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作者名: 徐平本章字數: 3281字更新時間: 2021-04-09 15:04:41
廣元·柏林溝
初識柏林溝,還是在筆者當知青的時候。筆者插隊于清水鄉,翻山過去就是柏林溝,那時的農鄉都保持著百年前,甚至數百年前的模樣,還沒有所謂古鎮古村落的提法。古街古房,不足為奇,不過一些有規模的鎮場和氣派的莊戶大院還是多少給筆者留下了一些印象。沒想到,幾十年過去,舊時光景多已不見。
柏林溝,位于廣元南約50千米的古蜀道上,早于西漢時期,這里就作為蜀地東防要地建立驛站,并隨著常駐與流動人口的增加在此興市建場。東漢時,在此設葭萌縣(廣元之古縣名)分縣,后撤縣改稱為葭萌驛。唐宋時期,因有古柏挺拔如龍升騰,這里改稱柏龍驛。明代在此設柏龍里,并設監察分司于此。清初柏龍里改置柏龍鄉;清末在這里設團防局。民國時期仍設柏龍鄉。因柏龍場位于山溝,此地柏樹多生,人稱其為柏林溝,后來這里就一直以柏林、柏林溝為名。1950年,柏龍鄉改名為柏林鄉,1958年,改設為柏林人民公社,20世紀80年代先后改設柏林溝人民公社、柏林溝鄉,1992年,改設為柏林溝鎮。
明清及以前,柏林溝是廣元南下到閬中的陸路交通道上的重要節點,也是重慶、南充、遂寧等地出川北上的必經之路,歷朝歷代在這里屯兵設防。清時,于此要地設外委汛(注:清朝兵制省下設鎮,鎮下分協,協下設營,營下設汛,外委汛為汛的長官)。鎮場東面及北面有九龍山為屏障,西北面有劍門、梅嶺、牛首山為險隘,南有煙燈山高地,固守柏龍處,就扼住了敵兵從東北面進入閬中和蜀地中部的道路咽喉。因此,作為軍防要沖和交通重地的柏林溝,必然是多歷年所,史不絕書。
柏林溝位于二水相匯之處,東北部南下而來的河叫石板河(流經此處又叫下場河),西北部南下而來的河,其名稱則隨著地段分別叫馮家河、張家河、譚家河,另有三條小溪涓涓流來。五條溪河,山中逶迤,碧籠煙撩,嵐云清流,故柏林溝有“五嵐”之美稱。小河從此處繼續南下,匯入東河后于蒼溪的文成進入嘉陵江。溪河滋潤,這里物產豐富,尤其盛產稻米。山環水抱之中,柏林溝風光秀麗,古來多有文人騷客留下筆墨。
相當長的時間里,這里馬幫駝隊往來不絕,市場興盛,商貿繁榮,遠近有名。20世紀中期,廣元新建南下到蒼溪、閬中的公路,該路段后來為212國道的一段,這也是當年筆者從縣城去往下鄉地清水鄉的公路。該公路過衛子場,經石井鋪、太公場和永寧鋪等地,繞過了柏林溝。從此,柏林溝千年驛鋪老場,秀藏于群山之中,“鎖在深閨無人識”。偏僻與閉塞,卻道是一種幸運,古風猶在、古韻尚存的柏林溝,終于重新被人厚愛。
作為舊縣城址,柏林溝場曾經有過輝煌。文廟、城隍廟、廣善寺、普賢寺、魁星閣、分司衙門等眾多的古跡或遺存給以了充分的證明。周邊村子里的金嵐寺、赤嵐寺、嵐黮[dǎn]寺、嵐黎寺,以及多處的摩崖造像等,進一步說明了這里曾經的“香火旺盛”。
魁星閣是柏林溝場上的標志性建筑。該閣位于東西大街與南北大街的交匯點上,即鎮場的中心位置。現東西軸線上的街已不復存在,僅留下南北軸線上的街,即現在的魁星街。魁星閣,也稱鐘鼓樓、財神樓,造型精美,古樸大氣,頂部翹角飛檐,八角攢尖。樓閣分為三層,頂層供有魁星塑像,中層為一戲臺,底層為實木柱子支撐的過街道。據記載,該閣始建于東漢永建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現存樓閣為清乾隆七年(1742年)復修,至今樓外豎立有舊時廣元知縣周宗翰撰寫的“乾隆壬戌碑記”。“文光射斗”,魁星乃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文運的神,據傳,古時文武生員常來魁星閣求拜,以圖仕途通順。
由魁星閣向北里去,就是魁星街。魁星街,全為石板鋪設,中間有幾處石梯高低處連接,街長約250米,為柏林溝場的主街,當年官員公干、兵馬駐扎、商賈停歇、鄉民來往,都在這條街上。斑駁且光滑的石板,見證和記錄下了這些悠久的歷史。這條街上,現在還保留著明代的分司衙門、廣善寺等古代建筑,以及張家大院、馮家大院等眾多的古民居,其中還有眾多的三進或四進院落。古街建筑高低錯落,布局有致,街兩旁建筑帶有臨街檐廊,古香古色,保持著舊時鎮場建筑風貌。
魁星街北端即街盡頭是高高在上的廣善寺。廣善寺,據說始建于東漢永建三年(128年),其鎮寺之寶為一鏤雕剔透、“九龍拱衛”、瑞氣祥云的北宋時期的石碑,上刻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寺前的石獅、寺內的石柱礎、石香爐等,雕飾精美。廣善寺,極盛時有十八個殿,現存三進殿堂為清乾隆時期復修。寺內外幾株秦漢時期種植的古柏,高大參天,更讓人生思古之情。
