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崇州·元通

元通鎮歷史久遠,東晉時為水渠鄉地,南齊時改稱永渠鄉,宋代時建興渠鄉,明代劃屬涌泉鄉。清末設通議鄉,當時鄉域包括圓通場和公議場。據說“圓通”之名來自古時的圓通寺,圓通乃觀音菩薩之法號,有“智慧神通,圓融無礙”之意。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圓通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圓通鎮。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圓通場通商惠工、繁榮興旺,“圓”與“元”同音,圓通場后又改名為元通場,寓意元豐通達。1950年,元通設鄉,后先后改設為鎮、公社、鄉,1985年改設為鎮。

元通位于崇州北部,距市區十多千米,這里西去相接懷遠鎮,北去可達青城山。文井江、味江、泊江流經并匯合于此,故此地又有“匯江”之名,其水運碼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元通航運,經白馬渡、徐家渡、方渡,進入西河,再經新津龍王渡可進入岷江,元通的農副產品,借此水路得以銷往川南各地,這條航道也為元通周邊鄉村,以及崇州多地提供了農商貿易的便利。平壩沃土,三江流經,這里自然是五谷俱佳、物產豐富、聚財聚人。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中晚期時,元通場上已有人家千戶,四周良田萬頃,鎮場形成規模。其時,與河流并行,從北向南,半邊街、東盛街、雙鳳街、麒麟街、增福街、涌泉街構成了元通場上的主要街道,也為此形成了帶狀分布的場鎮格局。

早在漢代,元通一地就是五谷俱宜、富庶殷實之地。元通鎮曾出土有大規格的“軺車”圖案漢磚,軺車是古代一種輕便型馬車,這種車通常只有官家豪門能夠使用。元通是成都西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水陸口岸地,也是川西平原西去邛崍山地的要口,本埠的糧食、菜油、茶葉、絲麻、竹編、藤編、藥材等從這里發運至外埠,外埠的食鹽、百貨等運往這里并分銷至附近鄉里。元通一地多黏土,自古也是陶器和磚瓦的集中生產地,所產制品四銷各處。民國《崇慶縣志》記載:“陶器如罐、壇、磚、瓦之屬,則甲他鄉。罐壇成器,歲四五萬,磚瓦約百萬,流行頗廣。”

四方通達之福地,自然是商賈落業上選之處。民國《崇慶縣志》載:“元通場,崇慶大集也。秦皖商人來蜀貿遷者,咸首駐焉。清道咸間盛時,城中商貨咸仰給。”明末清初,外省多地移民先后遷徙來元通,安家落戶,開基立業。現存的江西會館、陜西會館、廣東會館和湖廣會館等,就是早期移民所建的同鄉會館和商館。元通場舊時常年設有糧食市、豬市、藥材市、木材市和薪柴市,農商貿易交往和影響范圍廣闊。清晚民初時,鎮場規模在人口增多與商貿迅猛發展中進一步擴大,民居商鋪連街比鄰而建,抬眼望去,街頭鄉人摩肩接踵,河里舟楫往來不斷。燈紅酒綠、旗幡飄揚,趕場天里和節慶朝會時更是熱鬧非凡,正如鎮上羅家大院門前楹聯所寫:“豎起樓臺遮日御;打開門第看風潮。”百年前元通之“小成都”美稱,名副其實。

元通鎮老街舊巷里,一些古建筑被保留了下來,諸如黃家大院、黃氏宗祠、羅氏故居、王國英故居、陳家大院等,一些小街上,還完整地保留了成排的傳統木構建筑,游走在街頭,既能讓人探尋元通曾經的繁華,又能讓人感知元通濃濃的古韻。不經意走進小弄深巷處,或許就能看見破敗豪宅留存下來的華麗的門樓、精美的墻飾,以及寬敞的堂院。臨河而居,古鎮上很多人家的后院可直通河邊,清水悠悠、微波蕩蕩,其景其境,若似江南水鄉。

