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2字
- 2021-04-09 15:04:41
巴中
平昌·白衣
白衣鎮,位于平昌縣南約15千米處。早期為州縣建制,始于秦漢時期,及至魏晉,一直為巴郡柳州城所在地,后分別于南朝、隋、宋時改名為永康縣、永穆縣和永睦縣,明時又設為永康鎮。清初設白衣庵場,清嘉慶七年(1802年)達州升為綏定府,白衣庵場時為四川東道綏定府達縣寶芝鄉所轄的九個場之一。明清以來,當地人一直習慣以“白衣庵”和“白衣”為名稱呼此地。場上曾有一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的白衣大殿,殿內有一穿白衣的觀音神像,“白衣庵”之名由此傳了下來。敬奉觀音的白衣庵多地有之,早于宋代就開始出現著白衣于蓮花中的觀音形象,佛教中稱三十三觀音中之第六尊為大白衣觀音、白處尊菩薩、白衣觀自在、白衣大夫。白衣庵場于民國初改置白衣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達縣劃屬平昌縣,后來鄉域轄屬略有變化,但白衣之名未再更改。
白衣老場臨河而建。發源于大巴山的南江河與通江河于平昌江口匯成巴河,迂回曲折、一路南下的巴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緩沖平灘,當地人稱羅家壩。依山傍水,白衣場占據地理優勢,從這里北上可越巴山到漢中而至長安,南下可經渠江進入巴渝腹地,西行可經巴中、閬中到達省府成都,東去則可抵萬州通往鄂豫。秦漢以來,白衣場渡一直是著名的米倉道上的商埠口岸,也是朝廷屯兵扼守之交通要沖。宋元及明清時期,白衣周邊設云臺山寨、白巖寨、小高寺寨、土包寨和黃鶴山寨防衛。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白衣更是名聲遠揚,為百里山區中的大場,繁華熱鬧。當年碼頭外檣桅林立,街場中店招飛揚,白日里人喧馬嘶,夜晚時燈紅酒綠的情景,尋常。
明末清初,外省移民和秦陜商人紛至沓來,經過清康雍乾時期的經營,白衣場農商發展和場鎮建設再度輝煌并達到頂峰。耕讀傳家,學則優仕,移民們非常重視后人培養,清中晚期有眾多的白衣鄉人先后取得翰林、進士、撥貢、監生等學銜,可謂是人文薈萃。光耀福地,是為祖功宗德,各方族人紛紛修廟建館。白衣場內外先后建有“四宮六廟”。四宮為文昌宮、紫云宮、萬壽宮、禹王宮;六廟為文廟、武廟、廣佛寺、小閣寺、白衣庵、觀音禪院。真要細數的話,這一帶還有眾多史有記錄的古寺古廟。白衣場的隆盛,除了天時地利之外,與外省多地移民的移風崇教,以及其抱德煬和、勤奮努力之品質與精神密不可分。
談到白衣場的移民貢獻,不能不提及聲名顯赫的吳氏族人。吳氏族人系江西宜黃籍移民,先祖吳鳴珥引領兄弟多人于清乾隆年間先后落業于此。來到白衣場后,勞筋苦骨,寒耕暑耘,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出類超群,吳家很快便成為文冠八鄉、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吳氏家族中多人及第入仕、功成名就,其中有數人考取進士,10余人入仕為官;為官者中不乏有秉政善政,德重恩弘之人,先后有多人被誥授大夫。吳家名德重望、浩氣英風的幾位包括吳德溥、吳德瀟、吳鎮、吳銑等人。吳德溥,曾受教于同治帝的老師、大學士文端公倭仁,知書達理,學業有成,先后帶兵轉戰于川滇黔各地,因撫邊有功,受皇帝嘉賞,后于光緒年間分別升任貴州與云南布政使。吳德瀟,先后任多地縣令,《清史稿》記載其:“性至孝。博極群書,以進士用知縣。”吳德瀟與其長子吳樵,為晚清“維新運動”中堅人物,時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變法人士交往甚密,曾參與“強學會”,開辦《時務報》。“庚子拳變”中,時任衢州西安縣令的吳德瀟一家慘遭滅門。吳鎮,歷任浙江、山東、廣西道監察御史等多個官職,為官從政中,其剛正不阿、通理明達之品質,深受贊譽。吳鎮還著有《心一齋文集》等書作。吳銑,吳德溥之父,歷任知縣、知州等職,誥授光祿大夫,從政為民,諸善奉行,被稱為“卓偉之才”。吳氏族人,不僅揚名在外,同時重視鄉里發展與建設。晚清時期白衣場重振及其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形成,離不開吳家的關注和傾力資費,以及皇家的詔旨與支持。
節孝牌坊、吳氏宗祠與吳氏府邸等吳氏家族古遺建筑是白衣場上甚為華麗的建筑,精工修造、格調高雅、輝煌大氣。因于吳家之勞苦功高,清朝廷曾先后準奏請旌,敕建了多座節孝牌坊,包括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張太夫人節孝牌坊、建于清同治年間的李太夫人龔太夫人節孝牌坊,以及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李儒人節孝牌坊等。吳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間,帶照壁的石壩廣場墻外立有一對高大的雙斗桅桿,院內還有戲樓、荷池、花園。吳氏府邸由三大府第組成,即進士第、大夫第和布政使第,每座府第均為三進式四合院建筑。各府第檐下回廊相通,鏤花大門分別有浮雕匾額“進士第”“大夫第”和“布政使第”的銜稱。府邸內外,建筑華麗美觀,建成后曾得到了當時的工部尚書倭仁、兩江總督曾國銓等文武官員的題辭祝賀。府邸內還有保存完好的吳家從江西運來的岳飛手書“忠孝廉潔”石碑四座。
白衣鎮一帶曾出土多座漢墓,漢代遺物有磚、瓦、圈井、石臼等。這充分表明了秦漢時期白衣一帶就是人居聚集地,也是秦巴和巴渝地區農商貿易往來的中轉地。白衣鎮近年里出土了兩座清代中期的“碗墓”。碗墓是川東北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形式,整個四川僅發現了四處。墓里的棺木用青花瓷碗和瓷杯圍裹,約6000個瓷碗兩兩之間、摞摞之間用糯米石膏粘連在一起,形成堅硬的棺體外殼。瓷質“棺槨”,具有防滲防潮、堅固墓棺的作用。該墓葬的出土,對研究巴地喪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也為清代白衣場歷史、社會、文化、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考證提供了寶貴資料。
白衣鎮四周山色蒼翠,風光旖旎,當地之“鐘山毓秀”“梯云攬月”“美女曬羞”“黃鶴戲水”“鳳凰展翅”“錦鱗搏浪”“魁星點斗”“沙洲牧鶴”“角樓鐘鳴”和“古井龍泉”等景觀,歷來被文人墨客所贊美。來此攬勝,其間樂,定會讓人樂不知返。
白衣老場,順河而建,常受巴河漲水之害。幾百年來,多次遭遇特大洪水,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蒼天保佑,古鎮老街上至今仍保留有很多清代木構建筑與民國磚木建筑。臨街房屋多為帶有閣樓的兩層房屋,底層設計明顯是作為商鋪使用。青石鋪道,老房相連,白衣場寧靜、清幽,只有在看到那些頹敗的深宅大院和殘破的亭臺樓閣時,才讓人感慨系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