“分司衙門”緊鄰魁星閣,也是鎮場上顯眼的古建筑。該建筑為全木結構帶檐廊的二層樓房,原為前殿后院的格局。晚清民國時期,曾用作商鋪,后又改作飯館、茶館。整體建筑保持完整,建筑物前還有刻有衙門告示的舊時石碑。
1933年7月和1934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先后兩次來到柏林溝,在這里建立鄉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和擴大紅軍隊伍等工作,現廣善寺門口、魁星閣石柱與樓壁,以及場外關帝廟的基石等多處留有那時的口號標語。如廣善寺門口曾有碑刻:“參加紅軍,把軍閥發財人消滅盡,永遠過太平日子!”魁星閣石柱上刻有:“參加紅軍,把拉夫估奸的劉湘、鄧錫侯等川棒老二消滅光!”關帝廟基石上刻有:“參加紅軍,分得頂好的田地!”這些標語口號,時代印記深刻,也成了柏林溝的一道風景。
近水鄰溪,柏林溝場外有多處古橋,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嵐溪橋。據當地鄉志記載,嵐溪橋最早為木橋,后被水沖毀。明正德五年(1510年)修成六孔石橋,清乾隆年間該橋遇洪水又被沖垮。數百年來,此地一直流傳著“嵐橋會”的故事。該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別為魏奎元和藍瑞蓮,魏奎元為明代利州衛長官之子,人稱魏公子,時在黎山書院讀書。一日,魏公子回家途徑嵐溪橋時,恰遇藍小姐,兩人一見鐘情并私定終身。不料藍家父母不允,要瑞蓮另嫁他人。臨出嫁前一天,魏藍二人相約夜里在嵐溪橋相會并私奔。不料,是日夜里,雷雨交加,等候在橋上的魏公子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席卷而走。藍小姐見狀,悲痛欲絕,也隨著跳入河中殉情。后來,魏藍二人化作一對錦雞,出雙入對,常在嵐溪一帶出沒。時人為此感動不已,后來此故事被改編成劇目,“嵐溪會”的傳說也從這里傳至四方。嵐溪橋,與前面提及的“金嵐”“赤嵐”“嵐黮”和“嵐黎”,并稱為柏林溝“五嵐”。
據記載,場外四周原有多處古墓,現多已無蹤無影。場口外尚保留一處精美的清代古墓。該墓為“八字外敞”仿樓宇、“七柱六間四疊檐”對稱式石質建筑,現其帽檐掉落,局部多處有損毀。該墓規格高上,設計精巧,看上去大氣富貴,其雕刻工藝高超,手法嫻熟,多組戲劇人物,栩栩如生,動物、花卉也是精工到位。中間頂部立有一石匾,石匾中豎寫有“歷代昭穆高曾遠祖位”,四周花邊內精雕著香花瑞草,另刻有三條龍和兩只香爐。從墓制規格與華麗程度上看,此墓主人為舊時的達官顯貴無疑,如今荒落在此,實在是悲涼凄惻。
柏林溝一地的鄉人,多是明清及以后時期先后從外省或其他地方遷徙而來的移民后裔。移民先祖中,除清初來此插占落業、經商留駐的外,另有相當多的為明洪武時期隨軍入川或從官入川的,原籍包括甘肅、山東、浙江、湖北、江西、江蘇、河北等省。數百年里,多種文化在此碰撞與融合,形成了柏林溝一地特有的文化現象。
魁星閣古戲臺,至今還被用來舉行各種演藝活動,其中上演最多的就是柏林溝的“金錢棍”。“金錢棍”,是當地流傳甚久的民間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據稱,明末清初時,這里就流行說唱和舞棍表演,這也是廟會、燈會,以及鄉里操辦紅白喜事時的保留節目。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則演化成了一個獨立的演出形式——“金錢棍”。金錢棍,即兩頭系有銅錢串(或小銅鈴)和繡球的竹棍,表演者通過舞弄棍子,或用棍子拍擊身體多個部位的方式來表演,表演中還有笛子、二胡、嗩吶、鑼镲等樂器伴奏,有唱有敘,即興而編,頗有川北地方特色。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板凳戲、燈戲、皮影戲和木偶戲等也是當地常見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為鄉人所喜愛。
“五嵐”活水,環繞古鎮,現當地興建了柏林湖濕地公園。登高遠望,近水遠山,湖光山色,回看古街古寺,流風余韻,讓人流連,讓人感嘆。觀覽中,筆者詩興涌來:葭萌古驛柏林溝,十里嵐溪野放舟。月隱魁星閣上靜,香繚廣善寺中幽。青石漫道三國夢,荒墓深叢幾許愁。遠望劍門獨自嘆,滄桑歲月又從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