黃家大院,也叫黃家公館,是麒麟街上建筑體量最大的宅院,建于民國初期,主人是民國時期川軍旅長黃潤馀。黃潤馀的祖父曾入朝為官,智名勇功,受到皇帝嘉獎,被追封為“建威將軍”。黃潤馀幼學志高,被保送到成都北較場武備學堂學習,后在軍界頗有建樹。黃家大院內有經樓、正廳,以及兩側的廂房。

位于麒麟街的黃氏宗祠,建于民國中期,是清晚民國年間紳糧人家居住環境的典型代表,主人是黃井范。穿逗式木結構、青瓦坡頂,多道高墻隔出三進院落,一樓一底,樓上廊道相通,歐式柱和拱門,傳統形制中又見西式風格。清晚民國時期,黃姓人氏為元通場的名門望族。

麒麟街南頭有一座豪宅,人稱羅氏老宅。羅家先祖為清初遷徙來的移民。羅氏故居前臨街道,后通江岸,封火墻相圍。院內有一座被稱為“龍門子”的牌坊式的大門,豪氣盡顯,天井兩旁二樓有“美人靠”欄桿,進里還有走馬轉角樓,后院有兩個相連的天井,木樓回廊,欄桿梁枋雕刻精美。在元通鎮眾多古建筑中,羅氏故居別有風格。

增福街上的王國英故居是典型的清代傳統庭院建筑。王國英,清嘉慶年間武舉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浙江軍營聽用時赴寧波與英軍作戰,后被俘遇害。王國英故居建筑小巧雅致、庭院幽靜,院門柱上有鄉賢羅元黼撰寫的石刻對聯:“寧波義烈彪麟筆;文井清光耀鯉庭”,匾額為“瑯琊舊望”。

修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陳家大院位于永利橋頭新街后。陳家大院包括正院和側院,主人分別為陳化南、陳紹清兩兄弟。正院牌坊式大門匾額上有二字“紹虞”,大門兩旁聯文:“樓起元龍容海客;家傳鳴鳳卜昌期。”側院大門匾額為“清白家聲”,將陳家移民祖籍,以及家風、嘉愿要略表達。陳家大院為木結構單檐青瓦式建筑,正院兩進院落均為四合院布局,四周高墻,有門廳、過廳、正廳、廂房等,雀替與駝峰浮雕,十分精致。側院形制布局大體與正院相同。陳家大院不失為川西民居的代表性建筑。20世紀中期,陳家大院劃歸為四川省榮復退伍軍人療養院使用,有幸保留了下來。

元通場及周邊寺廟眾多,其中場中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天主堂最為引人注目,可謂是場上的標志性建筑。耶穌教早于清道光年間就傳入崇慶(今崇州)縣境內,清同治以后,信者漸多,縣東街,以及元通等6個鎮場先后建起了天主教堂。元通鎮的天主教堂,系法國傳教士捐資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所建,哥特式三疊弧頂大門外立面,頗有氣勢。在周日或特定日子,很多圣徒信眾會去教堂舉行彌撒圣事。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當地民眾崇尚西洋的風氣,在元通場一些清晚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的裝飾上,就能充分地感受。位于半邊街臨河口的古當鋪,應為當地中西建筑風格相融相合的典型。該當鋪建于清晚時期,主人是湖廣籍移民后裔——胡氏兄弟。該當鋪為兩層建筑,地上一層,地下一層,臨河開窗,可近觀江水波涌,可遠望西山云飛;西洋風格的尖頂式大門,裝飾著繁復精美的灰雕塑花圖案,與中式疊檐坡屋頂磚房配搭一體,和諧、美觀;門楣上雕花石匾上刻有“光風霽月”四字,讓人過目不忘,品賞再三。

