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成都

崇州·懷遠

江河瀠洄,膏腴沃衍,兩漢時期,蜀地經濟迅速發展,繁華榮盛,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其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的美譽延傳至今。唐宋時期,蜀地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唐代學者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志》中記載:“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北宋名臣、詩人張詠曾有如此描寫:“蜀國富且庶,風俗矜浮薄。奢僭極珠貝,狂佚務娛樂。虹橋吐飛泉,煙柳閉朱閣。燭影逐星沈,歌聲和月落。”川西壩子里的崇州,就是古時蜀中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

懷遠,為崇州之大鎮,人文歷史久遠。場東外塔子壩發掘出的“青杠墩岸堤遺址”表明,戰國前懷遠一帶就是人居之地了。場口太平山曾發掘東漢墓葬,出土有精美的隨葬品,據此亦可以推斷,早在漢代這里已是人居聚集地并已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懷遠地處西川軍事要沖,軍隊歷代皆布防于此,因而向來有“蜀門”之稱。懷遠建制始于西晉,西晉永嘉六年(312年),成漢帝李雄于此置漢原郡,下轄漢原縣,其郡治與縣治均設在今懷遠處。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改置江原縣。唐時設懷州,明時設橫原鎮,后改稱懷遠鎮。清康熙《崇州志·關梁》中載:“崇地接壤吐蕃,唐時出沒不常,設一關以御之,則懷遠鎮所由名也。”“懷遠”意即“懷敵附遠”,出自于漢·賈誼《論積貯疏》: “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設崇慶州分州治于此,故又稱懷遠為分州。清末懷遠為崇慶州兩鎮之一,民國以后雖分合有變,但一直沿襲舊稱,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聯保復建懷遠鎮,其時境域包括萬家坪、街子場、何場、三郎場,以及安龍鄉部分。20世紀50年代,懷遠先后設鄉、公社,1985年改設為鎮。

出崇州城,西北約20千米處就是懷遠。穿場過鎮,北去可到青城山,西去可進雞冠山,西南遠外可至西嶺,東邊則是廣袤的川西壩子。清中期時懷遠就形成了東南西北“四門四街”的格局,至清末又增至八條街道,另有若干巷弄,加上有廟宇、宗祠、會館、教堂、亭塔等古建筑,懷遠城建可謂是功能齊全、規模宏大。文井江(又稱西江河、西河)于場西北邊穿繞懷遠場,走在街上或進入庭院,似乎能讓人感受到清末貢生程友琴題文井江聯中所描繪的懷遠“六街燈火連文井”之古風昔景。江水曲回,橋接兩岸,舊時懷遠境內有多座古橋,定江橋、崇福橋、上元橋、積德橋、江西橋、西河橋、結善橋、福壽橋、雙合橋、世德橋等,各色各樣,一橋一景,如詩如畫,甚為好看。清嘉慶分州州同吳為楫詩詠之分州八景——“文井觀濤”“鐵橋橫嶺”“沙堤月色”“六頂晴嵐”“竹筧飛泉”“茶市春聲”“西山積雪”和“雙楠古翠”,更讓人心生向往之意。

懷遠場自興建起就是重要的水陸碼頭,歷來農貿活動繁盛,商賈、官員、文人騷客往來不絕。丈余寬的多個街道不是筆直修建,而是呈現一種多處轉角、曲徑通幽的布局。現存老街巷20多條,其中大北街、南街、上南街、東街、東橫街、上新街、下新街、正西街、上西街、西江門街、藥王廟街、大順街、臨江街、棕繩街、清明街等保存較為完好。清晚時,懷遠及周邊各類宮觀寺廟有30余處,僅場內就有文昌宮、川主宮、城隍廟、楊泗廟、帝主宮、天后宮、南華宮、萬壽宮、武廟、桓侯宮、藥王廟、火神廟、老君廟、三官廟、普賢寺等,其中,川主宮、帝主宮、天后宮、南華宮、萬壽宮、武廟分別為四川籍、湖廣黃州籍、福建籍、廣東籍、江西籍、山陜籍移民修建的同鄉會館。現老街所存建筑多為清代和民國年間建造的穿木結構、臨街立柱、前庭后院、廊樓結合和四合院引巷子類居屋。各公館或富戶通常是聯排街房中間的獨院,典型的是遞進式院落,房屋體量較大,有拱脊式或階梯式高大的封火墻,格外引人注目。

如今的懷遠鎮,規模空前,老街區大多建筑依然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原態。標志性的古建筑包括天后宮、張氏故居、王氏故居、洄瀾塔等。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天后宮,又稱林氏宗祠,為兩個大四合院組成的磚木結構建筑群,系從湖南“寶慶府武岡州磚屋里”遷移來懷遠的林氏先人所建。林氏宗祠左右開圓形拱門,前有疊檐照壁,四合院圍,中有大花園,院內兩邊二樓長廊花欄,很是氣派雅致。現宗祠內完整地保留著碩大的、純楠木制成的天后圣母林默的神廚,天后圣母的事跡和清代列位皇帝對其敕封等均記錄于上,刻字精美俊秀。現林氏宗祠用作老人福利院和茶園,這里也是玩鳥一族的活動場所。張氏故居坐落在下新街,主人張子良曾為晚清大夫道員,其門楣石匾隸書“隱居”二字,門兩側石門柱陰刻楷書對聯:“卜重良鄰風追晏子;圖明太極學慕濂溪。”古風古韻,教人駐足流連。句中的“晏子”和“濂溪”分別是古代名人晏嬰和周敦頤。晏嬰,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周敦頤,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理學家。建筑規制比較特別的是位于下新街的王氏故居,磚石拱形大門,門前兩邊立有抱鼓石墩,進門即四廂房,建筑設計很是巧妙。懷遠場東外西江河畔的洄瀾塔,很遠就能讓人看見。該塔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竣工,六角攢尖、九級層疊,內有檐樓閣式壁龕,壁上繪有暗八仙圖案。“洄瀾”,意即回旋的波濤,傳當時建塔的目的是借用文井之波瀾,回制分州之火氣。登塔眺望西北,群山起伏、云繚霧繞;回望東南,平壩綠地、縱橫開闊。商業街,是懷遠鎮舊時的繁華街道。街口石牌坊高大,上面雕飾花紋,兼容中西風格,門里兩邊為對稱木構青瓦聯排建筑。

