,破綿州繼而攻克成都。至今,陰平道上留有眾多的古代戰事遺跡。2012年10月,筆者第一次游覽青溪古城時,曾賦詩一首:青牛白馬望高墻,映日溪流閃爍光。古道陰平說鄧艾,隨軍刻字路崖旁。
摩天嶺,古名青塘關,為四川青川與甘肅文縣的界山和兩省交往的重要關口。翻越摩天嶺,連通文縣與青溪的這條道路,也是古來茶馬貿易的重要商道。該商道北部的白龍江與南部的青竹江,提供了水路方便,將農商貿易擴大到了更廣闊的區域。宋元以來,青溪一直是四川北部山區里南北貨物的集散地,甘南與川北兩地鄉鎮借助這條山地捷徑,進行密切的農商貿易往來。清中期至民國時期,為青溪場繁榮的鼎盛時期。那時,西北部的藥材、馬匹、牛羊肉品、生漆、蜂蜜、菌菇、皮貨等山鄉特產,運至這里銷往川北與成都地區;南邊的絲綢、布匹、食鹽、茶葉、百貨、珠寶等運至這里銷往甘南各地。市場的興盛,吸引了各地商人前來投資經營,也帶來了人居規模的不斷擴大,縣城的功能也日臻完善。
“茶馬交易”是明朝政府推行的重要政策。用茶葉換取馬匹,成為中西部兩地貿易的主要方式和內容。位于川陜甘三省交界處的青川,是中原與西部“邊茶貿易”的通道口之一。唐宋時期,陜南(先后為山南道與利州路)茶葉種植獲得迅速發展,茶葉生產與銷售形成規模。販茶于甘隴地區,陜西茶商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近三百年的時間里,陜西茶商壟斷了邊茶貿易。陜西的漢中、四川的廣元、保寧(今閬中)為陜西茶商來往和聚集最為頻繁的地方。青溪場,自然也是陜西茶商逗留和客居之地。
青溪是古陰平道上的重要關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此設青川守御千戶所,后改為龍州府治所。為強化軍事和改善民生,明代時青溪大力進行縣城建設和生產發展。青溪古城就是在這個時期進行了城池修固、街道規整和拓寬,城內街道,包括東南西北四大街,以及其他小街小巷,全用石板鋪砌。清順治時期仍將此地作為軍事要塞,大興土木建設城池。至清中期,城墻四圍周長九百丈余,分內城與外城,建有甕城、城樓,城內十字路口建有鼓樓。至民國時,城內外各類宮觀寺廟的數量達70個之多,包括城隍廟、石牛寺、華嚴庵、關帝廟、張爺廟、清真寺、天主堂、禹王宮、高橋寺、土地廟、火神廟等。
自建縣城以來,青溪歷代政府重視教育,先后設立有多級教育機構。清光緒八年(1882年)官府創建了“青云書院”,后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設為“青川初等小學堂”,開設國文、數學、史學、理科、音樂和體育等新學內容。民國二十年(1931年)政府還在青溪創辦了“平武縣立東北鄉村女子師范學校”。余風遺文,耕讀傳家,青溪自古多詩禮人家。
青溪,歷史上有多次外地移民來此,其中最近的兩次分別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時期。明初,為鞏固邊防,很多來自鄂陜地區的將士與家屬在此留守。偏安一隅,加之這里依山傍水、平疇沃土、物產豐富,內地大批漢人響應官府推行的屯田墾牧政策來此落戶。與此同時,大量的回族客商也前后從陜甘、湖廣、云南等地遷移來此地定居。明末清初時,內地動蕩,大量川蜀移民避難涌入白龍江和青竹江流域。清康熙中晚期,湖廣省移民也輾轉來此或農或商,開基立業。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族商人沿茶馬道來來往往,最后滯留此地留居的也不少。晚清同治年間,陜甘很多回民躲避戰亂,也拖家帶口涌入這一帶。
坐落在大東街的清真寺,為城里頗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很遠就能讓人看見那高高的穹頂和宣禮塔,上面的星月標志閃著亮光。清真寺門堂三開間,尖頂形門窗,西域伊斯蘭建筑風格明顯。寺內有禮拜殿、廂房和其他設施。典雅莊重的清真寺給古城增添了伊斯蘭文化色彩。在回民聚集的街區,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民族風情。每年的伊斯蘭教節日里,清真寺里都會舉行盛大的活動。當地的清真美食種類繁多,其中清真九大碗,炒、燴、煎、炸、烤、蒸、爆、燉,各式皆有,味美適口,風味十足。天主教堂位于西門外小西街,內設堂、庭、軒、廊、宿舍,其鐘塔式主樓及其上面的十字架,相鄰于民居建筑中,十分顯眼。早于19世紀中期,天主教就進入了龍安府,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天主教川西教區、平武縣土城子教堂布葉神甫來此傳教并修建了天主教堂,另設分堂于大石壩。至今青溪鎮上及周邊村里仍有很多信眾,每逢周日都會在天主教堂里舉行禮拜。多種信仰,共存相融,青溪是為祥和之地。
華嚴庵,位于青溪城北外約8千米的山里。據記載,該庵建于明代,曾有長約數里的高墻四圍,內有三重大殿及側殿。歷經滄桑,華嚴庵現只有斷石殘碑等遺留物,誰知這里竟然藏著千古秘密。傳說明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落敗而逃,經滇黔入蜀,后藏匿于摩天嶺下的華嚴庵,終老一生。庵內清代所立的殘碑中有文字記錄似可支撐此說法,《鼎建華嚴庵碑志序》和《重建華嚴庵碑記》中分別記有:“古剎名曰華嚴庵,歷稽典籍啟自元時,又為明初建文皇上隱蹕之所……”“華嚴庵之設也,其說有二,一曰肇自建文隱蹕之時……”。明建文帝之下落,雖有“隱蹕”他地各處之傳說,但苦于無證。青溪華嚴庵里的殘碑顯然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實物佐證之一。
青溪一地,人文歷史積淀厚重,風光景色四望皆是。明萬歷年間進士,曾于四川多地為官并任四川布政司參議的袁汝萃,做詩描寫青溪:“西望金牛氣,東暉白馬鞍。橋高金柳折,泉涌玉華繁。洞口魚淵躍,關頭虎石盤。醍湖不覺曉,雪霽萬峰寒。”其詩中所寫就是青溪的“八景”——石牛寺、馬鞍山、高橋寺、玉花泉、魚洞砭、關虎石、醍醐塘、九龍包。青溪境內的摩天嶺和唐家河,更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保留著古老的原始風貌和完好的生態植被,“野性”十足。風光秀麗絕佳處,四季不同這里來,青溪,是一個非常值得游覽的好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