三江融匯,津橋必多,元通場有五座古橋,分別是永利橋、長壽橋、匯江橋、煙市橋和姜市橋。其中,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永利拱橋,最為古樸和別致。永利橋,其橋墩為石雕大龍,造型藝術,樸拙之中透著大氣,一米多高的欄桿,華板勾欄,欄柱上分別雕刻有動物、瓜果、菩薩等。鄉人來來往往,橋頭上別是一番景象。多年前筆者去元通游玩,恰遇端午節,茶歇間來了興致,作詞一首:壩上元通,鄉村巷陌,處處蒲艾飄香。街邊翁嫗,品酒蘸雄黃。恰遇陽天端午,甜沙粽,盡滿籃筐。農家里,吃喝玩樂,總在此時忙。尋常。有道是,人勤地利,富賈豪商。永利石橋影,千古流長。卻笑芳華似夢,說舊事,闊院高墻。回眸久,思雜意亂,早忘透風涼。匯江橋,建于清晚時期,原址在增福街南口。清光緒年間崇慶州知州沈恩培在該橋落成時曾賦詩記事:“岷江風浪走如雷,鐵索橋橫一道開。驅使魚龍歸海島,好看云水映樓臺。誰施砥柱回瀾力,穩度高車駟馬來。同上橋頭頻眺望,安危須仗出群才。”因該橋為鐵索橋,上面的欄桿也為鐵條,故當地人習稱該橋為“鐵桿橋”。1986年,當地集資按原貌重新建成匯江橋,并移址于雙鳳街口。橋兩頭建有牌樓式橋亭,疊檐上裝飾有花鳥魚蟲、戲劇人物,江心各墩上皆有廊亭。古香古色,匯江橋為元通場上的一處佳景。

舊時的元通場,每年都有很多定期舉行的民間集會,如“清明會”“財神會”“杜康會”“藥王會”“魯班會”“童子會”“王爺會”等。其中,清明會是元通場一年一度的最為熱鬧的朝會,興于清代早期,其規模宏大,當時就與“成都花會”“樂山炎帝會”享譽齊名于蜀中,為當時川西平原最大的農商交易會。售農具以備春耕,玩雜耍以娛百姓,元通場的清明會,于每年清明節前后舉行,會期持續多日。由于清明會主場在河壩空地,鄉人多稱趕會為“逛清明河壩”。元通清明會場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清明上河圖”,舊時,通常在前半月,戲臺、茶棚、攤位就被布置好,各會館商樓則披紅掛綠,或粉飾一新,精心準備之。朝會正期,即清明日,長壽寺城隍夫婦出駕享祭,游行隊伍前導執事牌開路,四對銅鑼、五條龍燈、兩撥獅子、各會來人和信男善女們前呼后擁,全長五里。會期中,各種農副產品、山貨野味、農資農具、日用百貨擺在地上,供人們選購。當地特有的土陶制品、篾器、鐵器,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如渣肉、油花、活粉、板鴨等,非常受人歡迎。油花是元通特有小吃,始現于清末民初,以精粉、豬油、食鹽和花椒為原料,攪拌加工成皮條狀入籠蒸熟,成品若銀絲散落,醇香撲鼻、風味別具。除了購物和看熱鬧外,許多人還會在趕會趕場時走親訪友,或去茶館小坐,或投醫問藥,或求神拜佛。時至今日,元通場的清明會仍然是當地盛大的節日,吸引著遠近客商和鄉人。

川西大鎮,元通場名副其實。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元通場保持或部分保持著傳統和古舊。顯然,這就是她的迷人之處。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新泰市| 武鸣县| 福清市| 肇庆市| 宜良县| 深水埗区| 广昌县| 鹤庆县| 怀来县| 永修县| 朝阳市| 莱芜市| 宁强县| 安宁市| 项城市| 兴仁县| 贵定县| 凤凰县| 互助| 苗栗县| 中阳县| 新竹县| 大冶市| 黎川县| 英吉沙县| 榆社县| 竹山县| 福海县| 铁岭县| 留坝县| 万州区| 高邑县| 湖州市| 鄯善县| 新乡市| 哈巴河县| 尤溪县| 河东区| 清丰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