懷遠鎮一直為崇州北部經濟文化中心,自清乾隆時期設州官分理以來,當地大戶富商就重視建學興文,以教育淳化民風,先后出資捐款開設學堂。清嘉慶年間,林氏家族開設“林氏家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鎮場里修建起“漢源書院”,后于1903年改設為“懷遠鎮高等小學堂”,院址就在現在的上新街。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還開辦了幼稚園。清晚民初時,懷遠全域,即本鎮及其所轄鄉場,建有30個初級小學,其中包括兩個女子初級小學。懷遠鎮鸞翔鳳集,人才輩出,與兩百年來形成的崇學重教之風氣分不開。

懷遠位于山地與平原交界處,物產豐富,懷遠場也是古時繁盛的農商交易大場。20世紀中期以前,懷遠設有大型的米市、小春糧食市、豬市、茶市、棕市、煤炭市、薪柴市等,平壩區的糧油、生豬、蔬菜等從這里轉銷至山區各地,山區里的山貨特產等從這里轉銷至平壩諸鄉。趕場天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市聲(叫賣聲)和叫堂(飯館里的吆喝)響徹大街小巷。至今,懷遠場保持著公歷日逢單趕場的傳統習俗,四方鄉親前來,場面很是熱鬧。一年一度的“百花會”,更是吸引各方來人,街場上、河壩里,花旗招展,人頭攢動。

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懷遠的竹業頗為興盛,山中造紙作坊多達30余家。民國《崇慶縣志》記載:懷遠“產竹最富,造紙所需之竹,白葭尤良。”白葭竹,又稱白夾竹,為造紙的上等竹料。懷遠鎮的藤編,遠近聞名,因此懷遠被譽為“藤編之鄉”。懷遠藤編,歷史悠久,始于三國時期,晉《華陽國志》中就記載有當地馬姓人氏以野藤為料編制各類用具的文字。位居平壩和山地交界處,懷遠及周邊有著豐富的野生藤條資源,加之與灌縣(都江堰)、崇慶(崇州)、大邑三地陸路通達,非常有利于藤編技術的推廣和藤編商品的交易。現懷遠形成了藤編一條街的交易市場,當地政府也把懷遠藤編列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藤編器具也在以前的藤椅、筐兜、提籃、藤帽等小型器具的基礎上,開發出沙發、茶幾、躺椅、搖床等大型器具。舊時的懷遠,茶市生意興隆。本地西山,以及鄰近的青城、三郎、街子等地的山里都產茶葉。遠近鄉人,以及外地商賈,都會集中于懷遠場進行茶葉買賣。清嘉慶分州州同吳為楫以《茶市》為名寫有一詩:“麥顆相傳蜀郡茶,仙云滿樹足生涯。園開雨后光陰速,市比春前笑語嘩。翠壓一肩來遠販,香浮幾釜借鄰家。誰知客里饒鄉物,玉筍林中又茁芽。”

懷遠的小吃非常豐富,其中“懷遠三絕”更是名聲在外。這三絕就是凍糕、豆腐簾子、葉兒粑。筆者曾作詩一首:凍糕簾子葉兒耙,懷遠三絕眾人夸。菜籽油香老臘肉,一碟蘸水嫩豆花。大概是當地水質優良的原因,這里的凍糕、豆腐簾子、葉兒粑,味道不同于其他地方。凍糕,就是用玉米苞葉外裹的米糕,由傳統的枕頭粑改進而來,據說始創于民國,米糕中加有豬油、紅糖、芝麻,吃起來松泡化渣、油而不膩、香甜可口。豆腐簾子,為懷遠鎮獨產,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特殊的制作工藝,包括讓簾狀豆腐皮卷進行自然發酵和霉變,做好的豆腐簾子可作為食材進行炸、煮、燒、涼拌等多種方式食用,鮮香味美,回味無窮。鎮上現在還有幾家專做豆腐制品的人家,土法制作,傳承有序。葉兒粑,據說創制于清末民初,時名“野棉花菜卷子”,俗稱艾饃饃,類似于川南等地的泡粑、豬兒粑。葉兒粑主料為糯米,有咸甜兩味餡,用樹葉或菜葉包裹蒸熟,成品外色青黃,內色似凝乳,吃起來滋潤,清香爽口。

西川有懷遠,觀景勝成都。待等周末或閑時,帶上家人,或約上幾位好友,于懷遠場小游,觀古敘舊,再有“三絕”配小酒,定有來此不虛之感。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卢龙县| 郧西县| 溆浦县| 沁水县| 茂名市| 教育| 无锡市| 丽江市| 大同县| 福州市| 武宁县| 榆树市| 孝感市| 赣州市| 津市市| 会同县| 新沂市| 宜兴市| 东城区| 临夏县| 巴塘县| 广河县| 公安县| 洞头县| 永善县| 峡江县| 昌图县| 华宁县| 垦利县| 丰台区| 舟山市| 东乡县| 绵竹市| 新建县| 名山县| 大安市| 略阳县| 铁力市| 盐津县| 贞丰县|